隨著各地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陸續落地,對企業來說,一場馬拉松式的“大考”已經到來。“雙碳”目標意味著經濟增長模式的徹底轉變,且轉型時間緊迫,企業必須要找到邊降碳邊發展的道路。那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低碳、零碳、負碳技術。
所謂低碳技術,廣義說是指所有能降低人類活動碳排放的技術。這些技術可分為三大領域:無碳或減碳技術,捕存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負碳技術)今天韓正副總理提出要大力發展的三種技術。
其中,無碳或減碳技術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綠色能源技術———水能、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核能等;
二是傳統化石能源節能減排技術———煤、石油、天然氣開采及高效、清潔、綜合使用;
三是其他行業過程節能減排技術———制造業節能、建筑節能和交通節能;碳捕存和利用技術的核心是CCUS技術(Carbon Capture & Storage),即二氧化碳的捕集、儲存和利用技術。
首先是源頭控制 的 “無碳技術”,即大力開發以無碳排放為根本特征的清潔能源技術。
這主要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水力發電、地熱供暖與發電、生物質燃料、核能技術等,其最終理想是實現對化石能源的徹底取代。因為,化石燃料燃燒是主要的碳排放源,經由這一渠道每年進入大氣的碳排放量約為80億噸。
其次是過程控制的 “減碳技術”,是指實現生產消費使用過程的低碳,達到高效能、低排放。集中體現在節能減排技術方面。排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前5位的工業行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占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已超過80%。因此,這5大行業應該作為發展和應用減排技術的重點領域。另外,在建筑行業,通過構建綠色建筑技術體系、推進可再生能源與資源建筑應用、集成創新建筑節能技術等可減少電能和燃料的使用。
其三是實現末端控制的“去碳技術”,特指捕獲、封存和積極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開發以降低大氣中碳含量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術,最為理想狀況是實現碳的零排放。主要包括碳回收與儲藏技術,二氧化碳聚合利用等技術。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調查,該技術的應用能夠將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20%至40%,將對氣候變化產生積極影響。
就中國國情而言,電力、鋼鐵、建筑等行業已成為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重點領域,這些行業如何發展低碳技術?
謝和平:我國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總體可劃分為三大領域。
一是電力行業領域,目前我國每發一度電要排放二氧化碳0.8—0.9公斤,如果每度電的耗煤量降低1克,全國每年就可減排二氧化碳750萬噸。因此,應集中精力加快技術改造,推進火電減排,實施“綠色煤電”計劃。這將主要依靠開發煤清潔轉化高效利用技術和提高燃煤發電效率實現,其中提高燃煤發電效率能實現15%的減排。目前具有發展前途的高效、潔凈的煤發電技術,主要涉及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 C )、循環流化床燃燒(CFBC)等技術。
二是材料和制造領域,主要集中于兩大方面:一為金屬材料制造。2010年我國粗鋼產量將達到6.6億噸,鋼鐵工業能源消耗占全國工業總能耗的1/4.每生產1噸鋼,采用高爐工藝將排放2噸二氧化碳,電爐工藝排放1噸二氧化碳。鋼鐵工業必須將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和技術改造結合起來,推動節能減排。二為高分子材料,2009年,我國生產塑料達4000萬噸,如果以石油路線制備的高分子材料為例,有估算每生產1噸塑料,需消耗2-5噸原油,排放二氧化碳4-8噸。因此,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型穩定化技術,提高材料服役壽命,從而節省石化資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另一方面可通過應用生物基及生物降解塑料技術,直接以可再生資源替代石化資源,同時加快發展高效的回收利用新技術。如果從原料到回收處理形成產業鏈,以年產1000萬噸生物基材料為例,單位產品就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以上。
三是建筑領域,目前城市碳排放的60%來源于建筑維持功能本身,構建綠色建筑技術體系、發展低碳建筑極其重要,其關鍵是建筑規劃設計、建造、使用、運行、維護、拆除和重新利用全過程的低碳控制優化。如在建造環節,可利用屋頂光伏發電技術,實現自然光和燈光照明有效整合,可通過建造無動力屋頂通風設備,調節風流風速并帶動風機發電;在使用環節,可通過種植屋頂花草建造“綠色屋頂”,不僅可達到降溫效果節省空調電力,還能吸收大氣污染物;在拆除環節,可通過有效回收利用建筑廢棄物,防止發生二次污染。
清潔能源主要包括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以及核能等。
首先,我們應積極、有序地發展水電。我國是世界水能大國,水電應該是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第一重點,應促進其“積極、快速、有序”開發和利用。
其次,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是重要的綠色能源,應加大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示范推廣力度。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光熱產業,推進太陽能集中供熱水工程、太陽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等建設;大力推進兆瓦級大功率風力發電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提升大型風力發電裝置的核心競爭力;加快生物質利用關鍵技術研發,進一步加快沼氣、生物質氣化發電和集中供氣技術的開發;
同時,要積極發展核能技術,應大力推進從核資源—核燃料循環—核電站—后處理到核廢物處置全產業鏈的配套協調發展。
以上就是我們整理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資料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