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間競爭已成為整個供應鏈的競爭,面對供應商管理諸多因素中,供應商品質管理的任務是解決供應鏈上最主要的綜合風險因素,企業紛紛建立新的管理機構和專業團隊來應對新的需求。新的環境下供應商管理角色越來越多地由專門化的職能人員來承擔,SQE誕生。
SQE工作中的問題討論
SQE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哪里?
SQE的使命就在于通過對供應商的品質進行管理來保證進料品質。其核心目的在于保證進料的品質而不是去幫供應商做QE。
一方面,SQE論專業是比不過供應商的。但SQE遇到技術問題就不管了嗎?當然不是。更何況在SQE的日常工作里,只有很少的問題是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術知識去解決的。SQE應該更多的時間去推動供應商改善,人都是逼出來的,供應商當然也不例外。
關于供應商品質提升這一塊,稽核還是很有必要的,但稽核需要有手段,需要稽核到實處,而且稽核后的管理更是重要。因為很多問題供應商自己看到或沒看到,都懶得去做(人的本性),這個時候SQE就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對于8D/5C等改善報告,SQE一定要將其落實到實處(至現場稽核就是非常好的手段),保證供應商改善了,而且是永久性的改善。
最后,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SQE一定要有power,要有績效考核以及對供應商經濟處罰的權利。不然,供應商有時也會不理你。
“提升”供應商能力是否正確?
解決材料問題是SQE的事情,提升供應商能力也是SQE的工作,孰重孰輕,應根據你所服務的公司的性質來定義。
話要說回來,輕易不要談到什么供應商能力的“提升”,我個人認為一般的SQE都沒有這個資格,也沒有這個能力。
首先,你所負責的供應商都是專業的生產廠家,都不是在市場上打拼了一天兩天的,論管理/論專業你都不可能比專業的人士高到哪里去,除非你更專業,若是你更專業我想你也不會只是一個SQE,你至少已經成為了一個Manager。
當然SQE本來就以客戶身份自居,完全有一些理由去挑戰供應商,但若是每次都講得道理不夠充足,你的威信會喪盡,你的人格魅力也將蕩然無存,到那時,除了個客戶的身份,你什么都不是!
品質工作大部分情況是對比標準或差異找出問題,你的依據都是別人制定的標準,也就證明你的工作是建立在別人基礎之上的,所以你不可能有所謂去提升專業人士的能力。
那該如何去講呢,可以使用控制這個詞,SQE的工作其實就是供應商品質控制,你的管理其實就是控制,不要拓展的太廣。至于如何控制,凡是做過質量的都可以講出一堆指標/一對措施。
分析各類型企業品質現狀
作為SQE,針對不同性質投資商(即投資背景),如臺資、民營高科技小企業、日資企業、美資企業、國有合資企業等,為了有效與其協作開展工作 ,你必須對其有所了解,請談一談涉及這些不同區域投資者在品質方面的總體感覺是什么?
民營小企業:對供應商像兄弟,有事必先懟一番。對客戶也是漫天過海,漫不經心。
日資企業:對供應商是大小事必問個水落石出,哪怕供應商車間員工掉了個針,都要問到針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掉到車間了,怎么掉的。當時有幾個人在場。對供、客相當重視。客戶有投訴先是開會了解,現場了解取證,回復報告。
美資企業:對供應商管基于各種條條款,都是來自美國的法律,法規。對產品的可靠性相當重視。對歐美日客戶相當重視,對其它地區的就一般對待了,像蘋果這樣的企業他們認為他們的市場只在美國。
國有合資企業:對供應商一般是根據客戶需求來組合。一般管理層都用海外華人或香港人,既可以講中語,也可以說英語和日語。一般這種企業為代工為主,對客戶也是較重視。比較喜歡和美國,日資企業學習運作模式。
救火&防火:不要等到廠商出現來料不良我們再去救火;而是在火災還沒有發生之前做好預防工作。我們要求廠商建立充分的預防機制,如果沒有,我們就要輔導廠商建立起來。
先處理問題再來談責任。
專業、技術、公正(此點最為重要)
綜上:SQE精華之點即“搞SQE要深刻理解掌握中國的中庸和諧之道,既激勵之又鞭笞之,SQE工作的確需要哲理的對待 。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