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的八大考核標準
1 質量
第一,就從最初級的產品層次上的質量。
采購部門除了要衡量來料的不合格以外,還要關心下列八個要素:
性能、特征、符合性、壽命、可靠性、可服務性、美觀、感知的質量。
第二、現場的生產線質量。
沒有好的過程,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
過程質量是對產品質量的一個重要保障,生產線的質量包含:流程、數據、客戶、持續改進。
第三、用管理的質量來衡量。
考察供應商質量第四個層面是TQM(全面質量管理)。
最高一個層面為波多里奇質量獎標準。
包含7個要素:領導,戰略,資源,顧客與市場,過程管理,測量、分析與改進,經營結果。
這五個層面可以對供應商的質量實施深入、全面的評價。
2 成本
對于成本的考量,可以有以下幾個維度:
(1)總擁有成本最小化,除了價格,總擁有成本包括了訂單、處理、物流,檢驗、庫存、質量成本等等。
(2)生命周期總成本最小化,它包括了產品的價值,還包括了使用效率,材料消耗,動力水電,人工及回收等等。
(3)透明的成本分解,與采購方分享成本構成的信息及價格控制的活動。
(4)成本削減模式的計劃和實施,愿意和采購方共同努力以降低成本。
(5)持續地評審成本降低活動,系統性的保障,不斷持續改進,持續的成本降低。
3 交期
交期,有些企業僅僅衡量供應商的準時交貨率,這是不全面的,它包括:
a. 準時交貨;
b. 及時交付;
c. 包裝符合性(標簽、文件、包裝、訂單、破損、短缺貨等等);
d. 按要求生產和有效的JIT項目;
e. 有系統/人員預警可能會影響客戶定單發貨或數量;
f. 有效的災難應急計劃。
4 技術
技術的考量要復雜的多。
首先考慮我們的企業是否是技術型的企業,如果不是,則不需要考核供應商的技術,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要求有很高水平的技術能力。
進一步考慮是誰提供技術,是供應商還是我們企業自己?我們所需要的技術是否超前。超前的技術有利于公司的產品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達到客戶滿意,然而超前技術的不確定性也會帶來高的風險。
5 響應/靈活性
作為供應商管理,采購需要明確理解公司的戰略,并將公司戰略延伸到供應商管理上。
響應和靈活性包括:
盡早定單確認、盡早響應正常請求、盡早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報告、盡早響應緊急請求、專用部件原材料的支持、維持適當量的庫存水平、及時通知潛在的短缺、應急計劃書, 以應付短缺或質量問題、單一渠道溝通以處理所有需求、足夠的產能。
6 財務管理及經營
管理和財務包括下列要素:財務健康、利潤合理、財務報表審核、采用作業成本法、采用零基預算、高層領導的承諾與參予、公司組織的穩定性和人員管理、生產計劃、戰略管理等等。
7 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也是近年來不斷完善的一個條款,它包含下列要素:守法、環保、安全、勞工保護、慈善、反歧視、精神壓力。
8 服務
提供優質服務的關鍵就是要超過用戶的期望值,服務質量取決于用戶所感知的與所期望的服務水平之間的差別程度。服務質量的感知屬性分為五個層面:有形性、可靠性、響應性、保障性、怡情性。
如何為企業量身定做一個適合自身的供應商考核的評估體系呢?
除了要考慮本企業產品要求之外,最重要的是,采購部門制定的供應商評估指標要符合公司的整體戰略。這也正是為什么各個企業有不同的標準,及不同的權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供應商管理的核心是供應商選擇、評估的標準,企業采購的物料千差萬別,不同的商品所對應的質量交期,成本的要求是不一致的,顯而易見,不同的商品對供應商的評價標準也應該有所差別,以一個標準來涵蓋所有的商品,這種粗曠管理方式與精細化管理的原則是相背的,折中方案是,將所采購的商品進行分類,對每一類商品做出各自的標準體系。
企業要根據自己的采購組織的能力,公司的環境及管理水平狀態,市場競爭狀況,制定自己的供應商選擇和評估的標準。重要的是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市場的產品戰略,量體裁衣,制定一套適應企業戰略的供應商選擇評估標準,而不是從別的企業照搬一套體系標準,強加在供應商管理上,制定供應商選擇和評估標準是采購的重要任務之一。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