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制造業是國家命脈,智能制造是國際公認的實現工業體系轉型升級的新一代工業技術,能夠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復雜產品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許多人錯誤地認為智能制造就是自動化的生產方式,認為機器人換人、無人工廠、黑燈工廠就是智能制造的“代表”,這是對智能制造非常片面的認知。
機器人換人解決的是生產現場的手工勞動問題;無人工廠、黑燈工廠解決的是生產線的人工控制問題;自動化系統可以替代人完成繁重的體力勞動,甚至輔助人完成一些簡單的腦力勞動,但終究無法替代人做出最終的決策。所以機器人換人、黑燈工廠、無人倉儲和物流等,都只是在工作現場實現了無人化,并不是智能制造。
那么,何謂智能制造?
“造”僅僅是生產的概念,“制”則含有系統的思想,包含制度、方法、標準和規范。“制造”包含了產品策劃、概念設計、方案設計、產品設計、試制試驗、批生產、產品交付及交付后的運營、維護維修以及管理和決策等重要環節和復雜管理體系。因此機器人換人、黑燈工廠都只是在執行“造”的部分,不能稱之為制造,更不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顧名思義就是為傳統的制造賦予智能,這里的智能是指“人工智能”。通俗的講人工智能就是將人類的知識、經驗、方法等驗證無誤的內容編譯成軟件,將原來由人執行的任務轉為由計算機來執行的過程。也就是說把人的知識轉化成計算機的知識,計算機支持軟件運行,生成模型,完成工業產品的研發設計、工藝設計、生產過程管理、批生產交付、運行維護、大修維修以及復雜的管理體系等。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人類從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從手工業時代轉向高度機械化的“蒸汽時代”。隨著機器的大量使用和工廠的出現,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第一次提出了勞動分工的觀點,勞動分工使得1+1>2成為可能,極大提升了勞動效率的同時,現代管理體系也在最早的工廠管理中應運而生。
勞動分工使得勞動者提高了對專項工作的熟練程度,使得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應用成為可能。1840年前后,英國的資本主義工廠基本取代了傳統手工工場,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創新使用為核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為電氣革命。
1831年,丹麥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和電動機的誕生及一切有線電器設備的創新奠定了科學基礎;1866年,德國西門子研制發電機成功,電力取代蒸汽作為動力成為新能源,隨后以煤氣、汽油、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問世,工作效率遠高于蒸汽機,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動力問題,推動了石油開采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1870年全世界共計生產石油約80萬噸,而1900年石油產量猛增到2000萬噸。
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19世紀80年代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為無線通信奠定了科學基礎;19世紀90年代意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并取得了成功。以上技術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經濟、政治和文化層面的聯系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出現的新興工業如電力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都要求實行大規模集中化生產,使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飛速提升。電原本是作為動力使用的,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分離出強電和弱電,電子學由此誕生,隨著電子學的發展,人類發明了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數字電路的發展最終催生了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又分離出了軟件工程。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第三次工業革命,甚至第四次工業革命都是以電的發明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也稱科技革命,引領我們邁入數字化時代,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原子能、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各類工業軟件也在這一時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在電子計算機技術、計算機軟件技術的不斷推動下,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應運而生,也引領了我們的社會悄然進入智能時代。智能制造就是通過集成知識工程、制造軟件系統、機器人視覺和機器控制對技術工人的技能和專家知識進行建模,使智能機器人可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進行小批量生產。
隨著制造業的需求不斷提升,工業軟件的功能也在不斷迭代。從最初的計算機輔助繪圖到計算機輔助設計、從二維平面設計到基于MBD模型的三維立體設計,在C919大型客機的研制過程中,就已經實現了全數字樣機設計,并且生產制造部門已經開始基于MBD模型進行后續的生產制造和裝配試驗,實現了無圖化產品研制。完成MBD之后,還有基于模型的仿真、基于模型的企業以及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未來諸如飛機等復雜產品的研制,將會邁入“以綜合模型為基礎,以數字孿生為驅動”的新型研發模式。
綜上智能制造的本質就是在前三次工業革命打下的堅實基礎上,積累了大量有關產品研制的設計知識、工藝知識、生產知識、設備維修知識、管理和決策知識等,而且這些知識經過反復驗證被證明是成熟的,人們通過高水平數字化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把這些知識轉變成工業軟件和數字化的產品模型,
這些軟件和模型在計算機上的執行,實現了對數字產品和物理產品更好的控制,對制造資源更優化的配置,逐步實現產品本身的智能化、產品系統結構定義的數字化、產品研制生產過程的數字化,以及龐大的零部件供應鏈的網絡化,形成了全新的產業形態。智能制造的本質簡單歸納為三句話:第一軟件化的工業技術;第二軟件定義的生產關系;第三生產關系的優化和重構。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