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甲方的面試經歷談
最近去企業講課,想了個主題叫:《紙上談兵:假如我是企業內的知識產權總監,我打算做些什么?》,我覺得內容不錯,所以打算寫篇文章。開頭的部分講了講我去甲方面試的各種經歷,結果剎不住了,寫了幾千字,干脆單獨寫一篇文章。
入行以來,我一直在乙方工作(乙方定義參照《知識產權界的甲乙丙丁》點擊進入),但是去過很多次甲方面試,我有印象的有這么六次。再仔細梳理一下,竟然都是十年前的事情。
為啥呢?學校畢業剛剛走入社會的前三年,大多數同學都對職業發展不確定,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適合做什么,所以跳來跳去,改來改去是很常見的。但是三年之后,再跳來跳去,成本就很高了,不合算。
一、面試的六個企業
(1)富士康
研究生剛畢業,去了富士康面試,我知道富士康才是專利界的黃埔軍校,真正的。但只因為看到早上八九點鐘大馬路站滿了穿著制服的工人,號稱十萬大軍,我覺得自己沒法在工廠里呆一輩子,受不了這環境,蹲監獄似的,將來我肯定會跳槽的。既然如此,不如直接就找個城里的專利代理機構,何必先去工廠。所以,本來發了入職通知,我還是食言了。
當時考試是美國專利英譯中,而且是本專業的技術內容,我讀研也是要看英文科技文獻的,這實在是小意思。當時我可能入職的小組的主管就是賽恩倍吉現在的總經理。
目前為止,我還是挺后悔的,去富士康理應是專利界初學者的第一選擇,比做審查員還要更好些,審查員只能排第二,富士康排第一。如果新入行的話,代理機構啥的,排第三。
十幾年前,富士康是自己內部人士寫專利的,而且專利分析、專利訴訟一起搞,當然鍛煉充分。現在嘛,富士康內部不再寫專利了,那就跟其他優秀級的甲方公司差不多了。即便如此,富士康也比99%的甲方和乙方強,能去富士康的,依然優選富士康。
至于律所,如果有代理資質,那就是個代理機構,也排第三。如果是進律所直接做訴訟,那不叫入行專利,那就是做普通律師。因為凡是在單證律所入行的雙證,不可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專利代理人,肯定不能算是懂專利。
真的,我覺得做專利訴訟比寫專利容易多了,根本不能叫入行。
真的,我覺得沒寫過專利的人,都不能叫懂專利。
當然,做專利相關的工作,并不需要懂專利。
當然,我不是說做專利律師就牛了,做其他律師就不牛,我的意思是,恭喜你,沒進入專利律師的坑,實際上專利案件沒幾個,專門做專利律師的百分百肯定餓死,絕對打保票。我就算是個專利律師吧,我做其他知識產權案件也不少啊。
(2)光寶
我在入職廣州三環還不到一年的時候,就覺得寫案子沒勁了。三環已經算好了,就算沒交底書,至少有實物,但是我當時真心是菜,面對一個實物,基本無從下嘴,要是擱到現在,哼哼,我寫得他媽媽都不認得。
我就去了廣州科學城的光寶面試,標準的臺灣電子代工廠,主管是個和藹年輕的臺灣人,記得姓劉,竟然說話一點都不嗲,沒有臺灣味,主要考察的內容是美國專利檢索。現在回想起來,在十幾年前,臺灣企業的專利工作是做得最好的,因為臺灣本土市場狹小,全都靠美國市場和大陸市場,所以他們申請美國專利是非常熟練的。
其實我依然是面試成功了,但我還是沒去。工資只比三環高一點,跑那么遠干嘛。我當時依然是完全沒有意識到,去一個臺灣企業鍛煉一下企業內部專利管理能力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能鍛煉一下美國專利申請。
其實,富士康給的工資就比三環高,而且,其實我如果不做專利代理人,做本職工作的研發人員,工資是三環起薪的兩倍。現在看起來,我本專業的職業發展前途其實超級好,跟手機、動力電池都相關的行業,正是隨后十幾年的火爆熱點,可惜我竟然沒做本專業,越想越覺得自己白癡。
當然,這個也難說。
做工程師,我會成為專家,挺有錢的,工作安穩,肯定是大企業里,但交際面比較局限。
作為律師,我徹底褪去了自己靦腆害羞的性格,社會交游廣泛,擁有無限的機會,這也是另一種收獲吧。
鑒于當年我的錯誤選擇,我現在給咨詢者留言,我都是說:工資多少是決定一份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
(3)格力空調
后來還去格力空調面試,管理很規范,進門都很麻煩。面試我的人是個很瘦的年輕人,因為已經記不清長什么樣了,只是從身材上看,感覺可能是格力空調的知識產權負責人文曠瑜吧,反正當時我也不認得他啊。竟然考了我一個不正當競爭的問題,我也覺得奇怪,我一個寫專利的,問我不正當競爭,當時我連法條都沒看過,我就只能信口說了。
很后來以后就算認識了,我還問過他專利分級怎么搞。
格力空調面試是沒成功,這個大概是我唯一沒成功的面試。
(4)大長江
考了雙證之后要繼續找工作,看到江門大長江摩托車(豪爵摩托)的招聘信息,萬里迢迢趕去面試。但是我到了之后,與對富士康的感覺一樣,對工廠這樣的環境比較反感,也不怎么想來。
現在相反了,我現在對寫字樓的環境反感,我覺得工廠是那么地廣闊,O(∩_∩)O哈哈~這是一個輪回!
我跟技術部副經理馬,聊得昏天黑地,感覺自己什么都懂,然后就開了個高價,15萬年薪,反正我也不想來。
技術部經理肖過來,說,我們工資很高的,你要求的收入我們很多員工都能達到,但你這樣的經驗只能六千五,我們寧缺毋濫。當時我工作經驗并不豐富,兩年跳槽兩個單位,幾分鐘就打發我走人了。
一個寧缺毋濫,讓我記恨到現在。技術部經理我回去查查日記才知道他姓肖。
然而從職業發展上來說,我現在想起來,沒去成大長江應該是我的幸運,錢是小事,職業發展才是大事。
==專利工作的四重選擇因素==
關于專利方面的工作,有四重因素考慮:行業、地域、職業、企業。
①行業,真正需要專利的行業,并不多,你去了一個不怎么需要專利的行業里的企業做專利,你還怎么成功?
我會再寫一篇文章《不同行業的專利需求等級》。我不需要像個研究人員一樣,把三百六十行,每行都分析,我只要把我作為專利代理機構,我接觸過的客戶的所在行業,寫進來就行了。實際上,作為專利代理人能接觸到的行業是極其有限的,80%的行業是完全不需要專利的。我只能分析剩下的20%可能涉及到專利的行業。
②地域,我寫過《中國專利的五個世界》(點擊進入),只有經濟發達地區才是專利的用武之地;
③職業,我寫過《知識產權界的甲乙丙丁》(點擊進入),做甲方,受到行業、企業、職務的限制,乙方相對沒有天花板;
④企業,就是企業經營的好壞,你說樂視的知識產權總監,心里能開心嗎?
(5)三一重機
我還曾經一度要回到東北老家,因為在廣東熬了三四年了,毫無收獲,懂得了寫專利,但依然一貧如洗。
找個時間回沈陽面試了一下三一重機,做煤炭挖掘機的公司,屬于三一集團下屬的五個專業方向之一,但三一重工最重要的產品當然是水泥泵車,煤炭挖掘機明顯是個并不具有太多技術創新性的行業。
開價10萬,也能滿足,但我也不想去,還是拒絕了。
十年前年薪10萬,在沈陽,在父母附近,也不算太差的選擇,但本能使我沒有選擇,說不出太多理由。現在回想起來,按照四種因素考慮,沒有一個是值得選擇的。
①行業,煤炭挖掘機,還用多說嗎?
②地域,最近十年東北經濟之淪落,無與倫比,當時沒有預料到,所以事后才后怕;
③職業,內部沒有任何懂專利的人,就我一個,當時我三年專利工作經驗,我連寫專利都談不上懂多少,沒有任何人可以教我更深入的專利分析、無效宣告、侵權訴訟,而且也沒機會實際從事這些工作,我還怎么發展?
除非改行,變成研發管理人員。但如果我要改行,我干嘛不一開始就做研究生本專業的研發人員呢?做研發,與做研發管理這樣的輔助工作,哪個更有前途,這還用問嗎?傻子才不知道。
先做研發,將來做研發管理輕而易舉;先做研發管理,將來永遠不可能重新做研發。哪個更高級?一目了然。
④企業,三一重機企業應該不差,就算還行吧。
后來我對長沙總部的三一重工還比較熟悉,還去長沙的三一重工的總部參觀過,七個老板的邁巴赫一字排開,氣派啊。工廠車間里面養魚,環境很好。總部的知識產權總監陳路長,現在還是他。我還有兩個很熟悉的前同事曾經在三一重工做專利管理,一個在總部,一個在子公司。
總的來說,三一重工,公司是很不錯的,做專利入行的話,也還是值得去的。現在他們也經常招聘專利工程師,偶爾會看陳路長的朋友圈。
(6)萬和新電器
又去了順德的萬和電器,做熱水器的。面試倒是成功,就是工資不高,所以也沒去。
萬和是個很奇葩的公司,是我見過的企業中,唯一一個專利水平超過經營水平所需的公司,原因就是因為有一個真正懂專利的專利負責人周擴生,是真正做過專利代理人,做過專利管理的人,既懂得專利怎么寫,也知道專利分析怎么做。比較巧的是,他既是兵工集團出身的,而且也在三環做過專利代理人。
要知道,我遇到的大多數企業,即便是規模很大的,創新水平比較不錯的公司,其實內部也就是行政人員或者技術人員負責專利,負責專利的人本身根本就不懂專利,沒有實際操作過專利,就算是有考過專利代理人資格證,那也是在企業內部考下來的,沒寫過專利,或者寫的很少。
也有那種,很重視專利,招聘了有專利代理人資格證書,親自寫過專利的專利代理人的,但是這種多半是兩三年工作經驗,寫過幾十個專利而已。這樣的專利代理人,實話說,也談不上叫做懂專利。
==真正懂專利?==
寫過專利,做過專利分析,提過無效,做過侵權訴訟,這四個方面的經驗一起,再加上一定的實操年限,才叫真正懂專利,俗稱4+1,就是四個都懂實操,加上一定年限。
我之所以提這個標準,跟我自己的認知過程大大相關。工作兩三年,當我大致會寫專利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關于專利的一切都懂了,以后不需要再學習了。因為,越是無知,越是覺得自己什么都懂,因為他面對的未知世界很少。越是懂行,面對的未知世界的范圍就越是大,就越是知道自己還有很多東西不懂。
==知識產權運營依然有前途==
我現在就是,上面4+1,我肯定算是懂專利了。但實際上,我更深刻地知道,懂專利,距離把專利用好,還有十萬八千里。專利侵權官司打贏之后,與專利有關的商務談判,是遠遠比懂專利更為深邃的話題。
這也就是我運氣好,或者比較靈敏,我一直都對這個話題很有興趣,所以花了不少錢去學這個問題,而且也比較幸運地認識朗科當年負責知識產權運營的高人鐘敬恒,之前朗科的副總裁,從他那里我還真的是學到不少東西,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以后逐漸再寫文章披露吧。朗科作為中國唯一的知識產權運營型企業,樣本是極其難得的。
雖然我覺得朗科的成功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但偶然因素中夾雜的那些必然因素,就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所以,等我專利律師工作做得差不多了,能遇到的案件類型都遍歷之后,未來的方向毫無疑問肯定就是知識產權運營。現在就別想了,時機不到。
二、佛山最大的兩個企業
(1)美的集團什么的最討厭了
美的集團簡直是我心里永遠的痛!
我本科畢業的時候就給美的空調投簡歷,連個反應都沒有;
我研究生畢業也給美的投過簡歷,也是連個反應都沒有;
我做了專利工作之后,給格力空調投簡歷的同時,當然也投了美的,還是沒反應;
當然后來也就不投了。
但是我最近幾年去美的講過幾次課,美的集團的很多個事業部的知識產權管理人員我還都挺熟,我這才發現,美的集團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進步巨大。也許十幾年前我們還可以說美的集團的專利干不過格力空調,但是現在看起來,在專利工作方面,美的與格力似乎逐漸一個量級,美的遠遠追趕了格力。美的在家電全行業的出擊,在全行業的專利布局,幾乎每個做的都很好。
更關鍵的是,美的的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的個人素質其實都挺高的,就我看到的幾個部門,其管理人員大多數都是雙證,憑感覺看起來,似乎有50%的雙證。就算沒雙證的,也都是美日歐大企業里面做過專利工作的人跳槽過來的。美的集團里面有專利代理人資格證的,可能有不止50個是聽我的卷三實務培訓通過考試的。憑他們的素質,其實不聽我的課應該也能考過。
美的集團的專利方面的人員迭代,真正體現了美的最近十幾年逐漸成為家用電器總體銷量第一的第一梯隊公司,我個人覺得格力未來GDP總量是干不過美的,僅從專利上看依然格力強。
這也難怪,美的集團的要求可真是高,當時看不上我大概也是有理由的,因為有無數優秀的人才投簡歷,我肯定排不上號。
我寫美的的意思是,目前看來美的是比較值得去做專利工作的企業,給大家找工作參考。美的跟三一重工一樣,總部與不同的子公司,專利工作各做各的,
(2)碧桂園博智林
佛山最大的兩個公司,碧桂園和美的。碧桂園號稱投入800億進入機器人行業,博智林投入多少錢不知道,至少員工幾千人了,還沒打算贏利呢,反正是整日整夜搞研發呢,到處搜尋專利方面的人才,就跟樂視當年一個樣子,高薪狂挖人。但碧桂園不可能成為樂視,因為碧桂園是幾十年的企業了,老板可比老賈靠譜多了。
也是因為去碧桂園博智林講過課,參觀過,聊過,我覺得這里目前還不錯,因為知識產權這東西,真的是大公司才用得到,小公司搞幾個實用新型這種的,其實都不配叫做知識產權管理人員,就是打雜而已。但也正因為前景不明,將來會如何還不知道,我只知道博智林做專利工作,工資大概還不錯,當然,也要看經驗背景。這種大公司,就算是去鍍個金也挺好。
我講博智林,也是給大家找工作參考,就我知道的公司而言。
三、結論
沒什么結論,就是習慣要寫個結論。我挺擅長把屁大的事寫得很重要似的,就是十幾年前6個面試的事情,寫五六千字,真是浪費時間。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