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計件工資的優劣勢
不同的工廠采用的工資方式各不相同,大部分工廠采用的是計時方式,也就是按一天的工作時間加上加班時間的方式。也有一些工廠采用的是計件方式,按實際的產出來計算工資。
1 . 采用計件工資制度的好處:
可以提高員工積極性,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由于是多勞多得,員工完全憑自身能力賺工資,所以,只要真是個做事的人,一般都不會偷懶!
員工自己會自發去改進勞動方法,加強勞動技能!可以形成強烈的競爭氛圍,讓員工與員工之間形成你追我趕,相互攀比的心理。
讓企業的支出相對明明白白,利于成本控制,有效控制住隱形浪費。
2 . 采用計件工資制度的壞處:
大家單純追求數量,不在乎質量。這句話乍一聽,比較合理,但是仔細一分析,這句話根本沒有闡明為什么追求數量了,就不在乎質量了?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問一下我們自己,質量是什么?恐怕很多人這個問題就答不上來,我想質量在大多人的腦海里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就是這個產品比較耐用。
所以很多人在喊提高質量的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要提高啥。其實質量就是符合標準的程度。符合程度越高,質量也就越高。這寫標準包括了你產品部件的尺寸,材質,裝配的工藝等等。
我們設想一下,兩個熟練度相同的員工干一樣的活,把兩塊塑料粘在一起,企業規定了標準的涂膠長度,標準的涂膠路徑,標準涂膠設備,涂膠速度,標準輔助工裝。這樣的涂膠的時間應該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兩個人干一天活,兩個人的產出應該是一樣的。為什么會產生差異呢?
無非就是沒有涂到規定長度,加快涂膠速度。然后在最終質量檢查的時候也沒有嚴格的質量標準,或者甚至說根本沒有質量標準,只是手工拉了下這兩塊塑料,感覺一下,嗯,還粘的蠻緊的。就質量放行了。
所以很多人說實行計件制之后,產品的質量還挺好的朋友,可以先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質量標準,標準質量檢測方法。不然的話,還是不要輕易下這個結論。
有人肯定會說,如果一個人操作更熟練,另一個不熟練,那么不就會有產量差異了嗎?如果熟練的人和生疏的人拿一樣的工資,數量工肯定會走人了。
我想說的是,是的,是會有差異的,但是請不要用計件來激勵熟練員工,這樣的計件制的引導會讓所有員工(熟練的,不熟練的)都有偷工減料傾向。第二個原因就是熟練員工真的比不熟練員工做的多了,有可能產生交付期的問題。
02 .計件工資在企業的運用
1 . 計件是否對交付期有害
我們舉個例子:
比如客戶需要300件A產品和200件B產品。A產品很簡單,就是把兩個塑料件粘一起。B也同樣簡單,是把兩個木塊粘一起。我怎么計算交付期呢?
我手里有的數據是,熟練工一天能做120件A或者100件B。不熟練的員工一天能做100件A或者70件B。現在我工廠里有1個熟練工,和1個不熟練的員工。
我現在的生產水平是一天220件A,或者170件B。300/220 + 200/170 = 2.54天 完成。這個是理想境界。實際是,再不發生任何產線異常的情況下,熟練工今天可以做120件A,明天可能做105件A。不熟練的可能今天100件,明天115件。
你無法從他們的工作中有一個有效的預期值。你只能看運氣。祈禱熟練工,不熟練工都能表現穩定。憑什么幸運女神就一直眷顧你的生產線呢?這一點老板們也知道。
所以他們會利用他們的談判技巧把交付期延長,比如3天,甚至5天來保證他們能及時出貨。這樣交付期就沒有競爭力。談判技巧不行的老板,基本上會在第一天的晚上就要求大家加班,來保證及時出貨。這樣人力成本又會上升。
所以用了計件制,承諾交付期就成為了建造空中的樓閣,老板們開始陷入混亂和祈禱,因為他的承諾的交付期都是沒有基礎依據的。員工也失去了時間概念,無法管理自己的時間,變成了數量的奴役。
2 . 計件工資是否能夠保證質量
計件工資并不能夠保證質量,理由有三:
計件了,效率就能夠高嗎?員工做多了,工資很高,老板想一想,還是調低單價吧。往返幾次,聰明的員工就會控制自己的速度,不做很多,也不做很少,舒舒服服,讓工資維持在一定水平。所以,計件工資,是企業管理的低水平徘徊,收入和付出的博弈,輸家總是老板。
因為計件了,企業就放棄(注意:是“放棄”而不是“放松”)了自己的管理。還需要投入更多的心血管理現場嗎?不需要了,因為已經計件管理了;還需要設置制作工裝夾具來提升效率和品質嗎?不需要了,因為是計件,員工自己解決。所以,計件是一種生產管理的停滯或者倒退。
因為計件了,品質人員敢于嚴于職守把好關嗎?不敢。查出來多了,員工工資少了,員工會私下甚至是用極端的方法解決。沖突多了,慢慢彼此就能找到一種平衡。很多問題,能夠查出來,進行返工還是最好的,檢驗數據的水分,可想而知。
品質人員能夠公正公布的,往往是新入職的新員工,無親無勢的。但賠罰多了,收入不行,新員工就跑掉了,很多企業老員工穩定,新員工留不住,跟這情況有關。
說到這里,很多人會提出不同意見,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企業鐘情于計件工資?難道計件工資一無是處嗎?
有的企業合適計件,這類企業的特點是:
1 .工藝、工序較為簡單,品質問題較少或者不會造成嚴重后果;
2 .對設備依賴性低,或者設備簡單,通用性、穩定性好,不會一味追求效率造成設備問題;
3 .依靠人力因素較重,人工時是主要成本。
03 .關于計件工資的一些建議
已經實施了計件制的企業,如果要控制品質,以下建議或許有幫助。
需要一名精通工藝,精通工價預估的管理人員,精準,權威。這是首要條件,所謂的不是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定工價的那個人,一定要見多識廣,一定要是從一線做起來的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及職業素養的人。
學歷再高,理論素養再強,只要沒有長時間的一線生產操作經驗,都是白搭。他還要有一顆精于計算的頭腦,一個人的算計深度要超過企業所有一線工人所能算計的總和!這個人相當難找,這也是很多企業采用計件制問題百出的根源所在!
企業計件工資不是越高越好,視情況定吧。如果企業效益好,利潤高,可以適當高點。如果效益一般般,不求太高,但整體工資要比同行高一些。
因為計件制度一旦形成,那么,真正能留在企業里長年工作的基本上都是些行業里技能過硬,能打能拼的工人。沒有整體高于同行的薪資待遇,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很多事都不好整改和推行。
在計件制的企業里,工資低點還不是最關鍵。最要命的是有人低有人高,人哪,不患貧而患不均。工人的攀比心很強,同行的平均工資是三千,你廠里計件工人最低工資是一萬,最高工資是兩萬。
理論說應該沒問題,但實際上就會出大亂子。工資平均很重要,哪怕低到人均三千五,只要沒有太高太低的情況出現,也不會出太大的亂子!
工人在意的是努努力力工作一個月之后拿到手里的錢是多少。錢是最實在的。有些企業實行計件工資制度的企業依舊要嚴格尊守作息時間。該上班時要上班,該下班時才下班。很多企業的管理者陷入一個誤區。
他們認為,反正工人是計件的,你做了就有錢,多勞多得,不勞不得,你上不上班管我什么事?如果是這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企業的制度還是要的,松散的工人,必然帶來松散的管理,松散的管理,必然帶來松散的品質及服務。到最后,會有章不依,有令不行。
計件制不是單單定個單價就了事這么簡單。作為企業的管理層,要深悉計件制的弊病。那就是再高水平的工價制定者制定出來的工價也會有一定的高低,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哪怕你就是能達到理論狀態下的絕對平均,由于工人有勤快不勤快之分,有力氣大小之分,有天生的動作快慢之分。
計件工資,一定要做到一開始就公開透明。特別是對于那些經常換新產品的企業,一定要一開始就公布出來。很多企業,管理人員不專業,定工價沒把握,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做做看,過些天再根據工人的效率定。
如果是這樣,時間一久,工人一定會發現。他們在沒有知道工價之前,一定會慢慢做,等你定出來以后,他們才會努力做。
品質控制。計件制最容易出現品質問題,工人只講數量不講質量。這是一個頭大的問題。能解決嗎?能!肯定能!但要注意方法。管理人員要不斷宣傳品質觀念,事實上高品質跟高效率是不相沖的,可以說,沒有高品質,就沒有高效率。
高品質是高效率的基礎,一定要讓工人明白這一點。每一次新產品上線,都要詳細給工人講解品質要求,務必做到每一個員工心里有數。員工在生產的時候要有品檢人員不斷巡檢,下道工序的操作員工要負責上道工序的品檢。
只要各項制度執行到位,品質控制好還是沒有問題的。這是觀念問題,不是計件計時的問題。計件控制不了品質,計時同樣控制不住!
采用計件制,很容易形成讓工人你追我趕的氛圍。如果達到這個狀況了,管理人員就得小心。要控制住勞動時間和強度,凡事過了極限就不行。工人太累,太拼,短期內沒問題,給企業帶來效益。
如果時間一長,人畢竟不是鐵打的,會疲,會厭倦。所以,要掌握好那個度,凡事適可而止,不然不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
企業會出現淡旺季,旺季好說,全員值滿勤,但淡季時麻煩就出現了。所以實計件制的同時要制定淡季的保底制。不能按月保底,要按日保底。上班的員工要盡量上足一天的時間,上一天有一天的計件工資,沒上班的那天按日補貼多少錢,如果安排上班不上班,取消當日補貼。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