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設計出來的!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質量不是QC檢驗出來的!質量更不是質量管理人員現場監督出來的!質量從來不是“質量管理”出來的!
1、拋開“質量”講“成本”是“飛蛾撲火”
我在講《項目管理》的課程中有一個計算公式:
一個項目的收益,要看項目交付物的質量是否高、成本是否低、工期是否短、風險是否可接受!同等條件下,質量要求越高,意味著花費的成本也越高,反之,高成本卻并不一定都會帶來高的質量。
很多企業做項目,既強調高大上,同時又強調低成本、低投入,還要壓縮時間、趕進度,最后把一個好端端的項目做成了四不像,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低成本項目的結果是,項目“交付物”質量低劣,既影響了生產的產品質量,又保證不了運行成本的合理性。
對于正常運行的工廠來說,大家都希望有效益、有利潤,效益和利潤從哪里來?當然是控制成本,但是控制成本不是一味地降低原輔料消耗甚至是降低原輔料質量,不是一味地降低備品備件庫存和設備維修費用,更不是一味地減少勞動者數量、增加勞動者工時、甚至降低勞動者工資。
在制藥行業,大家都知道藥企數量眾多,產品品種低水平重復嚴重,市場競爭異常慘烈,不用政府和你談判價格,你自己早已經把出廠價壓得只夠喝冷水了。
有些企業做項目舍得初期投資,完全是形象工程,很多名企,外表看似光鮮亮麗,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其實內部管理也是一塌糊涂,為了維持光輝形象,也只能處處粉飾太平,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把軟件文件記錄做的天衣無縫,把質量體系搞得轟轟烈烈,實際上對于產品質量的提高,對于生產工藝的改進,效果微乎其微,GMP的實施,可是說是穿新鞋走老路,僅僅是提高了大家的文字能力和語言能力。
最后,管理比較好的企業,天天是文山會海,一個偏差接著一個偏差,一個文件接著一個文件升級、培訓,龐大的質量體系整天忙得天昏地暗,與生產車間卻毫不相干,生產車間仍然是在為提高產量、降低成本而起早貪黑、當牛做馬、累死累活!
效益不好的企業,干脆把買來的文件束之高閣,把過認證時候的質量人員減了又減,工程人員和維護人員也走光了,GMP證書到手,GMP水平恢復到認證之前!
很多企業GMP認證上千萬的投入,盲目擴容擴產,造成市場競爭更激烈,為了生存,低于成本價銷售,當然不會低于生產成本,只是盡可能使用廉價原輔料、劣質備品備件和劣質耗材,使用廉價勞動力,根本沒有辦法提取折舊,這完全是一種“殺雞取卵”的做法。
很多藥企,年初都會制定“產量、銷量、成本、利潤”指標,甚至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環節下達“節能降耗、減低成本”的指標。
長此下去,產品質量必然無法保證,而離開了“質量”去追求所謂的低“成本”,無異于“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2、不計成本,追求質量也是“走火入魔”
也有一部分實力雄厚、財大氣粗的企業,在產品質量上狠下功夫,采用最先進的生產工藝、采用價格最昂貴的設備、采用最自動化的控制系統、采用全世界質量最好的原輔料,這當然無可厚非,有錢任性!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適可而止,凡事都有一個最優的性價比。
藥品質量,取決于藥品對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取決于患者可接受的質量風險,同時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整體行業水平的提高。
比如說藥品的純度,世界上永遠也沒有100%的純物質,那么也就永遠沒有雜質為0.但是在當前有限的科學技術條件下,雜質研究改進工藝,差不多達到極限以后,可能每降低0.01個百分點,都會帶來難以想象的成本升高。
再比如水分,現有條件下藥典標準為2%,你非要制定0.5%的內控標準,你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更換設備、改進工藝,投入大量成本,本來想以最高的質量贏得市場,結果有一多半批次的產品不符合內控標準,又不舍得報廢,只能“偏差處理”以“風險評估”的形式放行,給質量體系帶來了額外的工作量,大家都做了無用功,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們日常的“偏差”,有多少是因為控制策略不適當,制定的內控質量標準過高,制定的工藝參數控制范圍過窄,拿一道又一道的繩索,把自己捆綁的緊緊的,動一動渾身都疼,看似嚴苛的管理,實際到頭來不是損失巨大,就是明緊暗松,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研發階段,我們就要充分研究藥品的質量屬性,基于藥品的患者風險和安全有效性,認真制定質量標準,工藝開發階段就要考慮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成熟的工藝設備,規劃合理的設計空間,制定合理的驗證策略和控制策略,為將來產品的質量控制和生產的高效運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任何質量的控制,都是基于質量風險和現有的技術手段,我們當然鼓勵創新,但是決不是盲目的無謂的提高標準。
“口服車間按無菌車間建設,無菌車間按口服車間管理”,質量能有保證嗎?
“幾十年如一日進行一個產品的雜質研究”,藥品質量就能提高嗎?
“強調數據完整性,生產過程、檢驗過程全部實行帶審計追蹤功能的計算機控制”藥品質量就真的能夠提高嗎?
3、質量體系與經濟效益
質量與經濟效益,大家應該都知道:
沒有好的質量,就沒有好的市場,沒有好的質量,就沒有好的價格,沒有好的質量,只能陷入低成本、低價格競爭的泥潭,最后也就徹底沒了質量,徹底沒了效益,最后只能關門大吉!
但是很少有人考慮質量體系的經濟效益,大家都把銷售部門當做金娃娃,把生產部門當做金礦來挖,質量部門并不能有效的參與到生產過程控制中,而是變成了救火隊、清潔工,出了問題出來收拾殘局,對內是寫寫畫畫、紙上談兵,對外(監管部門)是遮遮掩掩、粉飾太平。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質量體系,也一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個好的質量體系,一定是項目提出階段就要有質量人員參與,項目設計階段就要有完整的質量團隊,質量人員要參與整個項目建設的GEP實施過程,才能夠對整個硬件系統有足夠的熟悉和認識。
同時質量人員要參與研發向生產轉移、參與工藝設計、參與產品投產、后續生產全過程。這樣他們才能夠了解產品本身,了解關鍵質量屬性和關鍵工藝參數的控制,只有了解了產品質量形成的全過程,才能更好地做好質量管理。
日常的制藥質量管理體系,唯一的任務就是保證整個工廠體系維持在驗證過的狀態,做好日常的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監測,做好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回顧,做好變更控制,做好偏差處理和糾正與預防措施的落實!
要做好這一切,首先要懂得科學知識管理和質量風險管理,基于當前的科學知識發展水平和質量風險的可接受程度,將“人機料法測環”的方方面面都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而不是“秀下限”打擦邊球,也不是“秀恩愛”高調表演!
合理的水平,并不是對于某“個體”企業而言,現在很多人講國情,講企業實際情況,講困難,講生存,講GMP不能夠一刀切,目的就是,“我窮,我可以不高標準嚴要求,你有錢,你就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我個人倒是覺得,GMP是制藥行業的最低門檻,即使是將來取消了GMP認證,“優良生產質量管理規范”還是要人人遵守的,他畢竟是經過practice的GOOD MANUFACTURING ,好的東西,為什么我們不學習、不遵守呢!
4、質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質量管理”
質量是設計出來的!
質量是生產出來的!
質量不是QC檢驗出來的!
質量更不是質量管理人員現場監督出來的!
質量從來不是“質量管理”出來的!
質量應該是滲透到每一個企業員工靈魂里面的東西,每個部門、每個人,都應該首先想到“我生產的不僅僅是產品,我們生產的是質量屬性”!
什么時候不再需要人監督人,每個人都可以自覺地履行質量義務!
什么時候不需要QC的檢驗結果出來,每一個崗位的生產人員都可以自豪的說:“我生產的這一批肯定合格”!
什么時候不需要專門的質量人員來處理質量問題,而是第一時間把質量問題消滅在生產現場!
什么時候不再需要處理一大堆的偏差,所有可能的風險、可能發生的問題我們都可以提前預見、提前制定預防和糾正措施,盡可能的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即時發生了,也早有預案,沒必要天天吵架,天天開會研究偏差該誰報告、偏差該不該記錄在案、該不該對檢查員公開了!
說到底,什么時候“質量體系”還在,但是卻不需要專門的質量人員,或者需要極少的質量人員,什么時候我們只要抓好“生產管理”,抓好服務于生產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需要專門的強調“質量管理”,我們的產品質量才會更有保證!
就像共產主義一樣,我們還是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吧!
“有效、高效”的質量管理,任重道遠,我們,一直都還在路上!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