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不斷完善,相關方影響的不斷深入,以及人們的環境保護和職業健康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GB/T28001:2001標準、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工作已經成為企業規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一些大中型高風險企業。在已經建立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企業中,絕大部分企業將“以人為本”作為管理方針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又如何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策劃和運行過程中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筆者結合審核體會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 在審核過程中發現:已經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企業,往往只重視安全,而疏忽健康;重視客觀危害因素的控制,而疏忽主觀危害因素的控制。在制定管理規章制度時,要求員工如何做的約束條款多,很少看到企業為員工提供服務的承諾內容。甚至在一些勞務合同的協議中都很少有健康與疾病的具體條款,從而導致了一些突發性疾病責任不清,給企業和員工都帶來了許多麻煩。
??? 1 在形象設計過程中體現
隨著市場競爭的需要,企業文化以及形象設計,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集點。然而,在形象設計的策劃中只注重外部形象,而忽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例如,企業對外展示的形象及宣傳的品味都很高,給員工配備的服裝及各種標志也很有特點,行為要求比較嚴格,但員工如果對工作條件不滿意,有不滿情緒,自身形象在企業對外宣傳方面就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發牢騷,損壞企業形象。
??? 因此,在考慮外部形象設計的同時,應考慮到如何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不斷減少對員工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讓職工真正感受到企業對自己的關懷,才能成為一名企業文明的義務宣傳員。
??? 2 在產品研發設計過程中體現以人為本
企業的技術研發部門在新產品開發的策劃過程中,在推廣與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時候,往往僅考慮材質及生產過程如何滿足產品質量的要求,而忽視在推廣應用過程中可給人帶來危害的因素識別,產品的設計輸出及操作規程中很少對健康安全提出具體的控制措施,甚至沒有提供《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相關人員就不了解新的信息。對設計輸出方案的評審也很少有安全部門的人員參加,從而導致一些新產品因新材料的使用不當,而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給員工帶來危害,給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 因此,當我們在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同時,盡可能使用環保型產品。在設計方案輸出時,首先應對可能產生的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對主要危害因素提出具體的控制措施。這就要求技術研發人員收集大量的信息,不斷提高自身健康安全和環保意識,只有從產品設計的源頭把關,才能減少生產過程中給人帶來的危害。
??? 3 在危害因素識別過程中體現以人為本
本人在審核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活動區域內識別危害因素時,對外在因素考慮較多,如防護設施、工作環境不完善可能造成的危害等。對內在因素考慮較少,如生理和心理的不健康因素而造成的危害等;對人的不安全行為可能造成后果的描述上,基本都是“違章作業”,而很少分析身心的不健康因素。
??? 案例說明:
(1)某企業一名女車工,生育后休假六個月,恢復上班第一天因身體不能適應工作環境,而造成右手拇指致殘。
???? (2)某企業一名電工,人到中年,因病魔奪去愛妻的生命,在作業過程中心情悲痛,使注意力受到影響,而導致觸電死亡。
??? 但是,在危險源的識別清單中未能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故進行識別。
???? 有些把噪聲、粉塵識別在環境因素中,而在危害因素中未能識別。殊不知,給環境能造成影響的因素,首先影響的是員工。在向社會及社區承諾減少污染的同時,首先應使員工健康得到保護。事實表明,只注重安全,而忽視健康;只對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危害因素進行識別,而忽視人的自身生理、心理性危害因素的識別,就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