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第一页,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视频,久草成色在线,在线观看网站免费入口在线观看国内

推廣 熱搜: 知識產權貫標  專利資助  認證  知識產權  專利補貼  檢測  認監委  CCC認證  人造肉  技術攻關 

秦淮區關于聚焦高質量發展深化創新名城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方案

   日期:2025-04-24 02:33:08     來源:項目申報     作者:中企檢測認證網     瀏覽:290    評論:0
核心提示:秦淮區關于聚焦高質量發展深化創新名城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方案為進一步落實省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體部署,深

秦淮區關于聚焦高質量發展深化創新名城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落實省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體部署,深入貫徹2019年全市創新名城建設大會精神,緊扣市場化、高端化、國際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推動創新名城建設的要求,從新的起點出發,推動創新名城示范區建設向縱深邁進,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現結合我區發展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基本原則

聚力聚焦、加快創新。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重點突破、提質增效。堅持以轉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業為重點,以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項目化落地為路徑,量質并舉、注重內涵發展,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企業主導、開放創新。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創新能力,聚焦企業需求強化政策、服務供給,樹立開放視野,推進創新主體協同合作,立足產業基礎,加快國際創新合作。

市場導向、統籌推進。整合創新資源、完善服務模式、培育創新文化,發揮政府產業引導、政策促進作用以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政策體系和發展環境。

二、主要目標

全面落實南京“121”發展戰略和深化創新名城建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牢固確立建設創新名城示范區的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創新為方向,建成一批在全市有吸引力的科創載體,培育一批在全省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打造一批在全國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集聚一批在全球有創新力的人才隊伍,創新名城示范區建設全面邁上新臺階。緊扣創新名城示范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9年要加快構建以創新驅動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升級版,科技創新核心指標實現再突破,建立200家以上秦淮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全年實現高企凈增60家,高企總量達240家以上,新型研發機構備案數5家以上,PCT發明專利申請達48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5500件以上,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達到24家以上,自主培養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2名,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業人才50名,培育創新型企業家3名,建立2個海外協同創新中心;白下高新開發區產業集聚度、高企集聚度、人才集聚度大幅提升,在全區科技創新綜合貢獻度達80%以上,在全省高新開發區排名中躋身第一方陣;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各方面創新活力進一步釋放,人才引領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

三、重點任務

(一)進一步集聚全球創新資源

確立開放創新、合作創新理念,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全區新一輪科技創新,瞄準創新先進國家,大力引進國際高端創新資源,積極開展國際創新合作,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切實提升我區的創新開放度和國際影響力。

1、精準對接創新資源。圍繞我區“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智能智造”等主導產業領域,全方位梳理生根國家創新資源,找準開放創新工作的突破口和發力點,將創新資源“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效結合,探索以新型研發機構和國際科技合作平臺等方式導入創新項目資源,推動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VTT)、日本先進技術研究院、日中產學交流推進會、美國硅谷PNP加速中心的創新創業項目落戶秦淮,并促進一批區內項目和成果走向國際;推進中芬低碳生態試點建設,圍繞綠色建筑、清潔能源、水資源利用、綠色交通、低碳產業等領域,建立南部新城特色的低碳生態指標體系,形成一個貫穿規劃、建設、管理及運營的推進機制,建成中芬低碳生態技術展示館,打造一批重點合作試點示范項目,舉行一系列技術交流、考察學習。全年組織召開4場境外科技創新合作懇談會,組織3次國際產學研交流活動,建立2個海外協同創新中心,引進科技項目和人才30個以上。

2、拓展創新合作方式。長效推動生根出訪專項工作,設立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工作人員派駐機制,在南京市海外協同創新中心(日本、芬蘭)駐點工作,并在區內組建專職團隊負責對接生根國家創新項目,雙向推動項目落地孵化。強化與生根目標國駐華使領館和我國駐外使領館的聯系溝通,積極宣傳南京和秦淮的創新名城建設。建立離岸孵化中心,推動生根國家創新項目落地孵化,推動生根國家科技成果在秦淮屬地的二次開發和產業化。加強與生根目標國政府間對接,推動建設友好城市,圍繞多領域全面開展交流與合作,形成穩定合作關系,促進達成一批政府與政府、企業與企業合作意向。積極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國際科技項目合作;對國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區設立的技術轉移機構,給予最高100萬元的首次建設補助。

3、提升秦淮國際認知。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打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文化氛圍、城區形象。積極組織開展國際專題研討會、海外科技成果項目推介會等活動,多維度展示,全方位合作,打造吸引創新團隊和企業的“強磁場”,不斷提升秦淮國際知名度和認可度。面向世界宣傳秦淮品牌形象,講好秦淮故事,努力以國際化視角和方式,展現秦淮歷史文化底蘊,重點宣傳創新名城示范區建設過程中涌現出的海外人才事例、創新創業典型,塑造創新友好城區形象。通過在日本、芬蘭兩國友好城市主辦“南京周”秦淮專場活動、芬中海外共建離岸創新孵化和研發基地研討會、芬蘭國際高新技術大展等國際創新活動,展示民族特色與創新活力,創造有利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文化氛圍。

(二)進一步加快科技企業培育

根據全區高新技術產業、主導產業發展需求,加大科技企業培育力度,提高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打造秦淮“科創企業森林”。

4、實施“千企升級”計劃。針對科技企業不同成長階段,進行梯度培育、差異支持,實施“千企升級”計劃。鼓勵初創階段的科技小微企業參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引導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薦創新基礎好、有發展潛力的科技中小企業納入省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爭取培育扶持資金,支持企業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業態創新,推動其加快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建立2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整合優質服務機構,積極開展政策宣講、申報培訓,推動秦淮高新技術企業快速增長。開展秦淮“科技小巨人”年度評選,對通過認定的企業給予每家10萬元獎勵。經認定且在有效期內的市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將注冊地和納稅地變更至本區,并且納入本區高企數量統計的,給予一次性20萬元支持。對輔導區內3家以上企業成功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服務機構,每認定一家高企給予2萬元獎勵,最高20萬元。

5、支持研發平臺建設。分層推進全區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實現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有效建有率達85%以上。完善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強化“三站三中心”建設,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研發機構,對獲得上級科技部門認定的,給予最高20萬元支持;抓住南京市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工作機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海外建立研發機構,構建全球化的創新網絡;大力引進世界創新型企業建立研發總部或區域性研發中心。

6、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強化企業知識產權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提升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能力,鼓勵區內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促進知識產權價值實現。加大知識產權創造激勵,對申請登記地址在我區的授權國內發明專利,每件資助1000元;通過PCT國際專利途徑申請并獲首個國家授權的發明專利,每件資助2萬元;支持企業承擔知識產權貫標和正版正貨承諾等專項工作,獲市以上立項的,給予最高2萬元資助。引導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助力我區企業發展,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設立并在我區注冊的獨立法人專利代理機構,發明專利代理量達300件以上的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年度發明專利申請1000件以上,對全區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提升做出突出貢獻的企(事)業單位,給與最高30萬元資助。

(三)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和企業技術需求,推動高校與區域聯動發展,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以科研院所帶動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功能性建設,把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作為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核心,推動創新成果在我區實現產業化。

7、推動校地融合深度發展。促進創新要素與生產要素在產業層面的有機銜接,與在寧高校院所建立便捷有效的成果轉化機制,實行科研成果“一表清”,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庫,精準梳理科研成果,定向發送轄區企業,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產業化。激勵各高校“校友經濟”蓬勃發展,支持校友回歸秦淮創業投資合作,促進高校科研資源和地方區域性資源的融合。鼓勵駐區重點高校與我區聯合舉辦全國性或地區性校友創業大賽,根據大賽規模、層次和效果,給予最高50萬元支持。對在區內進行技術轉移的高校院所的技術轉移中心、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秦淮工作站以及經市級備案的高校院所等事業單位科技人員組建個人(團隊)持大股的新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根據投入情況和運行效果,擇優給予最高15萬元年度運行補助。積極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科技項目合作,根據產學研合作實際開展情況,給予最高10萬元獎勵;與南航大、南理工、28所、55所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重點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打造科技產業生態體系,加快創新秦淮建設,提升創新發展水平。深化校地融合掛職干部雙向互派機制,從高校院所與我區開發區、人才、科技等部門選派優秀年輕干部雙向掛職科技創新一線崗位,促進創新人才和資源雙向流通。

8、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堅持市場主導,加速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產出和成果落地。支持新型研發機構與優勢學科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提升研發能力和技術源頭供給水平。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引進和嫁接有經驗的管理團隊,采取研發人才與專業管理團隊相組合的模式,提升企業化運營能力;探索運用市場化手段解決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產出問題,支持新型研發機構成立子基金或產業基金,助推科技企業孵化和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對實際用于其孵化企業的,按實際股本投資額的2%,最高不超過20萬元給予獎勵。新型研發機構直接孵化的科技企業,每成功認定1家高新技術企業給予新型研發機構5萬元獎勵,每培育1家高新技術企業入庫給予新型研發機構2萬元獎勵。支持龍頭企業依托運營管理、市場推廣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優勢,充分發揮產業聚集效應,牽頭建設一批高質量的新型研發機構。鼓勵新型研發機構持續導入高校院所創新資源,不斷提升產業創新研發服務能力,實現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四)進一步提高人才工作質效

放大人才工作格局,強化創業主體培養,強化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創新型企業引才育才的主導作用和區(開發區)聚才用才的主陣地作用,更大力度支持企業引進高端研發團隊和技能領軍人才,推動更多的人才投身創新創業。

9、創新人才招引體系。堅持“高精尖缺”聚才導向,面向全球引進以國內外院士為代表的科技頂尖專家。突出企業引才主體地位,鼓勵企業高薪引高人,全面落實引才獎補政策和高層次人才經濟貢獻獎勵,對三年培育期內的創新型企業家企業引進博士作為核心團隊成員的,每引進1人給予2萬元補助,總額不超過10萬元;深入實施“345”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支持企事業單位探索柔性引智機制,建立外國專家工作室、海外人才聯絡站和科技創新中心。完善人才綜合評價體系,強調高層次創業人才評價市場導向,堅持主導產業匹配度優先原則,物聯網、文化旅游相關領域入選項目占比不少于50%;將項目出資金額、獲得社會資本支持等作為人才創業評價的重要依據,增設面談交流環節考察人才政治品德,并將“愛國奮斗精神”納入遴選標準。

10、優化梯度育才機制。聚焦“龍頭型”企業培育,組建秦淮人才創業核心圈,優選40家重點人才企業,實行“一企一策”的定制式培養,搭建上下游鏈接、產業聯盟、跨界合作、產品推廣等交流平臺。對培育期內的創新型企業家企業,三年給予30萬元的辦公用房補助,并對年銷售收入首次增幅達50%和100%以上的企業,分別給予5萬元和10萬元補助。重視“中間類”人才培養,加大對中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力度,引入專業化社會組織舉辦人才專題研修培訓班,扎實組織開展市級以上重點人才計劃進階申報;吸引優秀青年博士后到我區產業一線創新創業,給予進站博士科研項目資助、生活補貼等政策支持。激發初創型項目活力,全面落實啟動資金、房租補貼、經濟貢獻返還、創新券等普惠政策,協調南航、南理工、55所等基礎科研平臺向初創人才企業開放,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降低初創項目創新成本。

11.完善人才服務配套。加大人才安居保障,綜合運用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賃住房、購房和租賃補貼等方式,為各類人才提供安居政策優惠。優化人才子女入學政策,高層次人才非本市戶籍子女需就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享受本市戶籍學生待遇,根據相應的人才認定層次,由區教育局納入政策照顧對象,安排區內公辦學校入學。優化人才政務服務效能,開辟人才管理服務“綠色通道”,推廣“1+X”公共服務平臺經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店小二”服務。

(五)進一步提升科創載體功能

優化高新產業布局,強化載體功能建設,增強各類園區、基地、空間的人才集聚效應、輻射帶動作用和空間利用效能,注重“一區多園”與主城空間資源的統籌開發,推進空間、產業和社會一體化發展,打造最優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平臺。

12、深化“一區多園”發展。完善白下高新區“一區多園”管理體制,分類分層推進核心園區和重點園區的建設發展。發揮高新區科技創新主陣地作用,加強省級眾創社區試點工作,促進高新區轉型升級,顯著提高高新區創新首位度和經濟貢獻度。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圍繞云計算、物聯網、軟件信息服務業等優勢產業,推進高新區產業集約、特色發展。促進產業化、信息化、城市化“三化融合”。加快建設以物聯網、智能制造為主導的金陵智造創新帶,提質增效以軟件信息服務業、軍民融合為主導的中航科技城、金蝶大學科技園、紫荊科技園、光華科技園,形成有效銜接新城開發和老城更新的科技創新廊道。推進六合伙伴園區建設,探索建立“科技孵化在城區、產業轉化在郊區”的利益分享新機制。

13、建設雙創示范基地。全面深化與南京理工大學合作,進一步發揮校地雙方的優勢與特色,加強制度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在創新產業集聚、對外開放合作、科技成果轉化、政府管理創新等方面取得突破。面向產業需求和市場需求,校地雙方合作促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爭取一批國家、省、市戰略性科技創新項目和平臺落地;優先布局一批國際型、總部型、平臺型重點科技企業。強化規劃引領,構建以初創谷、科創谷、海創谷、企創谷和產業谷為組成的雙創街區,促進教育、科技、文化、金融、產業深度結合,推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產業體系和發展模式,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國家雙創示范基地。

14、規劃建設秦淮硅巷。加快秦淮硅巷規劃制定、政策研究、資源整合、空間開發、產業落地,充分釋放創新空間和創新活力,推進高校院所周邊社區建設,推動存量空間產生增量價值,打造校地融合、產城一體、創新創業活躍度高的無邊界、嵌入式創新園區,探索形成老城更新和科技創新有效結合的秦淮模式。進一步強化南航大對秦淮硅巷的牽引作用,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就地轉化。以中電芯谷高頻器件產業技術研究院為龍頭,加快孵化引進一批集成電路、高頻器件關聯企業集聚,形成特色明顯的產業集群。快速推進中航科技城、紫荊科技園等項目建設進度,打造一批精品產業載體,聚焦航空航天和軍民融合產業集聚,加快南航無人機研究院落地。提檔升級創意東八區等現有載體,促進第一機床廠現有房屋改造建設。在御道街、瑞金路引進建設一批適合大學生創業的眾創空間,快速提升秦淮硅巷創新濃度。

15、提高科技孵化水平。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躍升計劃,從注重數量規模向提質增效轉變,全面提升現有孵化器(眾創空間)功能和服務水平,促進向專業化、特色化、集約化發展。對新認定(備案)的國家、省、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分級獎勵100萬元、30萬元、20萬元。支持孵化器(眾創空間)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根據活動影響和落地效果給予最高10萬元獎勵。鼓勵孵化器(眾創空間)在孵企業科技創新和畢業企業留區發展,對首次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的在孵企業,給予2萬元獎勵;對畢業后留區發展,且年度納稅總額首次超過100萬元的畢業企業,給予10萬元獎勵。

(六)進一步深化軍民融合創新發展

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構建軍民融合協同創新體系,加快各類平臺建設,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軍民融合項目,不斷壯大產業集群,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地方、軍隊、企業和社會協同創新、融合發展格局。

16、積極搭建融合平臺。加快建設集軍民融合產品展示發布、需求對接、設備共享、資質辦理、人才培訓等為一體的市軍民融合展示服務中心。發揮省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作用,加強線上線下結合,提供專業服務。建設軍民融合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加強與中科院、國防科技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院所合作,為我區軍民融合企業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支撐。提升軍轉科技人才創業中心、擁軍優屬基金會就業指導中心功能,加強與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聯動,為部隊自主擇業人才提供良好的就業創業服務。由白下高新開發區根據平臺建設運營績效,給予每個平臺不超過100萬元補助。

17、支持軍民雙向融合。加快產業集聚發展,新建40萬平方米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載體,整合紫荊科技園、創意東八區產業園,打造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核心先導區。加快推進中航科技城、航空發展大廈、江蘇無線電廠、普天、晨光南廠區等項目建設,打造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新高地。將軍民融合項目列入全區重大項目計劃有效推進,積極推介納入省、市軍民融合重大示范項目庫。做好軍民融合載體的產業集聚和運營管理,對新增的軍民融合產業載體,在2年集聚發展培育期內,由白下高新開發區給予載體運營方不低于1元/平方米/天補貼。

18、打造融合發展格局。培育企業發展壯大。編制出臺《全區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積極爭創省級及以上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設立1000萬元區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資金,用于配套落實省、市相關扶持政策,同時重點支持軍民融合企業招引、資質認定、產品研發、宣傳推介、人才引進、業務培訓等。通過政府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推動設立軍民融合發展基金,助推軍民融合企業加快發展。

四、保障措施

強化組織保障。加強聚焦高質量發展,深化創新名城示范區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各部門要把創新驅動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構建“大科技”發展格局。明確責任分工,各相關責任單位按照各自職責有序推進各項任務,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對照計劃目標進一步細化責任,落實到人,形成上下聯動、統一高效的工作機制。

加強政策統籌。加強全區科技、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政策、規劃和改革措施的統籌協調和有效銜接,部門、板塊、街道加強協作聯動,確保各項政策全面落實。加強與國家、省、市相關機構的對接,綜合梳理并利用各級各類科技創新扶持政策,針對企業和項目精準扶持。強化軍民融合創新,鼓勵各類創新要素開放、流動、共享、合作,促進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協同創新。

突出投入保障。進一步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完善的創新投入遞增機制,確保各項重大創新工程順利實施。全區方向性、全局性科技創新工作主要由區財政保障,主體性科技創新工作主要由開發區財政保障。強化科技創新相關領域各類專項資金的整合與統籌使用,加強部門、政策之間銜接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和疊加效應,切實保障重點工作經費優先使用。

營造社會氛圍。在全區大力弘揚尊重創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理念,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塑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精神,使一切創新創業的愿望得到鼓勵、行動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和保護。強化宣傳和輿論引導,加大對創新主體、創新過程、創新成就的宣傳力度,加大對高質量企業、產業的扶持,引導科技成果向產業化、品質化轉變。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干部推動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樹立全民參與的秦淮創新發展格局,最大限度營造企業主體想創新、能創新、真創新的濃厚氛圍。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科技部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

本文來源: http://www.rumin8raps.com/news/202009/xwif_3262.html

 
打賞
 
更多>同類項目申報資訊
0相關評論

項目申報推薦服務
項目申報推薦圖文
項目申報推薦資訊
項目申報點擊排行
ISO體系認證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蜀ICP備07504973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云县| 理塘县| 高阳县| 平舆县| 平乐县| 左云县| 河南省| 荔浦县| 鹰潭市| 宁津县| 兰考县| 通山县| 斗六市| 大荔县| 曲水县| 林口县| 荔波县| 平顶山市| 尚义县| 东阿县| 和田市| 新田县| 区。| 阜平县| 顺平县| 翁牛特旗| 南投县| 绥江县| 墨玉县| 宁强县| 宝鸡市| 延安市| 句容市| 策勒县| 海门市| 芒康县| 陈巴尔虎旗| 沙河市| 广元市| 扬州市|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