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化融合簡介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 是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兩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撐,追求可持續發展模式。——百度百科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industrialization,Ⅲ)的簡稱,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我國國情,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前提下搶抓信息化發展先機,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大歷史進程協調融合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也是從黨的十七大到十九大一以貫之的國家戰略。長期實踐表明,兩化融合是新型工業化發展規律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科學之路、成功之路。 ——福建省人民政府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環境下,企業 圍繞其戰略目標,將信息化作為企業的內生發展要素夯實工業化基礎,推進,將信息化作為企業的內生發展要素夯實工業化基礎,推進數據、技術、業務流程、組織結構數據、技術、業務流程、組織結構的互動創新和持續優化,充分挖掘資源配置潛力,不斷打造的互動創新和持續優化,充分挖掘資源配置潛力,不斷打造 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續競爭優勢,實現創新發展、智能發展和綠色發展的過程。——三明市人民政府
二、專家解讀
推進信息與工業化融合,是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的 共同責任。我們要牢牢地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轉變經濟發展這條主線,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重大機遇,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我們要牢牢地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轉變經濟發展這條主線,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重大機遇,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 深度融合。——工信部部長 苗圩
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是推動企業兩化融合工作的重要抓手,積極引導企業建立起推進兩化融合,積極引導企業建立起推進兩化融合的內生動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行業和企業。——工信部副部長 懷進鵬
推動兩化深度融合,要在“引領”和“ 求實”上下功夫。要在世界范圍內成為行業的領頭羊,信息技術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構成部分;求實主要有三條——實效、實際、實干。——原工信部副部長 楊學山
三、歷史發展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作出決策)。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四、四個方面
兩化融合包括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衍生四個方面。
1、 技術集成:
是指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產生新技術,促進技術創新。
例如,汽車電子汽車制造技術,并從融合產生的電子技術,工業計算機控制技術與工業控制技術用于產生融合。
2、產品集成:
是指電子數據管理技術或產品滲透到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
例如,普通機床和數控系統發展成為數控機床,傳統家電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為一個智能家電,普通飛機模型可以增加成本控制芯片成為遙控飛機。改善信息技術產品附加值大幅增加的內容。
3、業務融合:
是指信息技術,企業研發,制造,管理,營銷和各種商業企業等方面的應用,以促進創新和管理升級。
例如,計算機已經改變了傳統的手工管理會計,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網絡營銷作為一種新的營銷方式,在觀眾大幅增加,營銷成本大大降低。
4、產業衍生:
是指兩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產業,形成一些新興業態,如工業電子、工業軟件、工業信息服務業。
工業電子包括機械電子、汽車電子、船舶電子、航空電子等;工業軟件包括工業設計軟件、工業控制軟件等;工業信息服務業包括工業企業B2B電子商務、工業原材料或產成品大宗交易、工業企業信息化咨詢等。
五、獲取認證應具備的條件
1、申報主體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登記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
2、申報單位未違反國家省市聯合懲戒政策和制度規定,沒有被列為失信聯合懲戒對象。
3、申報單位具備良好的兩化融合工作基礎,管理規范,對建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有需求。
4、申報單位在市工信主管部門無逾期未辦理驗收或驗收未通過的項目。
5、近3年(以申報之日計算),申報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不存在被行政機關處罰款5萬元以上,或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記錄。
6、申報單位提交的工業總產值、營業收入等經營指標數據,應確保與報送市統計部門的數據一致。
7、申報單位近兩年對信息化工業化有資金投入(包括生產設備、信息設備、服務器、各種培訓服務等) 建議20W元以上。
六、這些企業可以進行兩化融合
1、已通過試點企業
2、制造業企業
3、制造業相關服務企業
4、新材料技術
5、高技術服務業
6、新能源及節能技術
7、資源與環境技術
8、傳統產業升級
七、取得認證的程序
公司管理層應承諾建立、實施和保持兩化融合管理休系,并持續改進其有效性。通過以下活動予以 落實:
1、 在組織的戰略層面統籌推進兩化融合,向全員傳達本組織推進兩化融合以獲取可持續競爭優 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制定兩化融合方針,確保冇效獲取與組織的戰略相匹配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3、在組織的決策層中任命兩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并進行充分授權,以確保其有效發揮組織協調、 統籌落實的領導作用;
4、推動并支持其他相關管理者在其職責范圍內有效發揮領導作川;
5、建立健全職責與協調溝通機制;
6、確保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及其過程融入組織的經營管理活動;
7、組織管理評審,推動持續改進;
8、確保支持條件和資源保障到位。
八、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1、促進工業企業的轉型
現代工業制造企業在信息化的支撐下將產品的研發和電子信息技術、制造技術以及企業管理技術等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大大改變了企業在研發、制造、管理以及其他各個生產管理環節的方式,實現信息化生產和研發,同時也加快了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增強了企業在生產和管理方面的創新能力,在整體上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對于我國經濟來講生產制造行業非常重要,通過制造業信息化為我國步入新興“工業4.0”道路提供了基礎,促進了我國工業企業的華麗轉型。
2、提升企業與市場的溝通能力
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現代制造企業在互聯網方面的應用已經相對成熟,擴大了信息來源,朝著信息化發展。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制造企業也面臨著嚴峻的外界壓力,在與市場和客戶的溝通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通過高效的溝通可以更加深入的挖掘客戶需求,擴大市場范圍。在工業轉型和變革中,工業企業必須加強與外界企業的合作,通過協作和外包的方式來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以適應新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
3、有效促進業務的有效融合
通過電子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度融合,有利于工業企業的經營管理中應用信息技術來對企業的新產品進行設計和研發,同時還可以應用到產品的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等企業生產管理的環節中,從而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創新,同時也可以做到業務的有效升級。舉個簡單的例子,通過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手工記賬方式,從而大大提高了企業財務管理效率,也提高了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在信息化基礎上企業管理的智能化應用得到了有效提升,這樣就加快了企業生產制造的效率,同時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一方面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也增強了生產制造過程中的安全性;通過對互聯網的應用加快了電子商務的發展,該方式是一種新興的銷售方式,這樣的話不僅可以降低銷售過程中的各項成本,同時也縮短了銷售中間環節的各種時間,從而提高了銷售效率,有利于企業資金的高效周轉。
4、促進企業可持續性發展
在兩化融合過程中除了為企業帶來了直接的便利和管理效益之外,也衍生出了很多的新型產業和新興行業。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工業軟件、工業信息服務行業以及電子工業等等。在電子工業中,汽車、航空、船舶的電子化以及機械的電子化尤為典型。在兩者的深度融合下,可以對工業發展進行傳承和延續,在兩者融合的基礎上可以不斷加強創新實踐,在技術領域內進行創新,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5、有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
兩化深度融合有助于企業降低邊際成本,提高生產率,同時還有助于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另外在網絡集約型經營模式下有助于企業降低溝通成本和經營風險;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還可以提高企業能源利用率,實現集約式發展。將信息化在企業的生產管理、工藝創新、產品檢測、市場營銷以及環保節能等各個環節充分與工業化進行深度的融合,有助于企業經營新模式的產生、增強企業經濟效益,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九、未來發展目標
到2025年,信息化與和工業化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制造業各領域加速滲透,范圍顯著擴展、程度持續深化、質量大幅提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選取了“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這一可以綜合反映兩化深度融合發展實際成效的定量指標,提出到2025年,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105.相較于2020年提高約20.——國家工信部。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