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魔方”系列文章——用經濟學的理念去分析解讀政府的制度、法律、法規和企業與專利相關的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在深層次的角度理解專利,并充分掌握和利用好這個工具,能夠撥云見日、簡單了解事件背后的經濟學邏輯。
關鍵詞:成果轉化 技術轉移 拜杜法案 分餅理論
一、成果轉化,既要畫餅,還要合理分餅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作為創新要素最活躍的地方,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一度受困于體制機制和市場對接困難,大量科技成果長期“藏在深閨人未識”,亟待轉化。
那為什么這么多年以來,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沒有有效推動呢?就是餅畫出來了,沒分明白,只談做餅不談分餅或分不均勻。
在經濟學中,有個風險定律:在風險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你要想讓別人克服這種即時消費的心理,必須從收益制度上給予一定的確定性,經濟學上叫“確定性偏好”。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高風險、高收益的科技經濟活動,其風險主要體現在高投入、時間長、不確定強等因素上,因此有一個好的可預期的分配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是保證科技人員切實經濟利益、提高科技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獲得感的重要內容,事關相關法律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痛點。科技成果轉化是系統工程,涉及研發機構、高等院校、科技人員、轉化人員等多方主體,是長鏈條、多環節的過程,轉化利益的分配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利益平衡。
二、目前國內成果轉化面臨的“五不為”病
目前,雖然國內的政策已經非常完善了,但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10%,真正實現產業化的還不到5%,而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40%-50%。
究其原因,筆者發現,國內高校院所在成果轉化中存在“五不為”:
不愿為:因為時間長,領導對成果轉化不重視;收益制度設立不合理,不愿為后人栽樹;產權不清晰。
不敢為:怕出現經濟問題;巡視、審計嚴。
不會為:政策理解不到位;頂層設計不完善;沒有成熟模板;沒有合適的技術經理人團隊。
不好為:人財物投入不足;考核機制不合理;供需對接不暢通。
不作為:落實不到位;大搞形式主義;工作推進慢。
為了從根本上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熱情,2023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隨后,在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在內的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賦權改革試點。
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副研究員武思宏表示:“相關數據顯示,通過賦權改革實施,這40家單位登記的科技成果技術合同的交易額達到了218億元,同比增長了28%。這樣的數據可以充分顯示,通過賦權改革,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活力。”
三、“拜杜法案”交給我們如何分餅
據統計,美國在19世紀創造的財富85%都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相關,20世紀創造的財富接近90%都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
美國科技的蓬勃發展,與1980年通過的《拜杜法案》關系密切。
在《拜杜法案》制定之前,由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產生的專利權,一直由政府擁有。復雜的審批程序導致政府資助項目的專利技術很少向私人部門轉移。截至到1980年,聯邦政府持有近2.8萬項專利,但只有不到5%的專利技術被轉移到工業界進行商業化。
很多人認為,政府資助產生的發明被“束之高閣”的原因在于該發明的權利沒有進行有效地配置:政府擁有權利,但沒有動力和能力進行商業化;私人部門有動力和能力實施商業化,但沒有權利。
《拜杜法案》被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評價為“美國國會在過去半個世紀中通過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開創了美國技術和風險基金產業進行合作的新境界。該法案旨在通過賦予大學和非盈利研究機構對于聯邦政府資助的發明創造享有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鼓勵大學展開學術研究并積極轉移專利技術,促進小企業的發展,推動產業創新。
《拜杜法案》是美國“制造經濟”轉向“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在過去的30年,美國大學借著《拜杜法案》這一專利制度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美國大學的專利申請和授予的數量有了顯著增長,其變革之根本理念在于充分注重作為專利權人的大學和其他社會公眾的利益平衡,實現激勵創新、增進社會福祉的終極目標。[1]
科技創新需要制度創新的協同。賦權激勵、產研結合、專業服務,在多方探索下,一條條科研成果轉化的“繩索”被去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這為科技成果轉化怎么更“順”、更“準”明確了方向。在這個總思路的指引下,相信會有更多的制度創新,助力更多的來自學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中“開花結果”。[2]
[1] 美國《拜杜法案》簡介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2009[引用日期2012-08-01].
[2] 2022.12.6央視一套《焦點訪談》.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