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案例1
某廠產品聲稱執行國家標準,標準規定:“產品的檢測溫度為25℃士1℃,濕度<60%”。但是審核時發現檢驗室并沒有溫濕度控制手段。
審核員問:“溫濕度如何控制?”
檢驗員說:“上次審核時已給我們開出了不合格項,由于考慮到資金緊張,而且同行業其他廠對該產品的檢測也不考慮溫濕度的影響,另外該標準是推薦性標準,我們可以參照執行,進行一些改動,因此決定將該條件刪除。”檢驗員出示了廠經理辦公會的決定,取消對溫濕度的要求。
在銷售科,審核員看到與顧客簽定的銷售合同上,填寫的產品執行標準仍然是該國家標準。
案例分析:
國家標準有強制性和推薦性標準。對于推薦性標準,是建議企業采用,沒有強制要求。但是如果企業對外聲稱是執行的GB/TXXXX,則該標準對于企業就是強制性的了,即要求企業百分之百執行該標準,否則不能聲稱執行此標準。當然,可以說是“參照執行GB/TXXXX標準。”
02
案例2
某鄉辦企業承接開關廠開關柜箱體的焊接加工,審核員發現焊點間距分布不均勻,問工人:“工藝指導書對于焊點間距有沒有規定?”
焊工回答:“工藝沒有規定,我們都是很熟練的焊工,憑經驗就知道應該掌握的焊接間距。”
審核員在查看《焊接工藝》時看到對于箱體每邊有焊接點數的規定,但沒有間距要求。
但是在檢驗科查閱《焊接檢驗規程》時看到規定:“焊點應該分布均勻,兩點之間距離應為10cm土2cm。”上述兩份文件均由總工程師批準。
案例分析:
本案的《焊接工藝》和《焊接檢驗規程》對焊接的要求不同,說明文件之間沒有協調一致,違反了標準“4.2.3文件控制”的“a)文件發布前得到批準,以確保文件是充分與適宜的。”
這種情況在審核中經常發現,原因在于領導在審批文件時,只是履行形式,沒有認真地把文件審查一遍,以便將不合理或矛盾的地方排除。
03
案例3
審核組在審核某鑄造廠時,在稀土鐵硅合金熔煉車間的檢驗記錄中看到,記錄的“出爐溫度”欄內填寫的都是1100℃。現場操作沒有看到測溫儀表,審核員問:“對于溫度你們是怎么檢測的?”
檢驗員說:“應該用紅外測溫儀,但是我們覺得溫度測的不準,因此我們的記錄是憑經驗寫的。”
審核員要求出示測溫儀的校準記錄,檢驗員由辦公室取來檢定證書,證書表明該儀器是上個月剛剛送到區計量檢定所校準完畢,結論是“合格”。審核員問檢驗員:“你們使用紅外測溫儀多長時間了?”
檢驗員不好意思地說:“也就這次為了認證才買的,大家使用不習慣,就沒有用。”
審核員進一步查看《熔煉檢驗規程》,上面規定:“使用測溫儀檢測溫度,應在熔煉溫度達到1100ºC時出爐。”
案例分析:
既然測溫儀是剛剛校準完畢,說明儀器是好的,檢驗員不使用儀器測溫,違反了《熔煉檢驗規程》的規定,是檢驗的有章不循。違反了標準“8.2.4產品的監視和測量”的“這種監視和測量應依據所策劃的安排,在產品實現過程的適當階段進行。”
04
案例4
在機加工車間,審核員要求查看本月的檢驗記錄,審核員在翻閱時詢問檢驗員:“檢驗員在檢驗記錄上簽名表示什么?”
檢驗員:“表明已完成檢驗工作。”
但是審核員發現,檢驗記錄上檢驗員簽名已簽到31號,而今天才20號。檢驗員說:“反正是我一個人檢驗,這樣是為了方便,所以就提前簽完名了。”
案例分析:
在檢驗記錄上簽名,表明檢驗結果的負責人。當還沒有進行檢驗時就把名字簽上,這明顯地違反了標準“8.2.4產品的監視和測量”的“應保持符合接收準則的證據。”
05
案例5
在采購部,審核組看到《采購部工作手冊》中規定采購部質量目標的一個內容是:“采購物資合格率100%。”
審核員問采購部經理:“采購來的物資能保證都是100%合格嗎?”
經理說:“凡是不合格的物資我們都退貨,所以進庫物資可以保證100%合格。”
審核員問:“你們對于退貨的情況有記錄嗎?”
經理答:“沒有記錄。”
案例分析:
既然不合格的物資都退貨,當然進庫的物資應是100%合格了。這個目標定的意義不大。采購部可以把目標改為,例如“進貨物資一次交驗合格率98%”。采購部應該記錄供方進貨物資的一次交驗結果,這實際上也是對供方的一次評價記錄,每個月進行匯總分析,以便對供方合格率進行控制,作為對供方質量重新評價的依據。
06
案例6
在某藥廠倉庫,審核員要求查閱7~10月份的進貨檢驗記錄。審核時發現,7、8兩個月的藥材含水量記錄多是6.2%、7.5%、6.3%等不同的具體數字,檢驗員說這些都是實測的結果;而9月份以后的記錄均為8%
審核員問:“為什么這些結果數字都一樣?”
檢驗員說:“用儀器檢驗太麻煩,對于粉狀的原料還較容易,把含水量測定儀的探針插人麻袋就行了,但是對于大塊的原料,我們還得烘干、用天平稱量,很費事。我們檢驗員憑經驗用手一捏就知道含水量是否合格,所以就都填寫8%了。而且含水量對產品質量影響不太大。”
審核員看到《進貨檢驗規程》中規定對于進貨原材料應使用儀器進行含水量的檢驗。
案例分析:
本案是檢驗的有章不循。
07
案例7
某公司生產系列高壓硅堆,據總經理說他們生產的都是定型產品,因此沒有設計開發的工作。
審核員在現場審核時看到一位技術員正在對某種新型高壓硅堆進行測試,審核員問:“這是定型產品嗎?”
技術員回答:“這是我們剛剛由外單位引進的新產品,目前正在工藝調整階段。”
審核員問:“對于工藝的轉化你們做了哪些工作?”
技術員答:“由于該類型產品我們從來沒有生產過,而且還要增加一些新的設備,加上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我們在工藝科的指導下已反復做了十幾遍試驗了,估計最近就可取得成功。”
審核員要求查看這方面有關的技術資料,例如產品的立項、策劃、工藝轉化的記錄等等,
技術員說:“我們沒有把設計開發納人質量管理體系,因此這方面的記錄很不規范。”
審核員問公司經理:“為什么不把設計開發納人質量管理體系控制?”
經理回答:“聽說標準對技術開發的控制要求很麻煩,因此我們就不納人管理了。”
該公司申請認證的范圍是“高壓硅堆系列產品的制造、銷售”。
案例分析:
對引進工藝的消化、吸收、轉化也存在著設計開發的工作。公司既然申請認證的范圍覆蓋了高壓硅堆系列產品,就應把與此系列產品有關的各個產品實現過程都納入質量管理體系的控制范圍。
08
案例8
在《質管部工作手冊》上規定:“定期召開公司的質量例會,對各部門質量情況進行討論交流……”。
審核員問質管部部長:“你們多長時間召開一次質量例會?”
質管部長回答:“一般是半個月開一次。”
審核員查看最近半年來的質量例會記錄時發現,有兩次會議時間間隔超過一個月。質管部長說:“那兩次是因為工廠正在趕任務,大家都很忙,因此時間就拖下來了。”
案例分析:
定期召開質量例會的方法是一種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監視和測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公司應該堅持按照規定定期召開質量例會。
09
案例9
某化工廠工藝文件規定,對于110”產品的工藝監控,應每小時記錄一次生產流程中管道的溫度、壓力和流量。審核員在檢查8月份的監控記錄時發現,記錄的參數是每3小時記錄一次。生產組長說:“由于工藝十分穩定,沒必要每小時記錄一次。”
案例分析:
這是生產中對產品監視的有章不循。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