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審核過程中關注職業健康法規的重要性
前言
當前,我國職業病危害的接觸人數、職業病新發病例數、累計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均居世界首位。職業病防治工作,既關系著勞動者的身體健康,也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勞動力資源可持續發展,而且最終將影響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與職業病防治法相配套的職業健康法規和標準建設,加強勞動者職業健康管理。作為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審核員,在現場審核時需要密切關注相關法規的變化及組織的守法情況。
一、職業病及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規定: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職業病危害,是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
職業禁忌,是指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病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于遭受職業病危害和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導致對他人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
我國目前法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粉塵類、放射性物質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X射線、r射線)等、化學物質類、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職業性腫瘤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共10類115種。
二、我國職業病現狀及影響職業病發病的因素
職業病危害分布行業廣,中小企業危害重。從煤炭、冶金、化工、輕工、電子、機械、建筑等傳統工業,到汽車制造、醫藥、計算機、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都不同程度存在職業病危害。目前全國有害有毒企業已超過1600萬家,受到各種職業病危害的人群已超過兩億。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全國累計報告職業病676,562例,其中:塵肺病累計發病616,442例,死亡146,195例,現患470,247例;近15年平均每年新發塵肺病人近1萬例。1991至2006年累計發生中毒38,412例,其中:急性中毒21,482例,慢性中毒16,930例;其他職業病21,708例。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的專家們估計,在今后若干年我國的職業病發病總數還將呈繼續上升趨勢。
職業病這種不流血的“白傷”遠遠大于流血的“紅傷”,死于塵肺病的患者是礦難和其他工傷事故死亡人數的數倍。職業病具有隱匿性、遲發性等特點,其危害往往被忽視。慢性職業病特別是塵肺病和有些化學中毒的潛伏期較長,一旦發病往往難以治療,病死率高。以塵肺為例,潛伏期可長達數年甚至十數年,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屢屢發生的塵肺病、正己烷中毒、三氯甲烷中毒、二氯乙烷中毒、鎘中毒等群發性職業病事件還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影響職業病發病的因素主要取決于:人、職業病危害因素和作用條件。只有三者同時存在才能引起職業性損傷(職業病、工傷、與工作有關疾病)。作用條件主要有:
1、接觸機會。有接觸有害物質的機會。如果作業環境惡劣,職業危害嚴重,可工人不到此環境中去工作,亦即無接觸機會,也就不會產生職業病。
2、接觸強度(濃度)。主要取決于接觸量,作業環境中有害物質的濃度(強度)越高(強),接觸時間越長,危害就越大。
3、工作環境與勞動強度。工作環境不符合衛生標準、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善、缺乏衛生技術措施和個人防護措施等,都可增加勞動者接觸危害因素的機會和接觸水平;又如高溫環境下,接觸毒物時,由于呼吸、血液循環加快,吸入的毒物就多;尤其是能經皮膚吸收的毒物,高溫狀態時,皮膚充血、血液循環加快,促使毒物的經皮吸收;勞動強度加大,呼吸量亦加大,毒物吸收也逐之增加。
由此可知職業病是一類人為的疾病,其發生和發展規律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及職業病的防治工作的好壞直接有關,所以關鍵在于預防。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