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挖掘的三種商業模式
一、前言
根據對專利的感情不同,世界上分為三種老板。第一種是無感型,第二種是痛感型,第三種是無奈型。無感型,就是沒遇見過專利問題,也沒接觸過。痛感型,就是因為專利倒霉過,所以對專利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感覺,比較重視專利。無奈型,就是自己拿專利告別人,從來沒贏過,所以很無奈。
痛感型的老板也希望自己有很多專利,所以對專利挖掘很是上心。可是,專利好客觀的說,不以老板的意志為轉移,因為老板一般不親自寫專利。懂技術的是技術工程師,一般不懂專利,寫專利有難度。
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說,怎樣才能挖掘專利呢?
二、專利挖掘的三個條件
這篇文章談的是在專利挖掘過程中的企業資源配置問題,適合的讀者是企業的管理者和專利代理機構。
專利挖掘的第一條件肯定是,大老板覺得專利有用,大老板認為需要提高專利數量。如果大老板沒興趣,就不要做專利挖掘。這個不需要解釋吧。
專利挖掘的第二條件肯定是,起碼得有技術人員,有一定數量的技術人員,這個也不需要解釋。專利其實跟創新的關聯并不一定很大,只要有技術人員就有專利,至于技術水平高低反而沒啥關系。
專利挖掘的第三條件肯定是,得花錢啊,企業得有錢,給專利方面充足的預算,而且不指望專利能迅速給企業賺到錢,甚至是要做好準備,企業的一生中,專利都是凈虧損的,從未賺過錢。專利從來都不是一個能直接賺現金的部門,從來都是間接地,保障企業的市場。
三、專利挖掘的兩種類型
專利挖掘應當分為兩個大類,第一類是技術原因的專利挖掘,第二類是專利原因的專利挖掘。技術原因的專利挖掘,就是先產生了技術,然后把這個技術申請專利。專利原因的專利挖掘,就是先產生了專利糾紛或者是在專利分析的過程中找到了有威脅的專利,然后就著這個專利,刻意創造一些規避設計的技術,再申請專利。
關于如何產生技術,那是技術人員的事,對應于本文的專利挖掘的第一種商業模式。關于規避設計,需要先搞專利分析,再搞技術研發,然后才是申請專利,對應于本文的專利挖掘的第二種商業模式。而這兩種專利挖掘,都可以采用本文的專利挖掘的第三種商業模式。
四、常規的專利代理模式
常規的專利挖掘方法,都是企業提供技術交底書給專利代理機構,并要求申請什么類型和多少件專利。但我感覺,大多數企業都不足以判斷自己的技術應該申請多少件專利和什么類型的專利。
我在實際工作中,都是直接對企業說,你們只負責寫交底書,至于申請的數量和類型,由我們專利代理機構檢索分析之后,根據授權前景和保護范圍,提出布局建議。大多數情況下,會比企業原來的申請數量要更多,而且企業也愿意接受。企業打算申請發明的,我們很可能會建議申請實用新型,因為我們認為授權前景不好。企業打算申請實用新型的,我們也可能建議申請發明,我們認為授權前景較好。自然,也有企業打算申請,我們告訴他不要申請了,沒法授權。
總的來說,在無奈的行業環境里,我還略有節操。
也許是因為我對專利授權前景比較有把握,所以很詭異的事情是,我的團隊的發明專利代理數量,是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總和的幾倍,發明授權率超過85%不成問題,按照:授權率=授權通知書/(授權通知書+駁回通知書)。
五、第一種商業模式是重獎重罰法
這種方法的步驟包括:
1、指標
設立每年的專利申請數量,關于企業設立每年的專利申請數量指標是否合理的問題,我曾經有過反復。最早,我對企業說,你們一定要設立每年的專利申請目標(僅僅因為我看到很多企業都這么干,但不知道為什么)。
然后,我認為企業設立專利申請目標是個很不專業的辦法,因為一個企業有多少發明創造,難道是事先可以計劃的嗎?這不科學。
最后,我還是回歸了,我認為企業還真得設立每年申請數量目標。
原因是,不是科學不科學的問題,而是,就算是不科學的方法,也總比沒有方法好些。不設立具體目標,就意味著技術人員永遠都不會去寫專利,任何人對于超出自己工作范圍的事情,都是排斥的。這個世界上90%的人都是懶貨,只有1%的人具有自我驅動力,9%的人比較不懶。我自認是90%的一員。
2、重罰
專利申請數量指標,應當分配到技術部的每個部門以及每個人,并成為每個人的年度考核的一部分。專利數量指標必須成為能夠影響技術人員職業生涯的一部分。具體怎么管,那是企業管理的事情,我不懂。
3、重獎
申請一件發明專利的直接花費,應該遠不止代理費的5000塊和官費的3450塊,應該考慮到對發明人的獎勵。基本上每個大企業都規定了申請獎勵和授權獎勵。例如,每個發明申請在申請階段獎勵5千元,在發明授權之后獎勵2萬元,給發明人平分。
一個發明專利花這么多錢值不值?考慮的應該不是專利值不值,而是專利所代表的技術值不值這么多錢去保護。
如果覺得專利不值得花這么多錢,應該是因為技術比較爛。當然,這也是常態,無可厚非。
總結:
設立明確的目標,建立重獎重罰的制度,你的企業的專利數量會迅速提高。如果想在不花錢的情況下,還沒有什么技術人員的情況下,迅速提高專利數量。你有辦法你告訴我,我也想學。
六、第二種商業模式是檢索宣講法
這種方法的步驟包括:
1、檢索
由專利代理機構根據企業提供的技術關鍵詞和競爭對手,按照月度或者季度檢索獲得行業內的全部新專利申請;作出初步閱讀與分析。
2、宣講
召開技術人員的專利宣講會,在全體技術人員的面前,挨個展示每個專利的概括內容。由于專利很細致,真正細講是不可能講得完的,所以只能是概述。
3、搜集
由專利代理人主導,在會議現場搜集專利申請計劃。
我從進入專利代理行業的第一天以來,直到現在,都認為限制一個企業專利挖掘的根本問題,一直都是技術人員的專利交底能力,這個永遠都是木桶的短板。原因容易理解,畢竟技術人員的本職工作是做技術,而不是寫專利。而專利代理人的本職工作就是寫專利,所以專利代理人的專利水平再高,也是正常狀態,不值得炫耀。
所以,如何提高技術人員的專利水平,將是決定專利挖掘工作成敗的關鍵因素。長期的實踐中,我發現技術人員最多的兩個問題就是,第一:不知道哪些東西可以申請專利;第二,不知道該怎么寫交底書。而檢索宣講法剛好能夠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在宣講會上,當技術人員看到競爭對手,甚至是很高端的一些競爭對手,申請的一些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專利之后,常常說的就是,這玩意也能申請專利啊,我們十年前都在用了。把檢索到的專利全文發給技術人員,他們自然就可以根據對應的專利作為交底模板,模仿著撰寫技術交底書。這樣就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
這種方式對于專利代理人的要求還是蠻高的,檢索專利并不難,宣講專利也不難,難的是第3步中當場搜集專利申請計劃,這是需要較高的場面控制能力,能夠主導技術人員的思路。
七、第三種商業模式是現場配合法
真正的專利挖掘一定是專利代理人與技術人員在現場座談的時候溝通出來的,絕不是專利代理人在辦公室坐等技術人員甩過來交底書的。坐等這種模式,就是普通的專利代理,不是專利挖掘。
首先需要聲明,不同的客戶所需要的專利挖掘方式是不一樣的。頂級的企業,不需要專利代理機構挖掘專利,他們內部的知識產權部已經足夠專業。需要專利代理機構服務專利挖掘的企業,肯定都是企業內部缺乏專業的專利人士的。所以,這個時候構成專利挖掘的人力環節的,就是專利代理人、企業內部的聯系人和技術人員,這就是專利挖掘的三角配合。
我覺得的按照下面的方式處理專利挖掘相對比較靠譜。
(1)一定要請真正的懂專利的專利代理人到企業的生產車間里面去看,并同時請一位技術人員全程陪同。
(2)先讓技術人員現場講解他們認為的可以申請專利的工廠的創新點。
(3)然后由專利代理人現場記錄這些技術要點,同時也要拍照,固定這些技術內容。
(4)由專利代理人回到事務所之后,根據整個溝通的過程,確定一個各種技術應該怎樣申請專利的規劃列表。這個表格中應該列上什么技術,該申請什么專利,技術要點是什么,還需要補充哪些技術資料,附上照片。
(5)經過你們的審核和篩選之后,把各個專利申請的內容分發給對應的工程師,讓工程師按照專利規劃表指定的要求提供技術資料。
八、總結
節目的最后,我得說一下,這里面很多概念并非我的首創,但因為我反正又不是寫學術論文,不列明參考文獻也不會被取消學位,所以我就懶(JI)得(BU)列(ZHU)。專利挖掘在國外預計也是幾百年的經驗了,國內看起來一些很新的概念,國外也是爛大街的,所以也沒必要列明參考文獻了。
上述三種專利挖掘模式我都是有親身實踐經驗的,功效絕對有,就是費錢而已。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