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管理咨詢】施工現場有哪些安全生產管理“通病”(一)?
基于多年施工現場安全生產管理咨詢經驗,總結施工現場安全生產管理常見問題主要體現在:防護設備、高處作業、動火作業、腳手架、吊裝作業、電氣安全、挖掘作業、文明施工、工具設備、材料操作使用及文明施工、進入受限空間等,這些方面的問題是施工現場安全生產管理的“通病”,以下先對防護設備、高處作業、動火作用、腳手架四方面存在的安全生產管理“通病”匯總如下:
一、防護設備
1、安全帽無老化,無破損,無人為維修改造。
2、正確佩戴安全帽:帽子佩戴端正,系緊帽帶。
3、佩戴合格的安全眼鏡。
4、臉部防護罩正確佩戴,如打磨、切割、破碎等作業。
5、焊接面罩下同樣要帶安全眼鏡。焊接助手也要使用墨鏡。
6、根據不同工種選擇和佩戴合適的保護手套,每個班組必須保證每名員工有手套。
7、現場所有的人員應佩戴反光背心。
8、工作服衣袖不要卷起,不要敞開衣服,防止皮膚直接暴露危害。
9、司機等要使用安全帶,下車時必須帶好防護設備和關上車門。
二、高處作業
1、安全帶不合格,有破損,沒有檢查標識,如班組有不合格安全帶或沒有標簽的必須及時更換。
2、移動腳手架上工作超過1.8m沒有正確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應掛在高處。
3、堆放材料時,裝卸材料時,超過1.8m沒有使用防墜落保護。
4、高處作業下方沒有設立警示區,或警示區安全范圍不足(2倍),以及警示區沒有封閉,留有缺口。
5、高處作業時安全帶么有高掛低傭,沒有考慮到緩沖帶的墜落安全距離。
6、安全帶懸掛點不可靠,不牢固,如系掛在鋼結構下方。
7、工具設備的高處沒有防墜落保護措施,如使用工具袋或綁扎等措施。
8、交叉作業,下方人員沒有得到保護。
9、人員在高處移動時沒有做到100%防墜落保護,應使用雙鉤交替使用。
10、高處作業材料滅有及時清理,沒有防墜落保護,如使用桶或袋存放松散材料。
11、作業前沒有考慮到進出高處作業層的安全通道。
12、所有通道口、消防、電箱門禁止堵塞,電線及氣體瓶或其他物體禁止放在通道口。
三、動火作用
1、電焊機作業前沒有檢查,焊把線接頭(端子)接觸不良,造成局部高溫起火。
2、動火作業前沒有對四周安全距離范圍內進行檢查清理,留有可燃易燃物。
3、動火作業沒有配備合格滅火器,滅火器防止位置不當。
4、必須有動火監護人,作業過程中出現危險能及時消除。
5、氣瓶沒有固定,固定位置不正確,應固定在氣瓶上方2/3處。
6、不適用的氣瓶滅有保護鋼帽。存放在氣瓶籠中的氣瓶滅有固定。
7、存儲氣瓶處沒有安全標志和警示標志,乙炔和氧氣距離不夠。
8、氣焊作業時,乙炔氣瓶和氧氣瓶之間的距離不到5m,氣瓶距離動火點不足10m。
9、氣瓶出線軟管老化嚴重,氧氣瓶沒有使用防回火裝置,沒有使用專用軟管卡具。
10、高處作業時沒有私用接火盆,或下方沒有設立禁區。
11、在周圍環境中出線易燃物體時,使用電動工具或動火作業。
12、在易燃物可燃物存放點附近吸煙,沒有必要的警示標識和禁煙標識。
四、腳手架
1、腳手架沒有標簽,便簽背面沒有檢查日期。
2、跳板未滿鋪,不能滿足施工需要,缺少跳板造成孔洞。
3、跳板綁扎鐵絲過細,跳板綁扎方式不正確,每塊跳板分開綁扎。
4、上下爬梯設定位置不正確,與施工工件沖突。
5、爬梯只安裝到平臺處,應超出平臺兩個踏步以上。
6、沒有正確安裝踢腳板,平臺四面沒有全部安裝踢腳板。
7、跳板頭開裂未使用鐵絲綁扎固定。
8、移動腳手架搭設的地面不平整。
9、木梯子被發現在現場使用。
以上內容針對施工現場涉及到防護設備、高處作業、動火作業及腳手架的安全生產管理存在的普遍問題及對策做了較全面的總結,施工現場在實施以上作業過程中,應全面落實安全風險控制措施,保證現場安全生產管理的順利進行。如果在實施安全生產管理過程中,企業發現需要提升安全管理能力之處,可以尋求專業安全生產管理咨詢機構的幫助。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