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宣布對不友好國家進行制裁,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非授權使用不友好國家企業的專利,無須做出任何賠償。雖然不是直接廢除不友好國家在俄羅斯申請的專利,但是讓專利沒有了牙齒,其他國家在俄羅斯申請專利的意義也不大了。
今天有同行發表文章稱,像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即使取消專利制度影響也不大。大體上的意思是這些國家的專利既沒有賺到錢,也沒有激勵創新。
這種“專利無用論”的思想是非常令人吃驚的。我抱著好奇心去讀了下文章,并沒有發現嚴密的邏輯和證據來論證,只是泛泛地說下專利收費與創新的關系,并舉蘋果為例,認為蘋果不靠專利賺錢也能創新。
這樣的論斷是不對的。如果企業的專利不去變現,就沒有用了嗎?就不能去激勵創新?
現代專利制度已經誕生幾百年了,肇始于意大利的威利斯,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發展壯大,最后在美國達到鼎盛。專利制度甚至成了美國的立國之本,在憲法第一條第八款中規定“保障著作家和發明家對各自著作和發明在限定期限內的專有權利,以促進科學和工藝的進步。”此后,美國幾任總統都非常重視專利,美國最初的發明樣品和資料都是直接交到國務卿辦公室的,發明人直接與國務卿、司法部長、戰爭部長一起討論發明的原理和效果,審查之后交給總統過目簽字,可見對發明之重視。美國總統林肯更是對專利制度大家贊賞,稱專利是給天才之火加上利益之油,并親自申請了一件專利,專利號US6469.
美國之所以如此重視專利,道理很簡單,就是要刺激創新,吸引全世界更多的人才去美國搞創新。美國獨立之后,工業實力遠遠落后于當時的英國和歐洲大陸,要想發展起來,就要靠科學技術。剛好美國的幾位開國元勛包括富蘭克林和杰佛遜都是科學家和發明家,更加懂得科技創新的作用。
我們要清楚一個事實,專利從誕生之初就不是為了直接變現的。
美國第一部專利法是1790年頒布的,而美國的第一個專利池成立于1856.當時美國的四大縫紉機生產商Grover、Baker、Singer和Wheeler & Wilson為爭奪市場,彼此之間相互起訴專利侵權,形成專利混戰局面。這幾家公司在紐約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律師OrlandoB. Potter和幾家公司的總裁提議,干脆大家都別折騰,把各自的相關專利拿出來,形成一個專利池,相互交叉許可,這樣可以省去很多訴訟成本。但是此后,這種依靠專利許可賺錢的方法并不是很流行。一直到信息技術革命之后,特別是全球需要互聯互通時,全世界的通信企業需要共同的標準,否則無法交流,于是標準必要專利池建立,相關的專利許可與轉讓業務引起很多企業重視。可見專利池是專利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產生的特殊模式,并不是專利的最基本功能和常態。
專利本質就是排他權。發明者創造某項技術之后就獲得這項技術的排他權,阻止其他競爭對手進入,從而獨享這項技術產生的收益。有了這項制度,人們可以利用自己聰明的大腦進行科技創新從而致富,這極大地激發了人類的創新熱情。如果沒有專利制度,很難想象瓦特會有動力改進蒸汽機,因為改進之后其他企業很快就能模仿。愛迪生一生有1000多項專利,并且擅長打專利官司,從一個窮小子依靠自己的發明成為影響世界的企業家。特斯拉更是最為知名的發明家,一生主要靠自己的專利生活,直到放棄交流電專利之后陷入貧困。
我們能夠想起來的影響人類的發明,包括蒸汽機、汽車、電話、電燈、輪船、飛機、計算機,背后都有專利的影子。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些重要的發明第一次問世的時候都是以發明專利的形式出現的。
愛迪生的電燈專利
就以蘋果為例,1976年喬布斯在獲得第一批50部電腦的訂單后,甚至出售自己的貴重物品籌款,連生產的零件都買不起,不得不賒賬。可是就在財務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創始人喬布斯和沃茲涅克卻花大價錢申請了專利,這也是蘋果公司的第一件專利。專利的名稱為“用于視頻顯示的微型計算機”,申請時間為1977年4月11日(這時候美國還是先發明制)。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專利制度,喬布斯和沃茲涅克發明出第一臺家用電腦后,他們能夠競爭得過IBM嗎?IBM只要買一臺研究下,分分鐘可以生產出質量更好的電腦,要知道喬布斯的首臺電腦并沒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制造更是來自手工作坊式組裝。但是IBM盡管當時如日中天,也不敢模仿蘋果的電腦,因為喬布斯有專利。
蘋果公司的第一件專利
后來蘋果推出智能手機后,三星和HTC都緊隨其后,蘋果毫不猶豫地打起專利戰,HTC很快銷聲匿跡,三星賠償了數億美元。可以說,蘋果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專利所在行業的領頭地位。如果沒有專利,蘋果可能從誕生開始就很快消失了,更不可能維持后來的發展。我們再說一家知名的公司戴森,這家企業的創始人是一位老工程師。如果沒有專利保護,戴森如何成功?那些價格幾千元的小家電,隨便找個公司幾百元都能制造出來。蘋果和戴森當然不依靠專利去直接賺錢,但是正是專利制度的存在才讓他們能夠誕生并發展壯大,從小作坊發展為世界級的公司。
有人說馬斯克不重視專利,還宣布開放特斯拉的專利。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先說馬斯克所言的開放專利并不是公眾理解的那樣,實際上是一項大家一起開放的邀約(特斯拉的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特斯拉開放專利至今,沒有看到一家公司接受他們的邀請。特斯拉到現在為止一直在申請專利,除了一些可以用源代碼保護的技術,很多重要的技術方案比如電池冷卻系統、集成化線束都在全球進行了專利布局。
專利是一種排他權,目的是希望專利權人可以依靠專利獲得市場競爭的壁壘,其他競爭對手即使實力再強勁,也無法利用叢林法則來搶奪專利圈定的領域,專利權人能夠依靠專利以小博大。這樣整個社會就會追求創新,從而促進技術的發展。這個邏輯非常清晰和容易理解。至于企業要不要用專利直接變現,這完全是因企業經營模式和行業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企業從來不會對外許可專利,甚至大多數企業都是如此,這些企業要靠這些專利來阻嚇競爭對手,專利許可出去了企業的產品怎么能夠維持高價、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戴森現在宣布把所有的專利都對外許可,那些產品短期內還可以依靠品牌溢價,長期怎么辦?
我們不能用專利許可或交易這種專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運營模式當成專利制度是否成功的標尺。那是專利的錦上添花,并不是專利的主要目的。專利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企業利用排他權獲得競爭優勢,從而刺激科技創新。
還有很多人認為,發達國家的創新程度高保護專利有利,發展中國家創新不力,保護專利似乎用途不大,因為原創都是國外的。那我們不妨再看一看美國,1790年的美國是什么狀態,是個非常落后的農業國家,他們那時候為什么重視專利?中國如今的工業規模世界第一,創新實力排在世界十幾位,這里面不僅有專利制度的功勞,此后更需要依靠專利保護的加強來刺激科技創新和原創。我們的專利保護不是過度了,而是還不夠,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專利制度無用論,這不是如今才有的。實際上荷蘭在1817年建立專利制度之后,運行了幾十年后,在1869年廢除了專利制度。廢除專利制度之前,荷蘭各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前后討論了十幾年的時間。當時荷蘭主要靠農業和貿易,還沒有工業化,主要的專利申請人都來自國外,例如荷蘭1851年總共授權43件專利,其中36件都是來自國外企業。荷蘭當時從法律、實踐、經濟、政治等多個方面進行全方論證,認為廢除專利可以使得本國企業能夠自由模仿其他國家的發明,促進本國工業的發展,因為當時沒有專利保護的國際條約,荷蘭在1869年廢除了專利制度。荷蘭廢除專利制度之后,并沒有獲得他們想要的結果,反而出口量下降,工業化速度緩慢,荷蘭是發達國家工業化比較晚的國家。荷蘭當時知名的科技企業比如飛利浦都是一開始到美國申請專利,發展重點在國外。缺少專利保護,國外的科技企業不愿意進來,國內的科技企業還要到國外申請專利才能獲得競爭優勢。荷蘭政府終于意識到專利制度的重要性,1912年恢復了專利制度。
專利制度的根本是授予專利權人排他權,從而幫助其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激發社會的創新熱情。專利工作的主要作用也在于此。我們不能把專利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在一些技術領域出現的專利許可和交易運營等專利直接變現的模式當作專利的全部價值,這就喧賓奪主了。我們更不能連專利的基本作用都沒有發揮好,總是想著去運營自己的專利,實際上除了通信等需要互聯互通等少數領域之外,如果專利需要拿出來許可和交易,大概率這些專利的質量和價值是有問題的,或者已經不在企業的主航道了。這就不應該成為企業專利工作的主流,誰沒事把自己核心專利拿去許可和出售啊,難道想培養競爭對手?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