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26000的特點
ISO26000從項目伊始,就因為其富有爭議的主題、廣泛的參與人員、包羅萬象的內容等,具有鮮明的特點:
1、 用社會責任(SR)代替企業社會責任(CSR),統一概念。
社會責任的定義是整個ISO26000中最為重要的定語,而ISO用SR代替CSR,就使得以往只針對企業的指南擴展到適用于所有類型的組織。ISO秘書長Rob Steele在指南發布的當天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最初社會責任工作組討論的是企業社會責任,但是各方很快意識到CSR的七項原則不僅適用于私人部門,同樣適用于公共部門,原則確定的七項主題—組織管理、人權、勞工實踐、環境、公平運營、消費者權益、社區參與和發展同樣都適用于公共部門,所以把CSR推廣到SR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撇開這些細節,ISO把CSR推廣到SR,使得指南的適用范圍大為擴展,其重要性有了顯著性的提升,這個變化是整個社會責任運動的里程碑,也是ISO自身的里程碑,因為這是ISO第一次突破技術和管理領域,涉足社會領域標準的制定。
2、 適用于所有類型的組織
正因為指南用SR代替了CSR,從而使得ISO6000適用于所有類型的組織,包括公有的、私有的,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的和轉型國家的各種組織,但是不包含履行國家職能、行使立法、執行和司法權力,為實現公共利益而制定公共政策,或代表國家履行國際義務的政府組織。
3、 不是管理標準,不用于第三方認證
ISO26000的總則中強調,ISO26000只是社會責任“指南”,不是管理體系,不能用于第三方認證,不能作為規定和合同而使用,從而和質量管理體系標準(ISO9001)以及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0)顯著不同。任何提供認證或者聲明取得認證都是對ISO26000意圖和目的的誤讀。因為ISO26000并不“要求”組織做什么,所以任何認證都不能表明遵守了這一標準。
4、 提供了社會責任融入組織的可操作性建議和工具
指南的一個重要章節探討社會責任融入組織的方法,并給出了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建議,指南的附錄一中也給出了自愿性的倡議和社會責任工具,從而使組織的社會責任意愿轉變為行動。指南致力于促進組織的可持續發展,使組織意識到守法是任何組織的基本職責和社會責任的核心部分,但是鼓勵組織超越遵守法律的基本義務。指南促進了社會責任領域的共識,同時補充其它社會責任相關的工具和先例,而并非取代以前的成果。
5、 前所未有的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參與和獨特的開發流程
社會責任指南制定的5年中,有來自99個國家的400多位專家參與開發,和市場有關的利益相關方被分成六組:政府、產業界、消費者、勞工(工會)、非政府組織和科技、服務等(SSRO),這六個小組分別組成六個工作組,各組內部形成自己的意見,并在彼此之間相互討論,最終達成統一意見。由此看來,廣泛的利益相關方參與確保了指南的合理性和權威性,是指南最終高票通過的關鍵。
同時,ISO26000具有獨特的開發流程,ISO在技術管理局下直接設立社會責任工作組(ISO/WGSR),工作組主席由來自巴西和瑞典的專家共同擔任,平衡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關系,工作組成員包括六個利益相關方,并在區域和性別上保持平衡,各成員國按照利益相關工作組推薦專家,并在國內組成對口的委員會,同時,建立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參與。這種流程確保了利益相關方的平衡,從而對最終達成國家層面和利益相關方層面的兩層共識起到了重要作用。
6、 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參與
如上所述,在工作組的成員分配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具有同等地位,工作組的主席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專家共同擔任,同時,在參與開發的99個國家中,有69個是發展中國家。由此可見,發展中國家確實廣泛參與了ISO26000的制定過程。
7、 和多個組織建立合作關系,推廣了社會責任相關的實踐
ISO和聯合國的國際勞工組織(ILO)、聯合國全球契約辦公室(UNGC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都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同時和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社會責任國際(SAI)等組織建立了廣泛而深入的聯系,確保這些組織能參與到指南的開發過程中,從而使得指南不是替換,而是補充和發展了國際上存在的原則和先例。
8、 差異性原則
ISO26000總則中指出,應用指南時,明智的組織應該考慮社會、環境、法律、文化、政治及組織的多樣性,同時在和國際規范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考慮不同經濟環境的差異性。
差異性也是我國在ISO26000開發過程極力主張的一個原則,因為每個國家的情況有所不同,同一組織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面臨的環境也不相同,所以確保應用指南時充分考慮國家地區環境的差異性,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通過對《ISO26000的特點》的學習,相信你對認證有更好的認識。如果要辦理相關認證,請聯系我們吧。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