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第一页,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视频,久草成色在线,在线观看网站免费入口在线观看国内

推廣 熱搜: ISO9001  音樂版權  知識產權貫標  CMMI  ISO20000  科技服務  質量管理體系  知識產權  測試標準  電池 

論專利布局的四大定理

   日期:2025-05-07 10:05:45     來源:專利     作者:中企檢測認證網     瀏覽:7    評論:0
核心提示:專利的本質是競爭工具,是讓競爭對手無法到達客戶。專利申請就是在大路上埋地雷,禁止敵人的機動車通行,因為這條大路比較好走,

專利的本質是競爭工具,是讓競爭對手無法到達客戶。專利申請就是在大路上埋地雷,禁止敵人的機動車通行,因為這條大路比較好走,敵人當然要走,我們當然要埋地雷。但強大或者狡猾的敵人,為了突破你的陣地,不一定走大路,多半會走小路甚至野地進入戰場。專利布局就是在整個戰場上埋地雷,不光是修好的大路不讓敵人走,大陸旁邊的小路、山脈、水流、田野通通埋雷。專利布局比普通的專利申請的工作量、難度和成本大得多。
其實,專利布局的本質依然是專利申請,只不過是有目標(擴展定理)、有前提(分析定理)、有手段(規避定理)、有組織(合作定理)的升級版的專利申請。
一、前 言
專利申請,就是技術人員開發一件技術之后,撰寫技術交底書,然后對專利人員說,幫我申請專利。但是,專利布局不是這么簡單,專利布局的本質意思是想把這個技術保護得非常完善,讓競爭對手徹底無法繞開這件專利,絕對沒辦法去使用這個技術跟我搶占市場。如果僅僅考慮專利申請,也許授權就是最終目標。但是考慮到專利布局,即便是授權專利,有可能在保護范圍上的漏洞也很多。
撰寫專利的時候,照實寫,在專利中完全復現了產品技術方案本身,完全沒想到,其實同樣的功能,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多半是可以實現的。這是60分專利,只是達到及格線而已,即便是看起來權利要求豐富詳實,說明書附圖格式工整,專利代理人認真負責,這樣的專利最多也就是60分(60分專利有時候照樣管用)。
無論怎么說,專利布局就是擴大專利的保護范圍的一種藝術。我所說的專利布局的四大定理,就是如何操作專利布局的四種手段,或者說要做好專利布局就應該這么做。第一定理是關于目標的擴展定理,第二定理是關于前提的分析定理,第三定理是關于手段的規避定理,第四定理是關于組織的合作定理。
二、專利申請、專利挖掘和專利布局的區別
 
首先需要澄清專利申請、專利挖掘和專利布局之間的區別。
專利申請是在發明人撰寫技術交底書的基礎上,由專利代理人撰寫專利申請文件并后續提交、答復等申請流程的過程。
專利挖掘則是升級版的專利申請,是專利代理人直接面對整個技術方案,由專利代理人主導判斷應該申請專利的數量和類型,在已經成形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盡可能更多地申請專利。整個技術方案一般是在技術人員的頭腦里,因為就算是給專利代理人全套圖紙和技術說明,專利代理人也不可能獨立搞懂全部技術方案,實際上是專利代理人主導,技術人員配合下,將現有技術盡可能細化拆分,以不同的側重點,去申請更多的專利。
這一點,已經被現行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審查團隊常常視作非正常申請了,也沒什么好抱怨的,國知局有權力決定專利申請的生死。我唯一的建議就是,爭辯到底,復審到底,行政訴訟打到底,這也是我們的權利。如果收到駁回決定就偃旗息鼓,那就別怪國知局了。自己的權利靠自己爭取是天經地義的。
專利布局又是升級版的專利申請和專利挖掘,是專利代理人在一個現存的技術方案的前提下,考慮到超越現存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在三個維度上同時擴展專利的保護范圍。第一個維度是在縱向上考慮在行業鏈的上下游申請專利,第二個維度是在橫向上考慮跨行業、跨技術領域申請專利,第三個維度是還考慮到現存技術的將來可能發展的技術去申請專利。
專利布局與專利挖掘的本質區別,我覺得是,專利布局是針對現在并不存在的技術去前瞻性地申請專利,專利挖掘是針對已經存在的技術去申請更多的專利。所以,我本篇文章所論的專利布局,并不是常規意義上,老板說,做下專利布局的意思。常規的專利布局,就是把專利申請質量做得更好一點的意思而已。我所說的專利布局,實際上是屠龍刀,面對的是目前并不存在的技術。
三、專利布局的第一定理是關于目標的擴展定理 
專利布局的第一定理是關于目標的擴展定理,體現了專利布局的本質,專利布局的本質就是專利申請而已,只不過是要在縱向的上游和下游的產業鏈,橫向的擴展行業和技術領域上,未來的前瞻性技術,都要擴展專利的保護范圍。專利申請的本質目的,無非就是讓競爭對手不能使用某個技術,而專利布局的目的則在于:讓競爭對手盡可能在整個行業內,甚至相關行業內,甚至是未來的技術發展上,都難以立足,作用范圍更為宏觀。
這些話很虛,在我做專利代理人的時候,前期剛懂的時候覺得很高大上,后來比較懂的時候覺得很虛,因為從未在實際工作中見過?,F在做專利律師的時候,轉變為,深以為然,因為,經常見啊。
對一個企業而言,為什么要做專利布局?這么費勁,這么費錢,見效時間又太久。
我認為有這么三個原因。
第一,縱向的產業鏈。
我見過吃虧的案例,關于產業鏈的上游,這是真實案例??蛻舾鶕约旱氖褂眯枨螅瑢碜怨痰哪晨钤O備進行了改進,然后,這供應商發現這個改進之后,申請了專利。結果,之后這個供應商把改進之后的這款設備提供給全行業,也就是客戶的全部競爭對手都可以使用改進后的這款設備了。如果我的客戶早就把這款設備的改進申請了專利,就意味著之后供應商只能把改進款賣給我的客戶,不能賣給我的客戶的任何一個同行。
這個案例叫專利挖掘不到位,下一個案例就是真正的專利布局不到位了。
另一個吃虧的案例,關于產業鏈的下游,依然是真實的案例。熟悉我的人,應該能猜出來我說的是什么產品。某款產品能用于很多行業上,制備成不同的商品出售。技術人員分別跳槽到各個行業內的多家公司,也各自有專利申請,并且開始與老東家有競爭關系了。老東家也申請了一些制成的其他商品的專利,但是比較少,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導致也沒法把競爭對手的專利無效掉,也沒法起訴競爭對手。當然,這款產品自身的專利不太有保護性,基本沒法用于打官司。很多專利只能用于拿證,無法用于起訴,大家應該知道。
如果專利布局到位的話,老東家本來就應該把這款產品能制造的各種商品全都申請專利,無論自己是否生產,這就叫專利布局。
第二,橫向的行業與技術領域的擴展。
我并沒有什么直接案例,我只是覺得縱向都說了,不把橫向也寫上,顯得我不夠厲害。我覺得橫向的相關行業與技術領域也去做專利布局,好處大概就是摟草打兔子,賺一點算一點。
我有個客戶,在某款產品上比較有優勢,但實際上很多技術方案都是借鑒另一個行業的技術,但又有所不同。如果在專利布局的時候還有余力,不如順手把將要布局的技術方案擴展到周邊行業,也許能額外賺一筆錢。
舉例來說,手機自拍桿能夾手機,那就也能夾攝像頭,甚至夾面包,取高空物品,這樣,自拍桿就有可能成為可以工業應用的設備。一旦其他行業開始使用自拍桿,你就可以用“應用于高空取物的夾持桿”這樣主題的專利起訴賺錢。對于你自己所在行業的周邊行業擴展,你自己應該更熟悉。
比如,一個公司的主營產品是軸承,軸承用于制成電機,軸承和電機都是公司的主打產品。那么,軸承用于制成風機、制成水泵,風機和水泵雖然算是不同的行業,也許你不會進入風機和水泵行業,但你可以申請關于風機、水泵的專利。其實這種用專利跨界打劫的方式更開心,因為別人無法用專利反擊你。
第三,前瞻性的技術方案。
經濟學界研究過專利的貢獻,發現處于行業發展期的早期專利,價值明顯超過處于行業成熟期的專利。任何一項技術一般都分為初創期、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在成熟期的時候,專利層出不窮,但每件專利都屬于簡單的小改進,單個專利的價值不高。而在初創期和發展期的專利,一個專利就可以具有很大的保護范圍。
專利的保護范圍看起來是由權利要求1的內容決定,但實際上還要看現有技術的范圍,倒不是簡單地說,專利包括ABC三個特征,AB是現有技術特征,C是區別技術特征,所以保護范圍實質上是技術特征C,不是這樣。專利的保護范圍永遠都是全部必要技術特征ABC合在一起的技術方案。針對前瞻性的專利的保護范圍比較大的問題,主要是體現在,被訴侵權產品與專利的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征的區別比較多的時候,也容易被法官認定為侵權,這主要在于技術效果的闡述以及等同原則的認定。這個問題可以另文再談。
甚至不光是發明和實用新型,連外觀設計也是如此。如果某款產品是你首創,那么這款產品的簡單的外觀設計也很容易在侵權官司中勝訴,也就是說,法官面對前瞻性的產品的外觀設計的時候,有更高的容錯性,即便是被訴產品與外觀設計的區別比較大的時候,也容易判定為侵權。
所以,專利布局的第一定理是關于目標的擴展定理,你要知道什么是專利布局,為什么做專利布局。
四、專利布局的第二定理是關于前提的分析定理 
做專利布局有難度,也體現在工作量比較大,要做的事情比較多。正常的專利申請工作,專利代理人只需要檢索到最接近的對比文件,判斷是否有創造性即可。而專利布局,就需要更廣泛的專利檢索和專利分析了。也可以這么說,沒有專利檢索的專利申請是耍流氓,這是針對專利代理機構的,專利代理機構必須為每一件專利申請做檢索(怎么檢,可以豐儉由人,但至少要檢);沒有專利分析的專利布局也是耍流氓,不做專利分析的專利布局不是專利布局,這是針對要做專利布局的申請人來說的。
專利分析本身就是一個很龐大的工作量,我這里簡單講講專利分析是怎么回事。如果簡單點說,就是把一堆專利,按照各項指標做出各種圖表就行了,無非就是每年申請或公開數量、國家分布、地域分布、申請人排名、技術領域(分類號)分布、類型分布、法律狀態分布,圖表類型上有折線圖、柱形圖、雷達圖、泡泡圖、餅圖、流程圖、組織圖。這些圖表對于專利分析來說,也并沒有太大用處,主要是用來顯示專利分析人員的工作量的,要不然怎么收費呢。如果還沒有接觸過專利分析圖表的人,在百度圖片中隨便搜搜“專利分析圖表”,可以看得眼花繚亂。
之所以在專利布局之前要做專利分析,無非就是看下現有專利中已經做到什么程度了,但更重要的是獲得紙面研發的提示。這種要求下的專利分析,主要是技術特征與技術效果的功效矩陣分析,這是需要實實在在地閱讀每一篇需要分析的專利的全文之后,才能得到的分析結果。工作量雖然很大,最終的分析結果卻沒有幾句話,所以需要專利分析圖表來裝點門面,否則老板會覺得你的工作太容易。
這里我需要提及一下TRIZ理論,這完全是用專利分析形成的“發明問題解決理論”。我買了幾本書研究了一下,研究到深入表面之后,我就不研究了,因為我是專利代理人,我不是技術人員,我不搞科研,我用不著TRIZ理論。其實TRIZ的思路并不是說按照作者阿奇舒勒已經分析好的39個通用工程參數和沖突矩陣、40個發明原理、76個標準解法直接去解決問題,更多的是按照TRIZ理論的形成過程去自己分析,形成自己本行業的工程參數、發明原理和標準解法。
比如說類似于生物基因這種技術領域,triz理論在產生的時候,并沒有使用過生物基因的專利進行分析。研發人員應當先挑選一定數量的生物基因領域的發明專利,逐篇閱讀,按照triz的套路去分析技術和功效矩陣,總結出就這個行業的工程參數、沖突矩陣、發明原理和標準解法,然后才可以在遇到具體的研發需求的時候,根據自己總結的上述TRIZ套路的辦法形成有用的技術方案。
所以,我把專利布局的技術方案的形成,形容為紙面上的研發。專利布局的很多技術方案都是現在并不存在,不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形成的技術方案,而是為了將來有一天能給同行添堵。給同行添堵,就是給自己賺錢,所以提前就某些可能發生的問題去研發一下可能有用的技術方案,以備將來有一天自己可能會用到,或者競爭對手可能會用到。
這樣的虛擬的紙面的研發,如果不經過專利分析的過程,大概是很難做到,甚至是做不到。所以,專利布局的第二定理是前提定理,專利分析大概是專利布局的必須前提。
五、專利布局的第三定理是關于手段的規避定理 
也許第三定理才是大家都用得到的定理。
我記得第一次看到專利布局理論的時候,我驚為天人。
大致就是些什么,地毯式布局、墻式布局、路障式布局、叢林式布局、圍繞型布局、組合式布局。
等我逐漸實踐經驗豐富,我才發現這是些什么狗屁理論。
再往后,我也開始深入研究的時候,我比較理解這些名字,就好像一套復雜的體操動作,起個名字叫做托馬斯回旋一樣,只是一種標記,而不是操作方法。這些所謂的專利布局理論,僅僅是一種專利分析理論,是分析已經完成的專利布局呈現的狀態,而不是教大家如何操作專利布局。實際上,我當然是看了很多關于專利布局的內容的,這些內容總的特點都是事后諸葛亮,分析別人已經做好的專利布局有多牛×,沒多大用。
在實際的專利布局中,真正能用上的專利布局操作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規避設計的思路。我幫客戶做專利的FTO分析很多,做規避設計也很多,實踐經驗告訴我,規避設計的思路就是專利布局的實操方法。
規避設計與專利布局之間的相同之處在于:針對一個專利的保護范圍,研究出來一個既可以解決相同的技術問題,但剛好不侵犯專利權的技術方案,再把研究出來的這個技術方案去申請專利。
規避設計與專利布局之間的區別之處在于:規避設計是針對同行的已經授權的專利的保護范圍,專利布局針對的是自己的,已經寫好,但還沒提交的專利申請的保護范圍。當然,務必要把自己撰寫的獨權與現有技術之間的區別先搞清楚,確認自己的保護范圍是合理的,不是以自己任意放大的獨權的保護范圍作為專利布局的依據。
專利布局的第三定理是實操定理,可規避技術方案的窮舉是專利布局的唯一實操手段;然后,針對窮舉的技術方案,要么概括,要么將窮舉的技術方案各自申請專利,說白了,這就是專利布局。
第一種操作方式:
首先提煉出來,這個專利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什么,然后就這個技術問題,認為有哪些技術方案一樣可以解決。
采取的具體操作手段就是:分解整個產品結構,然后每個部分有幾種替代方案,然后為每種替代方案尋找一個共同的表達方式(也就是概括出共同的特征),如果沒有共同的表達方式則分開申請不同的專利。如果是方法專利也是一樣的,無非就是將方法的步驟細分成具體的小步驟,然后就每個小步驟還能有什么替代方式做個分析,從而就形成不同的技術方案。
我們再看,關于專利布局的完美案例:邱則有在空心樓蓋板的專利布局,這個案例在我從業十幾年以來,不停地講,但在公眾媒體上,大家看的都是華為、中興、高通這些公司,其實純粹從專利布局的角度來說,邱則有的專利布局是世界最強,簡直完美。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互聯網、通訊領域,搞個專利布局,我覺得不算本事。在不怎么高大上的建筑材料,用專利布局的手段硬生生壟斷了大部分市場,這才是真正硬核的專利布局。
我之前的文章寫過關于邱則有的專利布局內容,詳見《拿什么來拯救“專利質量”?》(點擊進入)的第十二和十三部分,大致介紹了其專利布局的結果。但我沒有提的是,實際上邱則有的專利布局,就是按照規避設計的思路去進行的。
第二種操作方式:
針對某個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研究出某種技術方案,然后由內部專利代理人撰寫出權利要求1。撰寫完畢之后,將這個專利轉給另外一個專利代理人(或者技術人員),要求他就此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提出一個既可以解決技術問題,但不侵犯這件專利權的技術方案,也就是自己規避自己的技術方案。完成之后,再將這件自己規避自己的技術方案,交給第三個人,讓第三個人就不侵犯這兩個專利的保護范圍的基礎上,再研究一個技術方案。諸如此類的循環下去,成就一系列的技術方案,成就一系列的專利布局。
但是呢,這種操作手段僅僅是一個思路,而不是真正如此操作,這是以規避設計主持專利布局的思路。因為從專利穩定性的角度來說,專利的保護范圍和穩定性很難確定,從侵權認定的角度來說,全面覆蓋原則和等同替換原則又如何發揮作用,都有疑問。那么怎么辦?其實很簡單的,在專利布局中,自己撰寫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只以與檢索到的最接近的對比文件的區別特征為準,保護范圍就這樣定,穩定性方面完全不考慮公知常識。然后,在規避設計的技術方案是否侵權的判斷中,只以全面覆蓋原則為準,完全不考慮等同替換原則。這也是在專利布局中的規避設計,與真正面對競爭對手的專利的規避設計的區別之二。面對競爭對手的專利做規避設計,既要在穩定性方面考慮公知常識,能無效盡可能先提無效,就不用規避設計了;在侵權方面,當然要考慮等同替換原則,給自己更多的安全余量,也要考慮功能限定對保護范圍的影響,讓規避設計的技術方案不要耗費太多成本。
第三種操作方式:
是一種大殺器,是綜合上述兩種規避設計的手段,其實在好幾年前,在發明提交申請就能拿資助的時候,如果早點用這種方式,大概我可以早點步入小康,可惜我有心理障礙,不想這么做,錯過了發財的好機會,真是失敗。如果上天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我會考慮考慮的,我們一定要支持國家政策。
用excel表格的功能,分解技術方案的各個技術特征,尋找每個技術特征替換特征,以及不同技術特征的不同作用;再用excel表格的對比、拼接、拆分、替換功能,可以一次性地在一個表格范圍內,將權利要求與對比文件的比對,用做規避設計的不同的技術方案,一次性輸出無數篇成文的整個權利要求和實施例。
在這種方式下,可以將真正的精力集中在技術特征的規避上,不用考慮太多的形式問題。比如,就避免了第二種操作方式需要逐個撰寫每個規避設計方案的獨權的麻煩。
具體演示就不寫了,第三種操作方式只是用來節省操作時間的方式,真正的規避設計的思考過程是不能節省的。
六、專利布局的第四定理是關于組織的合作定理 
專利布局的第四定理是合作定理,窮舉技術方案要靠技術人員,但是判斷專利的保護范圍以及規避設計的技術方案的規避可能性,是專利人員的工作。所以,專利布局必定是技術人員與專利人員共同完成。
在全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將專利撰寫工作外包給專利代理機構的,企業內部的專利管理人員日常工作主要是專利分析,其次是專利代理管理以及一些糾紛的管理。我國臺灣地區的企業比較喜歡在企業內部設置撰寫專利申請的人員,十幾年前剛入行的時候,臺灣企業內部的專利管理人員的水平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以富士康為代表,而且是一大批企業均是如此,在中國大陸設廠的手機電腦廠商,幾乎個個如此。有些企業內部的專利管理者兼具技術與專利雙方面的專業能力,做專利布局是最合適的。
然而時過境遷,富士康都不再如此,國內的知識產權頂級企業一般都不在企業內部設置專門撰寫專利的人員,頂多是審核專利代理稿件。這就導致,技術能力與專利能力,一般不會出現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專利布局就變成了一個必須由技術人員和專利人員共同參與的工作。如果極端一點說,銷售人員也應當參與進來,代表著對市場趨勢的預測。
由此你會發現,技術人員歸技術部管,銷售人員是銷售部管,專利代理人是外聘機構,這三方面的人怎樣才會聚在一起,就某項技術方案的專利布局開展工作?只在老板下命令的時候才會如此,副總裁都不好使,只有老板好使。因為副總裁一般也只是負責一方面的工作,基本不可能同時具有管理技術部門、銷售部門以及法務部門(頂級大企業一般是把知識產權部門放在法務部,中等好企業一般是把專利部門放在技術部,一般小企業是把知識產權的職能人員放在總經辦)的權力,只能請老板出手,才能召喚這三方人員。所以,專利布局最終的問題變成了老板愿不愿意做專利布局的問題。
我在《實際操作專利規避的幾個必要步驟》(點擊進入)里面描述的場景,既體現了技術人員與專利人員的合作,也體現了企業老板重視專利,才能把幾方面人馬聚在一起開會的作用。
專利布局的第四定理是告誡大家,專利布局需要很多個條件,人員的條件是需要多種職能配合而成,不可能由技術人員自己搞定專利布局,也不可能由專利代理人自己搞定專利布局。天真地把專利布局任務直接交給外部的專利代理機構,那不是專利布局,那只是普通而正常的專利申請而已。
第一定理說的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是擴展專利的保護范圍;第二定理說的是要知道自己應當先做什么,專利分析是前提條件;第三定理說的是應該怎么做專利布局,規避設計是唯一手段;第四定理說的是需要多方配合,技術人員和專利人員都不能缺。
七、一個典型的專利布局場景
步驟一:技術人員根據前沿技術或者是實踐經驗或者市場需求,開發新產品,產生新技術,要求專利人員進行專利布局進行嚴格的保護;比如說,技術部門開發了新的新風控制系統,屬于硬件控制器的升級和軟件控制算法共同的改進。
這一步是技術部門自己的事。
步驟二:專利人員要進行專利分析,了解在這兩方面最頂級的競爭對手們各自的優勢,以及已經申請專利的各種技術,找到我們技術方案的創造性。
這是專利布局的第二定理,布局之前必須做行業專利分析,這一步是專利部門自己的事。
步驟三:專利人員根據我們自身的技術,以及專利分析的結果,考慮我們的專利可以布局的行業、技術、產品等;以上游、下游產業鏈、橫向的接近的行業與技術領域,未來幾年范圍內可能發展的技術趨勢,共同來分析;比如上游產業鏈是否可以申請控制器硬件專利,下游是否可以申請關于設計施工中針對該款特定控制器可以更換的批量技術;橫向行業擴展是否在家用空調、冷水機組、風機盤管、甚至壓縮機等領域是否可能有所應用,甚至并非暖通領域的變頻控制器、電機風機控制、熱水器冰箱煤氣灶等相關領域,是否有可能應用到這個技術,也算是專利點。
這一步是專利布局的第一定理,已經需要技術部門和專利部門共同參與。
步驟四:上述可能布局的專利,需要技術人員的參與,在紙面上進行研發,針對專利人員考慮到的所有布局點,重新設計技術方案和出圖紙,能應用的就出新產品,短期內不可能應用的,就是紙面上的研發,先把專利申請了再說;
這一步是專利布局第三定理,窮舉可規避的技術方案,實際上是重新研發。所以說,專利布局在技術上要求更高,技術人員甚至比專利人員參與度更高。
步驟五:再由專利人員根據技術人員的新的批量研發,進行專利撰寫,完成專利申請。
這一步是專利布局的第四定理,多方配合。
步驟六:授權專利交給銷售部門或者專利運營部門使用。
八、關于專利布局的形象總結 
專利申請就是在大路上埋地雷,禁止敵人的機動車通行,因為這條大路比較好走,敵人當然要走,我們當然要埋地雷。這句話的暗喻是,技術人員產生的可用于實際生產的創新技術,具有最好的技術效果、最低的成本,是解決某個技術問題的最佳技術路線,因此競爭對手是最喜歡也最容易模仿的,所以我們就這個最佳技術方案當然要申請專利。
但強大或者狡猾的敵人,為了突破你的陣地,不一定走大路,多半會走小路甚至野地進入戰場。所以,專利布局就是在整個戰場上埋地雷,不光是修好的大路不讓敵人走,大陸旁邊的小路、山脈、水流、田野通通埋雷。這句話的暗喻是,競爭對手為了規避你的最佳技術方案的專利,一定會采取某些規避設計的手段,采用能夠解決相同的技術問題,但并不落入你的專利保護范圍的技術方案,使你的專利喪失作用。
這樣看來,專利布局比普通的專利申請的工作量、難度和成本都增加很多,其實專利布局的本質依然是專利申請,只不過是升級版的、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專利申請。
九、結 論
為什么要寫專利布局的文章,大概是因為我作為一個專利代理人的烙印是根深蒂固的。在專利侵權訴訟糾紛的代理中,我發現專利的文本本身的質量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侵權訴訟的操作難度遠遠小于無效宣告,由于專利寫的不好造成的專利權人敗訴,是徹底無法彌補的。但是申請專利的時候,沒有人會知道你現在申請的這件專利有多大用處,作為專利申請人的你,試問:
(1)你是否覺得這件專利申請將來會決定你的一個重要生意的勝?。?/div>
(2)你是否愿意掏足夠的錢把專利申請打造得無懈可擊?
(3)你是否愿意花足夠的精力用在這個專利申請上?這三個問題就代表著專利布局的四大定理。
你是否重視這個專利申請,對應著第一定理,你是怎么看待專利布局的?隨便申請幾個專利,還是重要的商業籌碼?
你是否愿意花足夠的錢,耗費足夠的精力,對應著第二定理、第三定理、第四定理,你會愿意為了這個很重要的商業籌碼,付出足夠的代價嗎?很多企業都愿意為公關和廣告掏錢,愿意為銷售的成本買單,這些手段直接關系到銷量,可以理解。但是不愿意為專利掏太多錢,花太多時間,這個觀念已經有點落后了。
本質上,專利根本就與研發創新沒太大關系,只是表面上的關系。專利在本質上,是市場競爭工具,是可以排斥競爭對手的工具,是可以在與競爭對手毫無關系的情況下,用專利權搞得對方很狼狽,關鍵看你會不會用。
其實,專利對于什么樣的企業有用?對于創新性企業有用,對于創新型行業有用?這句話我差不多要推翻它了。恰恰相反,專利對于華為、高通、蘋果、微軟這類企業可能反而沒太大用處,因為他們所處的行業決定了每個企業在專利上的投入非常巨大,所以保持了行業均勢,一般不會輕易向競爭對手動手。一旦動手,雙方都有足夠的核武器讓對方毀滅,官司頂多打到中途就要撤訴了。
比如華為與中興之間相互提起了幾十件專利侵權訴訟,誰搞倒了誰?沒有。
專利恰恰是對于那些創新程度不算太高,企業規模不算太大的行業特別有用。因為,其他人都是垃圾,你稍微重視一點專利,就可以大殺四方了。或者,看一下中國每年一審新收專利侵權訴訟2萬件,有幾件是生物基因、制藥、通信、電子、半導體芯片的案件?沒幾件。真正多的專利侵權訴訟糾紛,就是能在淘寶上買到的各種小玩意或者家具電器汽車用品這類生活設施。
我有點后悔把這篇文章寫得有點曲高和寡,看起來操作難度巨大,成本巨高,一般的企業大概更不知道該怎么做了,也不愿意做了。在結論部分,我想扭轉這樣的印象。大概一句話就夠了,我代理過不少看起來很垃圾的專利,打官司照樣能贏,無效也無效不掉。
原因有兩點。
第一,這個世界上聰明人并不多,傻子才是占多數的。很多企業,抄襲的時候是一點都不改的,甚至直接拿了模具照樣去做。這種情況下,專利不需要擴大保護范圍,你只要照實寫,一絲不茍地照實寫,精確到每個螺絲釘都寫在權利要求里,你百分百授權,而且對方百分百侵權,根本不用考慮任何專利挖掘、專利布局,擴大保護范圍的事情。
第二,專利的穩定性是一個謎一樣的東西,有可能一個發明專利,獨權20句話里,只有一句話是區別技術特征,也成功授權。也可能一個實用新型專利,獨權只有一句話是最接近的對比文件中明確的現有技術,其余19句話都是區別技術特征,然后被公知常識無效掉。
但是呢?
總的來說,復審無效部門在正常情況下,在沒有明確證據的情況下,還是傾向于維持專利權有效的。所以,只要擁有一件專利,無論這件專利有多爛,維持有效還是很有可能的,畢竟無效你的垃圾專利也是要花幾萬塊錢的。
正因為專利的穩定性是謎一樣的東西,所以批量的專利布局就是把單個專利的不穩定,轉化為很多個專利的穩定性,你可以憑運氣、憑感覺無效掉我幾個專利,但你不可能憑運氣、憑感覺無效掉我幾十個專利,我總有幾個專利可以打贏你。而我贏一個就夠了,因為你只要侵犯一個專利權,就會判決侵權方的銷售禁令,專利就算是實際發揮了作用。
我之前還打算做個優秀的專利流氓呢,就像美國的萊美爾森一樣,我也想發大財?,F在想想這些操作難度,我知道成功的概率很低。在專利領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突然發大財上,而是要寄托在,每個人都能賺錢的生意上,發點小財。所以,穩扎穩扎地專利布局,穩扎穩打地專利訴訟,是我的目標所在。
我做了專利事業十幾年了,雖然最近幾年逐步轉向專利訴訟糾紛的代理,但我越來越感覺到專利布局的重要性,在專利布局無敵的情況下,專利訴訟是個非常容易操作的工作,沒有任何難度可言。所以,我猜測自己,終歸會在某個階段,回歸到專利代理人的工作,以專利布局的工作為主,而不是以專利訴訟的工作為主。專利布局做好了,我讓啞巴和聾子開庭,都能打贏侵權官司。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

本文來源: http://www.rumin8raps.com/zs/202005/ccaa_4150.html

 
打賞
 
更多>同類專利知識
0相關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育儿| 丰都县| 巨鹿县| 新野县| 建阳市| 莲花县| 胶州市| 金溪县| 灵宝市| 渝北区| 墨竹工卡县| 金华市| 西贡区| 东至县| 哈密市| 汉中市| 麻阳| 丰台区| 怀集县| 沅陵县| 宣威市| 梁河县| 徐闻县| 米易县| 亳州市| 桐柏县| 连平县| 云和县| 巢湖市| 东宁县| 镇赉县| 北川| 四子王旗| 黑河市| 壤塘县| 巴彦淖尔市| 上林县| 哈巴河县| 繁昌县| 仲巴县|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