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數字化和綠色轉型的政策框架下,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和部分國家正加速推進產品數字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DPP)的落地實施。產品數字護照是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新型技術性貿易壁壘,把握產品數字護照的發展動向和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應積極應對此形勢對我國國際貿易出口、數據跨境安全及企業合規成本等造成的影響。
一、全球產品數字護照應用現狀
產品數字護照作為一種數字工具,通過數據載體鏈接唯一標識符,在跨國貿易和流通中證明產品的相關信息,可以幫助消費者和其他企業了解產品、材料及其生產條件和可持續性,提升全球價值鏈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產品數字護照的應用現狀呈現出以下特征:
一是用于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節能減排。歐盟2019年發布《歐洲綠色協議》,要求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至少55%,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在此框架下,2022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布《歐盟可持續和循環紡織品戰略》,引入了對信息和數字護照的要求,使在歐盟市場流通的產品更具有可重復使用、可修復、可回收的屬性,作為《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的一部分。到2024年,歐盟的產品數字護照將至少在電池、電子產品和紡織品3個試點進行部署。到2030年,在歐銷售的所有產品都將強制使用產品數字護照。
二是用于跟蹤產品生命周期。2020年和2021年,澳大利亞每年僅有12%的塑料被回收,因此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著手制定一項跟蹤塑料、玻璃和其他可回收材料生命周期的新計劃,以此記錄有關材料的來源和去向,從而為企業提供質量保證,并消除“漂綠”行為。澳大利亞計劃于2028年全面投入運行數字護照。
三是用于推行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歐盟、美國和我國正逐步使用電池數字護照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電池數字護照可以通過數字基礎設施記錄和交換電池價值鏈上的所有數據,促使生產商按可持續和可循環的原則進行設計和生產,并為消費者提供決策支持,最終延長電池的生命周期,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歐盟2023年發布《電池法規》,要求實現碳足跡、金屬回收率、供應鏈盡職調查、性能等方面的數據透明。美國2022年8月發布《降低通脹法案》,強調了電池材料和組件來源的數據重要性,為此將實行數字護照或可追溯系統。我國2023年啟動了電池數字護照的開發計劃,要求電動汽車的電池價值鏈實現碳足跡、循環度等的數據透明。
二、產品數字護照對我國的影響
一是技術要求將產生新的貿易壁壘風險。歐盟與我國具有重要的貿易伙伴關系,2022年我國是歐盟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電池、紡織品等均為我國出口歐洲的重要產品。歐盟等的數字化載體要求及強制手段需要相應的技術基礎,將構筑起新的數字貿易壁壘,為我國出口帶來限制。
二是數據跨境將帶來新的數據安全隱患。歐盟正依托區塊鏈服務基礎設施構建產品數字護照系統,旨在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整合。我國出口貨物的全生命周期數據信息與我國工業技術布局、戰略謀劃息息相關。歐美國家產品數字護照要求相關信息涉及質量、安全、環保、低碳甚至反壟斷、人權等多方面,系統性強、敏感度高,可能帶來數據跨境安全風險。
三是單邊措施將造成新的企業適應成本。歐盟產品數字護照對企業的產品數據匯聚、存證、核驗、交互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此舉既產生了軟硬件基礎設施的改造成本,又產生了跨國檢測的認證成本,還需企業匹配相應的制度與人才,將對我國出口型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造成沖擊。
三、相關建議
一是加快市場規則的制定,優先以國際“互認”代替“接入”作為我國產品數字護照總體適應路徑,完善認證認可國際合作格局,加快認證認可“走出去”。
二是持續跟蹤研究各國的產品數字護照政策規劃、標準制定、推進模式與協同方式等,向行業企業精準推送技術性貿易措施最新動態,降低對出口企業的影響。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