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認證機構數量增速逐漸放緩,認證市場有序穩定擴張。
一、認證市場有序擴張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2023年9月26日發布的《中國質量認證發展報告》,我國截至目前共批準設立1261家認證機構。2023年共批準設立認證機構147家,較2022年的194家和2021年的204家,認證機構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然而,反觀認證機構累計頒發有效證書數量卻逐年持續穩定上漲。截至目前,2023年累計頒發證書為361萬余張,2022年與2021年分別為336.6萬張和302.01萬張。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共70余家認證機構受到行政處罰,較2022年同期增長約30%。2023年已發布撤銷認證機構批準資質的4份認監委公告,共計撤銷50家認證機構批準資質,相比2022年3家撤銷數量增加了47家。此外,據全國認證認可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顯示,2023年共有24家認證機構自主注銷(2021年注銷8家,2022年注銷9家)。
從以上數據來看,認證機構數量在一定時期內的減少,更多是源于監管力度的持續加大、退出機制的積極完善以及全方位多維度監管體系的不斷健全,使違法成本大幅提高,讓高風險、低水平認證機構在認證市場中面臨壓力,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而選擇退出。
二、全方位多層面措施鞏固穩中向好基礎
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持續強化市場監管“穩”的職能,著力落實“四個最嚴”要求,持續加強對認證市場的監管,維護公平競爭,提升主體活力,保障消費安全,規范市場秩序。全方位多層面措施鞏固穩中向好基礎,為促進認證市場穩定良性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貢獻力量。
(一)持續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
2023年是“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連續開展的第5年,經過持續的高壓監管,重點打擊了一批擾亂認證市場秩序、破壞行業發展的害群之馬,虛假認證違法亂象得到有效遏制,切實維護了認證有效性,使用行業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基于大數據手段建立風險指標建立體系,篩選檢查對象,在市場監管總局與地方局層面開展監督檢查工作。2023年,總局層面組織檢查40家機構:采用機構現場檢查、認證檔案審查、認證人員調查等多種方式實施,共派出46個檢查組,核查認證檔案1869份和人員檔案545份,調查67名認證審核員及管理人員,使用檢查人員1004人日,檢查發現各類問題551項;地方局層面實施檢查260家機構:以獲證組織現場查驗為主,檢查工作共涉及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檢查4668個獲證組織,使用檢查人員10272人日,發現各類問題5393項。
連續多年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工作已成為強化認證行業治理的雷霆手段,對違法違規的從業機構和人員形成震懾,逐步規范了認證行業秩序,提升了認證行業的公信力。
(二)全面推進認證機構風險分類差異化管理
根據綜合認證業務風險與信用風險,建立認證機構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動態確定認證機構風險,通過機構基本信息、監管反饋、活動風險、人員能力、業務結構、增長趨勢及技術研發等多維度指標分析,將認證機構分為A、B、C、D類,動態開展風險分類監管工作
對4類機構的抽查比例、抽查頻次、檢查方式作差別化管理,進一步推動風險分級結果在認證機構日常監管工作中的應用,努力做到高風險機構加強監管,低風險機構無事不擾。同時,推進雙隨機檢查與認證機構風險分級結果相結合,既能在策劃抽樣環節提高檢查的精準性,又能在具體項目檢查實施過程中提升檢查針對性和效率。
(三)加強風險監測和預警追溯機制
運用信息化和大數據手段對認證關鍵環節進行風險監測,積極探索智慧監管方式,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通過分析審核員的審核時間及地點異常、實際審核量與規定量的偏差、審核人員勞動強度、審核計劃漏報數量等指標識別風險,并依法依規做好風險處置工作。及時發布認證風險預警和風險追溯結果,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同時快速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監督檢查,發現問題立即列異并快速處置,掐掉違法苗頭,降低負面影響。
(四)深入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
市場監管總局和公安部聯合部署開展為期3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整治虛假認證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認證機構買證賣證、虛假認證、未經批準開展認證活動,以及偽造冒用認證證書和檢驗檢測報告的違法行為,堅決遏制虛假認證勢頭;集中清理網絡交易平臺出現的“當天出證”“直出證書”“不送樣檢測”“確保通過”等涉嫌虛假認證、虛假宣傳信息,規范認證活動網絡營銷。同時,依法關停相關虛假網站和非法網站,從源頭治理虛假認證交易;狠抓主體責任落實,督促認證機構、網絡交易平臺對照法律法規開展自查自糾,不斷規范認證行為。
跨部門的聯合監管專項整治行動將更充分地發揮各部門職能,加大行刑銜接、行紀銜接力度,壓實認證機構、網絡交易平臺主體責任,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提升認證公信力。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時,提出要繼續堅持“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實現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為調整認證行業政策導向、整頓規范認證市場秩序、推動技術創新與行業變革提供了依據和指導。
在“轉方式”方面,一是應提高新認證機構申請的準入門檻,強化認證機構注冊資金、專業人員數量以及專業能力要求,細化審批要求、優化審批程序,全面評估申請材料以確保認證機構具有足夠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資金實力來開展認證工作。二是應加強認證機構監管的信息化建設,推動建設統一工作平臺,實現對認證機構的實時監管和信息共享,降低監管成本,釋放監管效能。實現信息共享與協同監管,加強與公安、稅務、海關等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實現協同監管,形成監管合力。三是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認證機構的業務數據進行分析,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和風險隱患,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精準度。從而推動認證市場監管從傳統模式向創新、多元化方式轉變。
在“調結構”方面,首先應時刻關注事中事后監管與事前審批的銜接,繼續加大對認證機構的日常監督檢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現場檢查,確保認證機構的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其次應不斷完善科學合理的風險分類標準,強化信用約束機制,構建多維度信用評價體系,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認證機構實施差異化監管;最后應建立完整的認證機構退出機制,明確退出申請流程、條件和程序要求,并在認證機構退出時,對已開展的認證項目和服務做出妥善安排和處理,并加強信息公示和風險提示,保障相關利益相關方的知情權,從而優化認證市場的結構,推動認證機構的整合和升級;支持大型認證機構做大做強,提高市場集中度,鼓勵中小認證機構專業化、特色化發展,逐步淘汰高風險、低水平認證機構。
在“提質量”方面,一是根據市場發展和監管需要,及時制修訂完善認證相關法規制度,為認證機構監管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依據,提高認證機構的服務質量和公信力,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二是加強信息公示,通過媒體等途徑對涉嫌違法的認證機構的信息進行公示,向社會公開其違法行為,增加曝光度。三是完善認證行業失信懲戒“黑名單”制度,針對多次違法或者嚴重違法的認證機構,對其進行限制或者禁止從事相關業務活動。四是加大對認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虛假認證、認證欺詐等行為。五是積極推動行業自律,通過制定行業規范和標準,明確認證機構的行為準則、服務質量要求、職業道德規范等,正面引導認證機構加強自身規范管理;組織認證機構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提高其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推廣先進的認證技術和方法,提高認證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效率,以適應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的變化;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公開認證機構的基本信息、業務范圍、認證流程、收費標準等,提高行業透明度,便于社會監督,促進認證行業健康發展。
在“增效益”方面,應加強與其他宏觀政策協同聯動,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最大程度提升宏觀政策的調控效能,為企業和社會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是努力提高公眾對認證的認知度和信任度,通過媒體廣泛宣傳和普及認證機構的作用、認證流程、認證標準等相關知識,提高公眾對認證機構的認知度。不定期組織相關培訓和研討,并在官方網站、社交媒體等平臺上發布認證機構的基本信息、業務范圍、認證流程等內容,方便公眾查詢和了解。二是鼓勵認證機構開展增值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產品服務質量。三是建立認證機構投訴舉報機制,提高公眾對認證的認知度和信任度,引導消費者選擇獲得認證的產品和服務,促進認證行業的健康發展。四是建立跨部門、多部門聯合懲戒機制,對嚴重違法違規的認證機構實施聯合處罰,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