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港,是改革開放前在廣東涌動的一股暗潮。彼時,廣東不少地區缺乏關鍵的支柱性產業,經濟到了難以為繼、一窮二白的地步,數以萬計的人想方設法偷渡去香港,全民健身學游泳甚至成為了一股熱潮——人們的目標是游過深圳灣、深圳河,到對岸過上更好的生活。1978年,深圳農民年收入134元,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農民年收入卻高達13000港幣。
但自改革開放開始,制造業的飛速發展讓逃港成為了一段遠去的歷史,一場亙古未有的大變革拉開帷幕。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快速崛起,廣東成為了全國制造業第一大省,也成為了“世界工廠”。制造業,是廣東經濟騰飛、創造出“珠江奇跡”的支撐力量。
如今,廣東更是推動著制造業從早期的低端、初級、勞動密集型向著集約化、高端化、智能化跨越。2021年8月,廣東出臺《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及廣東已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產值超萬億元的產業集群,未來將持續鞏固提升包括這三大產業在內的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增強重點領域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
這是一段從“制造”向“智造”的邁進。根據今年9月發布的《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廣東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6.9萬家,占全國1/6.連續7年全國第一,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等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回溯廣東制造業的變革史,可以看到,珠江東岸的城市,從0到1成長為全球信息產業重地;眾多的家電名城,從過去的低技術型生產轉變涌現出智能家電名牌;汽車之城從“引進來”日歐美系汽車生產,到推動本土汽車品牌“走出去”.....產業變化之中,不變的是眾多城市對技術創新與高質量知識產權的追求。創新創造,或許成為了產業發展與城市騰飛的密碼。
part 01、從0到1.全球信息產業重地的成長
華強北、手機、山寨,這大概是在上個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的十年里,許多人提到深圳就會想起來的關鍵詞。
改革開放后,深圳的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除了政策支持外,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也至關重要。許多深圳的手機廠商利用自己代工廠多余的產能,創造了所謂“貼牌機”,即在原有基礎上稍微修改、更換logo,就變成了自己的手機。同時,在大批國外舊的或幾近報廢的電子產品,會經過香港這一中轉站流入深圳華強北,經過翻新后重新流出。
雖然山寨機也會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創新”,如支持反向充電、升降式攝像頭、五顏六色的跑馬燈等,但其本質上,還是“拿來主義”的產物。對消費者來說,山寨手機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物美價廉的選擇,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入局并選擇通過降低成本博取更多利潤,手機質量不斷下降,品牌的口碑不受重視,導致許多的手機品牌走向了消亡。
轉機出現在2010年10月。深圳印發了《深圳市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突然開啟了為期6個月的“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特別針對手機進行專項打假整治,杜絕集中性、區域性制售假冒偽劣的問題。
這對當時發展得“如日中天”的華強北山寨手機產業鏈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行動一出,市場立刻被大清洗,近3600余商戶退出手機市場。
如今,一提到深圳、華強北,人們往往想到的不再是遍地橫行的假冒偽劣產品,是騰訊、神舟電腦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業在這里實現了從0到1的成長,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全球信息產業重鎮。據統計,深圳電子信息產業在2022年產值達2.48萬億元,占全國六分之一、廣東省二分之一,規上電子信息制造企業超過4100家。
如果說當時的知識產權專項行動是推動深圳信息產業變革的關鍵節點,現在深圳依舊持續在信息產業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服務等多方面發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圳不僅已具備先進院、光明科學城、鵬城實驗室、先進電子材料創新研究院等科研主體,還建立了企業聯合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以及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形成的創新網絡群,并依托集群跨領域覆蓋和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探索跨領域創新新路徑。以華為為典型,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12萬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權人之一。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深圳不僅出臺全國首部綜合性知識產權保護地方法規《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及知識產權“十四五”規劃等政策文件,還開展數據知識產權和“區塊鏈+版權”試點、出臺全國首個數字經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實施意見、建立新興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等綜合改革試點。
另外,深圳還建成專利、商標、版權等“全門類”服務大廳,在全國首批試點開展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等業務,引導行業協會、商會專門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成立了15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
除了深圳之外,廣州也是廣東又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前沿陣地,在超高清視頻顯示、5G通信、半導體等領域成效顯著。為推動信息產業“知產”加速向“資產”轉化,廣州在知識產權金融化方面下足功夫。
廣州通過優化多元互補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包括‘政銀企’合作模式、‘政銀企服’合作模式和風險補償基金合作模式,為包括電子信息企業在內的眾多知識產權密集的企業提供更為便捷的融資方式,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此前,廣州就曾落地全國首單知識產權海外侵權保險,為京信通信等一批企業投保,以“私人訂制”方式為企業出海提供風險保障;廣州黃埔區成功實踐全國首單港澳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幫助廣電運通憑借一件香港專利獲得貸款500萬元。
惠州與東莞,也是廣東重要的信息技術產業基地。惠州培育了TCL、德賽、伯恩光學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在2022年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東莞被譽為“手機之城”,吸引華為、OPPO、vivo紛紛設廠,成就了當下“全球每銷售6臺手機就有1臺為東莞造”的傳奇。對這些城市而言,它們也在通過持續的研發創新、全面的知識產權服務和保護體系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回顧廣東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是一段從無到有、從0到1的跨越。以技術為核心發展產業創新鏈,不斷破解各種“卡脖子”技術,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這里生根發芽。
part 02、從造風扇開始,家電名城的現代化進階
1979年,一臺吊式電風扇在佛山順德的一個柴油配件廠成功試制。在全國,工業基礎較好的上海等地早就有了電風扇廠家,但珠三角還是較為罕見。第二年,這臺電風扇就實現了量產,并開始出口創匯。
電風扇技術門檻不算太高,但市場前景不錯,這也使得越來越多鄉鎮企業瞄準這個新產品。這其中,就包括了美的前身——北滘公社電器廠,該廠此前主要從事塑料、汽車配件、電器配件的生產,在1980轉向家電行業,成功生產出第一臺臺式風扇。
那時,沒人能預料到,小小的風扇,正式開啟了這個全國家電之都的傳奇,為這個地方“吹”來了大量財富。以物美價廉、品種多樣取勝的順德鄉鎮企業風扇產品暢銷國內外,并且逐漸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風扇生產基地。
漸漸地,不止于風扇,佛山開始涌現出世界首創的電子消毒碗柜、全國第一家生產分體式空調機的廠家、全國最大的微波爐生產廠家......隨著佛山家電產業的現代化發展,不僅產品越來越多樣化,生產模式上也開始超越了過去的代工廠貼牌生產模式、以外商為主體利用內地的土地和勞力進行生產,轉變為以鄉鎮企業為主體吸收外來資金和先進技術并加強自主研發。
“有家就有佛山造”成為了佛山的一個城市IP標簽,美的、海信、小熊電器、格蘭仕等自創品牌的家電名企也聞名海內外。從代工貼牌到原創智能家電品牌,佛山家電產業現代化發展的背后,是整體技術實力的提升與高質量知識產權的發展。
為推動家電制造業創新創造,佛山曾出臺了《佛山市知識產權局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資助辦法》《關于高質量推進制造業當家的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不僅提到在體制機制、財政資金、示范引領等多個方面助力佛山家電產業等制造業發展,也要筑牢佛山制造業品牌臺柱子,通過啟動品牌建設“1234”計劃,構建“十百千萬”品牌矩陣。
同時,佛山深入實施“培優工程”,支持制造業企業形成一批關鍵專利技術組合,培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標桿企業;并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開展專利導航項目,尤其針對智能家居在內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開展專利導航,梳理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
在佛山的制造業名企中,以美的為代表,從早期的塑料和電器配件生產廠,到后來廣泛布局家電行業并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技術始終是美的的成長核心動力。在過去5年,美的在科技研發上投入超500億元,實現了從傳統家電制造企業向全球化科技企業轉型,大大提升了自身知識產權綜合能力。截止2022年底,美的在50個國家和地區布局專利超過10萬件,累計專利授權維持量超過8萬件。
廣東還有另一個“家電之都”——珠海,誕生了格力電器、雙喜電器等知名家電企業。據統計,2022年前三季度,珠海智能家電規上工業總產值超800億元,預計到2025年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
為攻關智能家電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珠海此前出臺了《創新驅動促進產業發展十條措施》,在限制企業發展壯大的“卡脖子”技術問題上重點發力,通過組建創新聯合體、“揭榜掛帥”等方式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
同時,珠海不僅以珠海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面向家電產業開展快速授權、快速確權、快速維權等工作,還通過深化知識產權金融創新,制動專項政策來解決廣大家電制造企業的融資難題,并且成立與家電產業知識產權相關的聯盟,如中國空調產業聯盟等,整合相關資源來幫助企業發展。
對于家電之都們來說,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下,需要牢牢掌握核心技術,以持續性的創新研發能力去迎接未來的挑戰。從貼牌代工到智能化趨勢下的自主品牌打造,家電之都們的產業轉型升級盡管歷經坎坷,但也走出了一條特色的創新之路。
part 03、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汽車之城的崛起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廣州白云山下的黃村機場,停滿了賣不出去的廣州標致505汽車。露天停放的八千多輛汽車,在風吹日曬下報廢了許多,儼然一個“汽車墳場”。
誰也沒能想到,曾經盛極一時的廣州標致,會淪落為那樣的下場。
再往前追溯十余年,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將發展汽車產業提上議程,廣州被指定為“三大三小”的基地之一(三大即一汽、東風、上汽,三小即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廣州標致),并對汽車產業的發展給予了政策、資金上的許多支持。
廣州標致在這個背景下誕生,它是在1985年由廣州汽車廠、法國標致汽車等五家企業合資成立的。廣州標致推出的505系列的轎車在國內具有特別的開創性意義,也逐漸打響了國內汽車市場。但標致是市場經濟初期外資驅動下以零部件外來組裝為主的汽車生產,總體技術創新落后,自主研發能力弱,產品難以跟隨時代需求,產銷規模小,最終在1998年走向了破產。
標致的失敗,讓全國上下都不看好廣州造車。許多人覺得,廣州做點買賣可以,但是不適合發展大工業。
為了抓住造車的最后一個機會,廣州引入了三大日系品牌——本田、日產、豐田,并緊接著成立了廣州汽車集團,落成廣汽本田、廣汽豐田等多個汽車工廠,開始奠定了廣州汽車制造業的工業基礎,打破外界對于廣州不適宜搞大工業的質疑。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合資車企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所謂引入技術,拿到的不過是一堆生產圖紙,而非開發設計能力。實質上來說,這是一種沒有技術的工業化,不過是外資品牌的代工廠。
在新的時代環境面前,廣州的汽車產業亟需自主創新,需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需要掌握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踩準時代的脈搏,廣州緊接著又開始了汽車產業的變革。為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進而提升整體技術實力,廣州加強對汽車產業的規劃引領,加快結構調整,強化產業核心能力培育,不僅建設了汽車行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程中心以及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等來提升產業的自主研發能力,還通過聯動廣州商標審查協作中心、廣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為眾多汽車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知識產權服務。
如今,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和小鵬等廣州本土汽車品牌呈現出異軍突起之勢,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百度阿波羅等以自動駕駛技術為核心的智能網聯汽車也不斷取技術研發突破,眾多廣州本土汽車品牌也不斷走出海外。數據顯示,2022年,廣州汽車產量超310萬輛,連續四年居全國城市之首。這也意味著,中國每 10輛汽車,有一輛來自廣州。
在廣州的眾多車企中,廣汽作為傳統汽車行業龍頭在新時代下加快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也一直在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研發和全方位的知識產權運用、保護不斷鞏固自身行業優勢。
廣汽建立了以廣汽研究院為核心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圍繞智能網聯與新能源領域,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大力培育高價值專利,將每年主營業務收入的 6.8%投入到研發,2022年全年研發費用超50億元。同時,廣汽也大力促進知識產權運營轉化,通過專利許可、轉讓,專利作價入股孵化創業團隊等方式,創造收益達18.3億元。截止目前,廣汽累計有效知識產權總量超19500件,其中專利14588件、商標4000件、著作權超過 1000 件。
在新能源汽車上發力的,還有深圳。深圳是全國最早開始新能源汽車市場化推廣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不僅比亞迪、開沃等整車企業扎根在這里,航盛電子、比克電池、大地和電機以及貝特瑞、匯川等一大批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和核心材料企業也齊聚于此。2022年,深圳新能源汽車產值達到2154億元,產量突破87萬輛;擁有年產值千億企業1家,百億以上企業7家,10億元以上企業超過20家。
緊跟著當前汽車綠色化、數字化、無人化、平臺化發展趨勢,深圳近年來正在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其經濟增長新支柱,并發揮知識產權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深圳此前曾獲批成立了首家國家級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新能源汽車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支持該運營中心圍繞增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融合相關知識產權服務資源,打造成為知識產權培育、轉化、評估和服務平臺,開展產業導航分析、專利價值評估、風險診斷及預警服務,挖掘并培育產業前瞻性技術,助推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2年底,深圳市在新能源領域的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1.08萬件;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1.07萬件。
這四十多年來,廣東制造業的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家電產業、汽車產業等眾多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創新變革,大量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制造業品牌崛起,徹底改變了廣東眾多城市的風貌,“全球電子信息重鎮”、“中國家電之都”、“中國汽車第一城”......產業為城市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獨特的IP標簽。
過去南下逃港,如今港人北上。制造業,終于推動廣東完成了這般歷史的跨越。
(原標題:城市IP故事(二):造手機、風扇和汽車,廣東制造業是靠什么翻身的?)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商標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