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度重慶市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之人工智能專項項目申報指南
重慶市科學技術局于2022年8月16日發布了《關于申報高新領域、社發領域2022—2023年度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重點專項項目》的通知,本文重點匯編了人工智能專項項目申報指南,供參考。
項目一:硅基光電子高速光引擎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下一代數據中心、超算和片上光互連對于高速、低功耗信號傳輸的技術需求,開發多通道高速硅光集成收發引擎,研究單波100Gbps以上高速硅光調制器、探測器技術,低損耗、緊湊型硅光波導器件優化技術,低損耗、大容差硅光芯片耦合封裝技術,高速硅基光電子有源無源集成技術,光電融合多物理場協同設計仿真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實現400Gb/s及以上多通道高速硅光集成收發引擎。
2.考核指標:
開發400Gb/s及以上多通道高速硅光集成收發引擎,包含光源、硅光芯片、驅動電芯片的集成封裝;電光調制器芯片單通道速率≥112Gb/s,3dB帶寬≥40GHz,驅動電壓≤3.0Vpp;光電探測器芯片單通道速率≥112Gb/s,3dB帶寬≥40GHz,響應度≥0.9A/W;光源耦合封裝損耗<2dB;單模光纖封裝損耗<1.5dB;高密度光電集成引擎驗證模塊總工作速率≥400Gb/s,單通道速率≥112Gb/s,總功耗<10W。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二:基于5G+工廠級工業APP分布式集群運管平臺的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5G環境下大規模工業應用部署、應用之間的任務編排、彈性擴容、故障排查效率低等問題,研究基于5G+工廠級工業APP運管平臺的分布式集群運營管理方法,突破多應用節點智能協同、應用節點智能故障發現、分析和調度、5G網絡環境下的生存性等技術,助力工業企業降低運營成本。
2.考核指標:
在焊接、涂裝、總裝等特定工藝車間形成大規模工業APP鏡像庫≥3種,包含設備自動化控制類、生產指示類、數據分析統計類等功能≥3種;構建面向分布式邊緣計算領域的平臺自運營算法模型1個,意外宕機處置的時效性高于現有模型≥20%;構建多層次多維度智能調度及保障系統,用于大規模復雜場景下的智能運營,相比人工運營效率提升≥30%;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2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三:典型場景下特種車輛多模態協同與載運管控系統研發及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特種車輛運載行業產業“多協作、高安全、強可靠、全監控”等緊迫需求,研究典型場景下特種車輛“人車物路網云”的跨模態協同、安全態勢感知控制、狀態感知與風險預判、可信傳輸與智能管控等關鍵技術,建立全方位智能特種車輛服務體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特種車輛智能化信息化。
2.考核指標:
至少在3種典型場景下,通過移動網絡、音視頻數據采集、車輛運行狀態傳感數據與北斗定位的融合處理,實現特種車輛高準確度態勢感知,測向精度≤0.2度,對于不低于3個場景的人車物的關聯身份認證機制,認證時間不超過2s,準確匹配率100%;對不低于5種(歐標)駕乘人員異常狀態實現多模態監控,精度≥90%;構建特種車輛經濟與安全風險預判模型,實現不低于5種異常狀態監控與態勢預判,異常診斷與態勢預判準確率≥90%,安全出勤率提升10%;實現人車物的保險金額動態調整,調整效率提升20%;對于同一目的地具備不低于3種路徑預判能力和緊急路徑優化能力;構建面向特種車輛的多模態遠程管控與調度協同技術,實現不低于5輛特種車輛的自組網通信與調度;辨識人車協同運行異常狀態不低于2種,準確率≥90%;實現不低于3種車輛異常狀態的認證車輛鎖定,時間≤5s;至少在3類特種車輛領域開展系統試點示范;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2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四:面向工業的巡檢設備智能管理與數據可視化系統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制造業企業確保巡檢質量、提高巡檢效率、實現設備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需求,針對傳統機器人等巡檢設備返回數據需要人為判定的問題,研究巡檢設備智能控制、巡檢設備數據匯聚共享等技術,構建巡檢設備智能控制與數據分析系統,實現巡檢設備實時監測及數據整體分析,提高設備可靠性,促進工業企業智能化、數字化、高效化、網絡化管理。
2.考核指標:
構建巡檢設備智能控制與數據分析系統1套,支持一鍵巡檢、設備表盤數據圖像識別與分析功能;系統實時數據傳送時間≤1s;系統控制命令傳送時間≤1s;系統聯動命令傳送時間≤1.5s;數據采集時延≤3s;數據分析時延≤5s;圖像識別率準確率≥98.5%;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五:智能安防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在工廠、油田、機場等需要對外隔離的大型設施周邊需要布設大量監控設施和安防人員存在的投資大、人員安全風險大等問題,面向自動監測、識別、拒止等設備的智能安防機器人的迫切需求,研究具備一定越野能力的有人/無人低成本底盤總體設計方法,突破底盤線控、底盤運動控制等關鍵技術,應用于野外區域周界巡邏、監測等用途,減少人員負擔和危險性,提高工作效率。
2.考核指標:
研發智能安防機器人,機器人寬度≤1.4m,重量≤0.7t,載重≥0.4t,有人駕駛行駛速度≥30km/h,無人駕駛行駛速度≥10km/h,爬坡度≥40%,連續作業時間≥10h(平均速度10km/h),具備安裝自動監測、識別、拒止等設備的接口,具備自主行駛、主動避障功能;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六:基于大數據跨源多維實時技術的智能風控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金融風險控制面臨數據跨源多維實時多變,風控模型變量復雜實時多變,模型業務模型快速迭代等困難和挑戰,研究跨源異構實時計算模型,突破復雜變量批量構造和特征自動篩選、風控模型智能進化、一體化風控業務全流程研發和快速迭代等關鍵技術,實現金融風險控制模型從場景、數據開發、流程、決策、驗證、監控、運維等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提升風險控制能力。
2.考核指標:
研發大數據跨源多維實時技術的智能風控平臺1套,整合實時性、異構化及存儲在不同數據庫系統≥5種(mysql,redis,hbase,memory,文本數據,RPC接口服務數據);將10余種數據庫數據訪問技術規范成1種標準化SQL開發技術;計算性能平均響應時長≤100ms;模型類別≥15種,模型數量≥1000個,支持變量總個數≥10萬個,準確率≥90%;模型迭代周期從2個月縮減至1周;形成檢測報告1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項;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8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兩江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七:智能壓力變送器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各行業對高端智能壓力變送器產品迅速增長的迫切需求,研究超高精度、高穩定性、高可靠產品研發、AI+人工智能技術集成等技術,打破Ermeson,Yokogawa等跨國企業的技術壟斷,為流程工業大裝置、大系統的國產化提供儀器儀表產品提供支撐。
2.考核指標:
精度:±0.025%FS;穩定性:±0.1%FS/10年;高可靠性:87600小時(MTBF);支持Hart、PA、FF、ZigBee、WirelessHart等通信協議(協議)≥5種;通過SIL2&SIL3功能安全認證;具備脈沖防堵、接液溫度預測、自診斷、預防性維護策略等智能診斷功能;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兩江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八:700V超高壓智能功率集成電路工藝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汽車電子、智能工業、高端電源管理等領域的“缺芯”現狀,面向半導體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藝和新電路加快國產化的需求,研究700V超高壓智能功率集成電路工藝技術,突破700V超高壓低導通電阻新型器件結構設計、超高壓功率NLDMOS器件、中壓及低壓器件工藝兼容集成、700V超高壓功率NLDMOS版圖布局、超高壓產品可靠性與壽命評估等關鍵技術,研制綠色智能功率集
成電路工藝制程技術平臺。
2.考核指標:
建立兼容CMOS、Bipolar、DMOS、JFET、電阻等有源和無源器件的40V~700V超高壓BCD工藝平臺1套;平臺集成的核心超高壓700V功率器件源漏擊穿電壓≥700V,器件的比導通電阻Rds(on)≤15Ω.mm×mm。至少5款超高壓BCD產品通過客戶驗證。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3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九:面向載荷安全的風電場智能協同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單風力發電機組容量大,葉片長,嚴重影響機組載荷安全、疲勞壽命及發電能力的問題,研究復雜流場下風電場載荷測試、風電場載荷安全在線計算分析、風電場設備載荷監測與健康安全管理、風電場協同智能控制等技術,研制風電場載荷智能測試系統及國產化風電場智能協同控制平臺。
2.考核指標:研發風電場載荷智能測試系統1套、面向載荷安全的風電場智能協同控制平臺1套;機組功率:5MW;風電場發電效率提升≥5%;極限載荷降低≥6%;載荷測試誤差≤5%;載荷計算分析效率達到分鐘級;在30萬kW以上規模的典型風電場實現示范應用;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2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兩江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十:基于大數據的重慶特色中醫人工智能辨證論治系統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重慶市名老中醫經驗挖掘傳承的難題,研究解決跨多個中醫院間不同系統和異構數據庫的中醫多源異構數據采集技術;構建大規模中醫病歷語料庫和模型,突破中醫病歷自動結構化的中醫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研究中醫證候診斷和療效評價的統計新方法,建立重慶中醫證候診斷和療效評價標準;研究運用深度學習技術實現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中醫智能辨證論治推薦模型,實現重慶特色的中醫智能辨證論治技術。
2.考核指標:
建立重慶≥10個重點中醫優勢病種的≥5萬例以上高質量名老中醫的醫案數據庫;制定≥10個重點中醫優勢病種開發證候診斷量表和評價量表標準;研發1套重慶特色中醫人工智能辨證論治系統,基層中醫辨證論治準確率達≥90%;在重慶市、區、縣、社區≥10家各級醫院開展中醫人工智能辨證論治系統的示范應用。軟件著作權≥3項,申請專利≥3項,行業團體標準≥3個。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十一:智能電磁流量計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我國電磁流量計在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響應速度、兩線制測量等方面的技術瓶頸,面向電磁流量計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需求,研究適用于現代化工廠的先進智能檢測、適用于現代化工廠智能儀控設備的工業通信、智能型儀控設備的電磁抗干擾能力與可靠性的設計、傳感器制造技術與檢驗、儀表數字化智能化、智能型儀控設備的功能完整性認證等技術。
2.考核指標:
準確度:0.5級;防護等級:一體整機IP67;分體轉換器IP67,傳感器IP68;具備RS485/HART現場總線協議,可選NB-IOT無線協議;具備顯示瞬時流量、瞬時流速、累計流量等數據功能;具備智能化多變量檢測與補償功能;實現基于統計的智能診斷和過程狀態監控,具備輸入電壓診斷、回路電流診斷、內部EEPROM標定數據診斷、RAM數據診斷、AD轉換器電路診斷、異常復位診斷、流量范圍診斷等智能診斷功能≥9項,具備感器泄漏、電極污染、過程報警功能、維護維修評估與提示、狀態分類識別與監控等過程監控功能≥7項。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十二:面向智能制造全鏈數據安全的供應鏈平臺的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當前供應鏈平臺存在決策效率低下、上下游協同困難、數據主權不明晰和數據安全難保障等問題,研究智能制造供應鏈中的數據安全流轉、智能制造供應鏈中的精準決策等技術,構建安全可信的供應鏈基礎平臺,實現以制造業龍頭企業為核心且上下游企業聯動的智能制造新生態。
2.考核指標:
完成汽車制造供應鏈協同平臺1個,包括供應商公共門戶1個和業務控制臺1個;預置分布式智能決策模型場景≥50個;決策模型預測時間延遲≤30s;支持節點規模≥2000個;支持同步/異步的可信模型交互模式;模型預測準確度≥99.6%;上鏈吞吐量≥3000tps;在汽車制造和工業檢測等場景中進行部署示范≥2個;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3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十三:智能電動汽車高集成全域動態控制系統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國內傳統的汽車控制存在的功能實現需多個控制器參與、OTA升級困難、零部件成本高、開發周期不受控等問題,面向未來汽車聚焦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的需求,研究融合5GTBOX與V2X的i-VDC域控制器設計、“功能域”+“位置域”的高集成度系統架構設計、基于平臺化、標準化的系統域控制器研發等技術,實現核心部件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形成一套國內先進的高集成度車輛全域動態控制系統解決方案。
2.考核指標:
支持整車歷史記錄(VHR),具備數字孿生,整車性能評估與優化,用戶習慣定制等功能;支持OTA回滾升級;支持準中央域控架構,滿足算力8TOPS~512+TOPS;實現環網通信控制,達到系統功能安全等級ASILD;支持L3自動駕駛;滿足SOA架構,支持用戶服務訂閱功能;線束重量在分布式架構上減輕30%重量;信息安全滿足最高標準256位數據加密;軟件協議滿足AutoSAR4.4.2標準;支持SomeIP通信協議,基于ETH的通信時延≤20ms,網絡帶寬≥700Mbps;實時性任務調度誤差≤2ms;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3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9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兩江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十四:輕型地面無人機器人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輕型地面智能機器人研制的迫切需求,研究系統集成及工程化設計、復雜環境下互聯互通、陸用多智能體協同作戰指揮控制等關鍵技術,實現按需部署于單兵班組、特戰小隊和救援分隊。
2.考核指標:
研發輕型地面無人機器人,系統整機重量≤25千克,連續工作時間≥2小時,涉水深度≥0.3米。系統具備任務理解、環境感知、決策規劃和協同控制能力,平臺最高行駛速度≥3.0米/秒,越障高度≥18厘米,爬坡度≥60%,最大行駛里程≥6公里,偵察監控載荷晝間對人員識別距離≥1000米,對車輛(2.3米×2.3米)識別距離≥1500米;夜間對人員識別距離≥800米,對車輛(2.3米×2.3米)識別距離≥1200米,激光測距20~2000米,支持可變自主的人機交互模式,通視操控距離≥1000米,樓宇環境操控距離≥200米。能完成任務智能分析與理解,自動生成任務清單,能夠基于任務內容自動推薦力量編組、任務分配、路徑規劃等預案,每次生成的行動預案≥3種;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3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十五:低雜散、低閑音的超高精度Σ-△ADC芯片設計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精密測量、工業控制、醫療器械等領域數據轉換器高精度需求,針對我國數據轉換器精度不高的問題,研究調制器架構選取、調制器各級傳遞參數確定、高階多級數字濾波器設計,失調誤差和增益誤差校正等技術,實現超高精度ADC芯片國產自主可控。
2.考核指標:
分辨率24位;數據輸出率≥100kSPS;信噪比(SNR)≥120dB;總諧波失真(THD)≤-130dB;積分非線性誤差≤0.5ppm;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十六:基于數字孿生的制齒機床加工質量提升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制齒裝備的精度保持性、動態穩定性、可靠性、高質量運行等需求,針對制齒機床由于刀具磨損、機床熱變形等原因導致加工機床精度難以保持與控制以及齒輪齒形、齒向誤差變化的問題,研究面向時空維度的制齒機床運行狀態多粒度數據統一采集、3B特征數據準確性/完整性保障等技術,提高我國制齒裝備制造能力。
2.考核指標:
實現數據集成采集≥10類,同步采集率≥85%,數據準確率提升≥85%;構建含機械、電氣、液壓等物理實體的機理模型≥3類;構建含機床熱變形預補償、刀具磨損狀態監測、加工精度在機監測功能的模型庫;提出多尺度融合、虛擬模型與物理實體差異定量化評估、虛實交互等方法≥3項;滾齒機、磨齒機CPK≥1.67,MTBF≥1500h,滾齒加工精度達6-7級,磨齒加工精度達4-5級;制齒機床數字孿生對象在遠程運維平臺實現示范應用,支持設備運行狀態監測、工藝參數優化、刀具磨損狀態監測功能;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8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十七:人工智能驅動的汽車造型設計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汽車造型設計過程復雜,汽車產品設計方案需反復迭代等問題,面向人工智能驅動的汽車造型設計的迫切需求,研究草圖自動生成過渡到逼真的汽車造型圖的自動生成方法,突破設計條件輸入從半自動化的設計屬性定義過渡到更加感性的風格語義、從現有需求數據驅動的智能設計過渡到未來造型趨勢預測的智能設計等關鍵技術,提升設計效率,降低企業人力用工成本。
2.考核指標:
構建帶有高精度信息標注的汽車造型數據庫1個,包含內外飾造型、色彩、格柵、前后保、翼子板、燈具、輪輞、IP、門板、副儀表臺、座椅、參數化紋理等汽車造型圖像≥10000幅;質量測試指標:相比于初級造型設計師,系統設計水平超出≥50%,系統設計時間縮短≥30倍;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3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9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十八:自動駕駛汽車整車在環測試與評價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自動駕駛汽車面臨的多變交通環境、多樣駕駛行為、全域自動控制等適配需求,研究面向整車在環測試系統的動力學模型辨識方法,突破滿足覆蓋度、數量以及有效性需求的測試場景優化設計、自動駕駛系統加速驗證方法和多維度測試評價體系等關鍵技術,加快自動駕駛系統的正向開發與功能測試驗證,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的產業化落地,推動汽車產業智能化進程。
2.考核指標:
提出一種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車輛在環仿真(VHIL)測試方法所需求的動力學模型參數辨識方法,辨識出影響較大的參數≥5個;將辨識方法應用于至少2款自動駕駛汽車在VHIL平臺測試模型的優化;車輛在VHIL臺架上的制動時間(90-10km/h)、制動距離(90-10km/h)、加速時間(10-90km/h)、滑行時間的誤差(90-10km/h),與實際場地測試結果誤差分別為(±8%,±8%,±10%,±8%);車輛的在VHIL臺架上的CCRS、CCRB、CCRM(參考JT/T883)車輛追尾場景、CPFA、CPNA車輛-行人碰撞場景(參考CNCAP的車-行人測試工況),在相同的測試工況下的制動距離與實際場地測試結果對比,誤差≤±10%;將典型車載環境感知傳感器實物閉環于VHIL仿真平臺,參與閉環仿真的傳感器類型≥2種;危險場景數量≥10類,每類場景的具體工況≥100種;項目實施期間,項目成果應用于L2級自動駕駛系統研發車型數量≥3種,應用于L3級自動駕駛系統研發車型數量≥2種;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十九: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大數據智能計量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新能源電動汽車推廣應用過程中直流充電樁的通信協議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檢測需求,針對傳統的檢測方式需要攜帶繁重的測量設備到現場進行檢測導致的工作量大、效率低、主觀誤差大、數據質量易損、無法滿足新標準等問題,研究充電樁自動遠程量傳與控制、充電樁計量遠程數據可靠安全傳輸、充電樁故障智能研判和充電樁運行態勢分析及健康度智能評估等關鍵技術,實現充電樁檢測自動化、故障研判智能化,精確管控充電樁的全生命周期運行工況和其他充電設施的整體運行態勢。
2.考核指標:
研制電動汽車充電樁物聯智能計量系統平臺,開發智能計量設備及具有遠程計量智能充電樁設備:支持20個以上充電樁遠程計量和遠程控制;數據完整率≥99%;充電樁運行健康度分析預測誤差≤5%;平臺接入充電站≥50個,充電樁≥1000個;相應技術指標包括電壓/電流1150V/300A、功率300kW、重量2.5kg、產品溫度等級(-18~50)℃、運行環境室內外、支持多種通信協議、計量時間15min、支持遠程及智能化、準確度≤0.1%;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22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兩江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二十:價值流驅動的軟件研發效能提升智能服務平臺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現代軟件研發全生命周期中的設計、開發、測試、部署、維護等工程任務復雜、研發時間超期、軟件產品質量不足、研發成本超額等問題,研究多源異構的軟件研發效能大數據治理方法,建立基于價值流的效能度量指標體系,突破基于價值流分析模型的效能診斷與知識發現技術,構建價值流驅動的軟件研發效能提升智能服務平臺,提升軟件研發企業的行業競爭能力。
2.考核指標:
形成價值流驅動的效能度量指標體系1套,包括代碼托管、鏡像管理、服務管理、運維管理、效能大數據采集匯聚、效能度量、知識發現等軟件構件≥5個;研發價值流驅動的軟件研發效能提升智能服務平臺1套,應用于代表性軟件企業≥3家;實現軟件研發效能提升≥20%;申請發明專利、獲得軟件著作權≥5項;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二十一:基于智能3D成像用VCSEL半導體外延片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基于VCSEL所需的半導體材料、芯片產片的國產自主可控需求,研究垂直布里奇曼(VB)/垂直梯度冷凝法(VGF)混合法單晶襯底工藝、單結/多結VCSEL外延片緩沖層、布拉格反射鏡結構、摻雜漸變、表面帽層/電流擴展層及有源區多量子阱(MQWs)設計與工藝優化、以及ICPTrench刻蝕、金屬電極、氧化工藝等器件關鍵工藝等技術。
2.考核指標:
高品質6英寸半絕緣砷化鎵襯底,電阻率≥1.4E8Ω·cm,電子遷移率≥4000cm2/V·s,位錯密度≤2000cm-2;VCSEL外延片材料光學波段:938±5nm,外延不均勻性≤0.2%(去邊6mm),表面顆粒度(d=0-5μm)≤1.0cm-2,外延成品率≥85%;單結VCSEL芯片轉化效率≥40%,SE≥0.93,電壓≤2.1V;多結VCSEL芯片功率轉化效率≥48%,SE≥2.6,電壓≤4.9V;申請發明專利≥10項;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二十二:面向大型區域樞紐機場的客流仿真模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機場旅客高峰時期擁堵、低峰時期資源空轉等問題,研究大型區域樞紐機場客流仿真模擬方法,突破值機柜臺、安檢通道、登機口等場景的客流建模及預測技術,開發機場資源調度及協同管理平臺。提高各類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提升旅客出行體驗。
2.考核指標:
仿真模型最大的仿真業務對象數量≥10萬
個;仿真運行最大的可調度計算服務器數量≥30臺;值機柜臺排隊客流預測準確率≥90%;安檢口排隊客流預測準確率≥95%;仿真結果和實際結果準確率≥90%;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兩江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二十三:基于底層語義表達的基礎設施“數字孿生體”基礎數據結構模型研究
1.擬解決問題:
建立基礎設施“數字孿生體”基礎理論結構模型和技術體系架構;建立動態多維多尺度的“數字孿生體”數據結構模型,突破數字孿生體統一數據結構模型及多源異構時空數據融合技術難題;在此基礎上,融合三維輕量化圖形引擎,建立三維數字孿生體基礎平臺,實現數字孿生多源異構多維數據的統一表達及應用場景,特別是在重點基礎設施、如電網工程、橋梁監測等領域實現示范性應用。
2.考核指標:
構建基礎設施“數字孿生體”基礎理論結構模型和技術體系架構,實現不少于3類基礎設施類型(電網工程、橋梁、隧道、公路、鐵路、地鐵等)的數字孿生體語義表征模型,描述完整性不低于95%;數字孿生體模型與實體工程的幾何和語義映射精度不低于90%;建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孿生體模型三維演示系統,技術就緒度不低于7級,具備城市信息模型表達能力,物聯網等泛在感知設備數據融合與互聯能力,統一的幾何、屬性、關系、感知數據模型表達能力,可實現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協同運行。編制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孿生系統相關技術標準不少于1項,申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1項。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2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組織。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無。
項目二十四:5G通信毫米波波束賦形芯片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5G通信毫米波在超高速互聯如云計算、無線VR、機器人服務、遠程醫療等場景的應用需求,針對5G毫米波基站小型化、集成化以及低成本等問題,面向多通道集成、高輸出功率、高幅相精度等需求,研究寬帶
正交信號產生器設計、相位補償設計、毫米波功率放大器設計、片上多通道測試技術等技術,提升我國5G基站相控陣天線的性能和可靠性。
2.考核指標:
工作頻率范圍:24.25GHz~27.5GHz;通道數量≥4;移相位數:6bit;移相范圍:0~354.4°;移相精度≤3.5°;衰減位數:5bit;衰減范圍:0~15.5dB;衰減精度≤0.7dB;發射輸出P-1dB≥15dBm;常溫接收噪聲系數≤5.0dB;發射通道增益≥16dB;接收通道增益≥16dB;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二十五:基于全向視覺的智能汽車一體化環境感知和高精定位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智能汽車的環境感知設備和地圖成本較高、GPS精度易受環境影響、高精地圖更新較慢等問題,面向基于全向視覺的智能汽車一體化環境感知和高精定位的需求,研究大視野和遠距離目標檢測、高精度建圖和定位、交通場景結構預測、場景結構的尺度和三維信息增強、車輛高精度定位等關鍵技術,提升我國基于視覺的環境感知和高精定位技術、產業應用水平。
2.考核指標:
研發基于全向視覺的環境感知和定位系統:實現全向環境感知,前向60米內的感知視野為120°,前向最大感知距離200m,后向最大感知距離100m,實現車輛行人、車道線、交通燈等不少于5類目標檢測,60米內車輛行人檢測精度為95%,基于視覺、普通GPS和地圖的定位精度10cm。開展AR-HUD智能交互系統、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等至少2種場景的應用;申請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8項;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二十六:微型植入式高精度聲信號傳感器與智能化信號處理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微型植入式高精度聲信號傳感器的需求,研究適應中耳聽骨鏈生物力學特性的高性能微型壓電傳感器研發、傳聲器耦合部件與聽骨鏈耦合部位優化、電聲信號智能后處理與刺激分配策略等技術,為國產化全植入助聽器/人工耳蝸研發奠定堅實基礎。
2.考核指標:
研制液態金屬和PI膜封裝樣機,獲得最低質量與最優電磁屏蔽功能;總質量≤8.5mg,長寬高尺寸≤3.0×1.2×1.0mm,體內植入且穩定工作12個月以上;拾取聲信號智能化處理,失真率≤10%,SNR≥50%;SRT平均閾值≤28.0dB,純音聽閾值下降25.0±1.0dBHL;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二十七:基于主動標識的應急物流調度系統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應急物流災害救援場景下缺乏移動通信網絡信號導致的物資調度系統無法正常使用的問題,研究主動標識RN/RD定位通信組合模塊的電磁兼容性方法,突破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的RN/RD定位通信組合模組、不同行業、不同標識體系間的數據互通與融合等技術,提高應急物資保障系統效率和可靠性。
2.考核指標:
GNSS指標:冷啟動靈敏度≤-146dBm,跟蹤靈敏度≤-158dBm,冷啟動時間≤29s,熱啟動時間≤1s,單點定位精度≤7m,功率≤29mA@3.3v;RDSS指標:接收靈敏度≤-123.8dBm,通信成功率≥95%,重捕獲時間≤1s;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兩江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二十八:面向行業應用的5G低時延專網通信系統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5G終端因頻率高,功率低,上行覆蓋能力不足,不滿足特定行業領域需求等問題,研究多天線輸入輸出、信道資源調度優化、多路徑冗余傳輸、5G機動式輕量化核心網、5G大功率傳輸等技術,研制面向行業應用的5G低時延專網通信系統,滿足智能制造、遠程指控、應急救援、反恐維穩等領域需求。
2.考核指標:
組網架構:SA獨立組網架構;工作頻段:支持3GPPn41/n78/n79頻段;信道帶寬:40MHz/60MHz/80MHz/100MHz;單基站支持一個4T4R小區或2個2T2R小區;終端射頻功率≥37dBm;下行業務速率≥1.4Gbps;單終端最大上行業務速率≥350Mbps;通信距離≥10KM;端到端時延≤6ms;輕量化核心網支持與一體化基站集成部署;內嵌輕量化核心網支持最大在線用戶數≥5000,最大吞吐率≥5Gbps;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二十九:面向組合優化問題的硅光計算芯片及光電混合計算板卡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傳統電子芯片受限于摩爾定律的放緩和電子瓶頸,無法滿足復雜組合優化計算需求的問題,研究大規模可編程并行光電混合計算新架構,揭示組合優化問題與光電計算硬件的映射機理,突破求解以及大規模硅光計算芯片的高密度集成封裝、多通道調控以及光電混合計算系統軟硬件協同與算法優化等技術,推動核心芯片與器件的發展。
2.考核指標:
研發調制器、探測器單片集成硅光芯片,波導層數≥2層,端到端單次時延≤500ps,光域計算準確度≥90%,支持電學IO端口≥100,芯片面積≤60mm×mm;實現最大割問題功能演示,自旋節點數≥16個,計算系統運行速率≥150MHz,功耗≤150W;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技術輸出服務、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三十:基于物聯網的空氣消毒機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后疫情時代的醫防融合中智能凈化消毒機產品安全、高效消殺有害病菌的需求,針對公共場所空氣凈化消殺網絡化感知控制問題,突破消毒機網絡狀態監測等技術;針對活性復合粒子發生機理不明確的問題,研究活性復合粒子的表征方法,揭示活性復合粒子的發生機理,突破公共場所空氣凈化消殺網絡化感知控制等關鍵技術,及早切斷傳染源、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2.考核指標:
研發空氣消毒機,消毒機無線傳輸丟包率≤1%;空氣自然菌滅殺率≥99.9%;消殺因子粒徑范圍15nm~70nm;臭氧泄露≤50ppb;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9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三十一:基于農業互聯網的智慧農業生產服務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智能裝置遠離農業生產過程,面向特定農業產業,采用智能算法、物聯網、農業遙感、大數據等技術,重點研究山地特色農業的病蟲害AI識別、智能診斷、生產工藝指導、產量預估、品質預測等生產過程的智能服務關鍵技術,實現對山地特色農業的種植關鍵節點的智能診斷和生產指導;研發基于視覺AI的蟲害識別與追蹤系統,自動循跡快速定靶;研發CO2高能量脈沖激光器,小光斑、超長焦距光學系統,在安全可靠、不傷害農作物的前提下實現自適應聚焦消殺危害較大的蟲害;研發適用于山地特色農業種植的小型農機數字化模塊,通過智能撮合實現農機的科學調配,提升機械化在特色農業種植中的使用效率。。
2.考核指標:
搭建1個面向區域農業的生產服務平臺,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于防治、追肥、采摘等生產的關鍵節點上,研發不少于6類智能專家服務,在人工誤判情況下,糾錯率達到70%以上;研發1種小型農機數字化模塊,低成本投入的情況下,采集農機地理位置、工作狀態、維護狀態等不少于3種農機信息,穩定運行率不低于95%;研發1種基于視覺AI自動識別的激光蟲害消殺裝置,在不傷害農作物的前提下,對關鍵害蟲的識別率不低于90%,對害蟲的滅殺成功率不低于80%,殺蟲劑使用量平均每畝降低50%;平臺和農機模塊在不少于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進行示范,園區特色農產品收購未達標率降低30%,農業生產成本降低10%;申請專利1-2項,形成軟件著作權2項。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3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9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無。
項目三十二:基于衛星互聯網的車載通信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智能網聯汽車車載通信與高精度定位在城市環境定位易受干擾,偏遠地區地基移動網絡通信覆蓋困難等問題,面向未來智能網聯汽車全域低時延、高可靠、高帶寬通信與高精定位需求,研究車載星地一體多模通信網絡架構與衛星通信接入策略、車輛全域覆蓋低時延、高可靠通信與導航定位、車載衛星通信應用的可行性與可靠性驗證等技術,提供高速移動互聯網以及高可靠星基導航增強服務。
2.考核指標:
實現重慶全域衛星通信、導航增強信號的有效覆蓋,車載衛星端到端通信延時≤100ms;端到端通信誤碼率≤10-3,相比于傳統導航信號,導航增強信號提升≥20dB;開發支持星地通信的車載通信終端樣機2套;提供基于星地通信的包含場景展示、實測參數接入的示范驗證系統1套;申請發明專利≥5項;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兩江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三十三:高速高精度ADC通用智能化校準模組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高速高精度ADC設計難度大、技術含量高、開發周期長等問題,研究機器學習校準模型、機器學習校準魯棒性和硬件實現、高速高精度ADC的通用智能化校準模組設計及測試驗證等技術,提升現有ADC芯片精度。
2.考核指標:
建立一套全新的ADC校準設計理論,研制ADC智能化校準模組,適用于流水線/時間交織等多種ADC結構;與傳統結構ADC相比,提升SFDR≥10dB,提升SNDR3-5dB;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三十四:基于事件認知與意圖理解的人機協同威脅狩獵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高級持續性威脅(AdvancedPersistentThreat,APT)的持續性、隱匿性、對抗性、低頻性等特點,針對目前基于大規模日志分析的檢測方法難以應對網絡犯罪、溯源數據中因信息流方向不精確導致的依賴爆炸等問題,研究動態演進環境下隨機游走概率模型中的參數自適應更新和專家分析意圖自動識別等技術,實現有效打擊APT攻擊事件,維護國家網絡空間安全。
2.考核指標:
構建支持威脅實體的自動抽取與統一異構圖圖譜≥25種;支持大規模運營級數據的降噪與分診,誤報及噪聲告警、日志壓縮率≥90%;支持APT行為及攻擊工具的準確識別,精確度≥96%;支持自適應的人機交互,專家意圖理解準確率≥80%;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三十五:多通道、低噪聲的輻射探測器前端讀出ASIC集成電路芯片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通道、低噪聲的輻射探測器前端讀出電路芯片的研發和國產替代需求,針對多通道讀出電路信號串擾、多通道讀出電路不一致的問題,研究微弱信號放大及處理等技術,研發多通道、低噪聲的輻射探測器前端讀出ASIC集成電路芯片,突破我國在芯片設計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2.考核指標:
通道數128;輸入電荷-10fC;等效噪聲電荷130e-;觸發閾值-0.4fC;功耗150mW;自觸發速度100kcps;峰值時間可調范圍0.35~1μs;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三十六:碳基非制冷紅外圖像傳感器制造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非制冷成像探測器關鍵材料與探測器技術在寬光譜技術方面的需求,研究碳基薄膜材料的TCR特性、器件MEMS結構的設計、器件晶圓級的制作與封測等技術,為新型全集成紅外光電探測器技術提供技術保障。
2.考核指標:
研發碳基圖像探測器1套;像元陣列數384*288;像元尺寸17μm、25μm;NETD≤60mK;覆蓋工作波段3~5μm和8~12μm;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三十七:基于結構光投影點云3D重建機器視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2D視覺技術難以實現三維高精度測量與定位,以及二維形狀測量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差、易受照明條件影響等問題,研究三維場景感知、識別和理解、場景目標高速高精度三維測量、三維目標實時準確識別等關鍵技術,為機床上下料、零件分揀、碼垛堆疊等工業問題提供更加高效、準確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2.考核指標:
能夠支持1280x800DMD(DMD微鏡為7.56微米,本征分辨率為912×1140);同時支持2路輸入觸發/同步和2路輸出觸發/同步;提供1.8V,2.5V,3.3V,5V同步轉換支持Camera同步;系統提供純LED照明系統,R,G,B任意色彩可調整;亮度達到300流明(實測值);支持HDMI高速度傳輸圖片和USB控制信號,支持128MbitUSB圖片預存儲(64張預裝圖片存儲);實現4255Hz直接DMD裝載顯示;研發結構光模式發生器(投影)開發平臺1個;實現基于點云數據3D掃描重建算法源碼1套;在2-3家下游廠商開展應用示范;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兩江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三十八:高等級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座艙域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智能座艙環境感知信息不完整、不統一、不精準導致的智能駕駛的便捷性與安全性體現不足,設備與系統的效率未得到有效利用,成本和功耗較高等問題,研究智能座艙域控制系統跨平臺設備互換性與可擴展性、面向智能艙人機交互深度融與可靠性、智能座艙關鍵設備之間協同等關鍵技術,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
2.考核指標:
智能座艙支持通信接口≥5種,座艙設備通信時延≤100ms;支持駕駛員身份、駕駛員行為、車內環境監測等座艙綜合感知識別,識別精度≥95%;支持語音、姿態識別、ARHUD、透明A柱、電子后視鏡等人機交互方式≥5種;實現基于身份識別的智能座艙設備協同控制≥4種;申請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8項;集成數字儀表顯示和中控娛樂導航顯示,支持1~2個擴展屏的顯示和交互;集成全景式監控影像系統和車道偏離預警系統;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渝北區科技局推薦支持。
項目三十九:輸電管網的全場景智能巡檢機器人系統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高壓輸電管網區域跨度大、自然環境差異大,傳統人工巡檢的工作量大、效率低、準確度低,難以滿足管網智能運維需求的問題。研究超低功耗智能視覺處理邊緣計算芯片和算法,研制穿越式的輸電管網全場景智能巡檢機器人系統。實現對線路缺陷和環境安全的智能感知,提升巡線效率并降低運維成本,解決長距離輸電管網運維中的智能化感知和云邊協同自動化等瓶頸問題。
2.考核指標:
建立線路、絕緣子外觀缺陷智能識別、管網區域危險目標智能檢測識別與非法闖入告警等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網絡模型參數≤500KB,在線重構時間≤20ms,可檢測識別缺陷≥15類,精度≥98%,可檢測識別目標≥5類,mAP≥85%,對行人檢測識別距離≥100米,對工程車輛檢測識別距離≥200米。基于所建立深度神經網絡模型,自主研制智能巡檢機器人專用超低功耗神經網絡視覺處理器芯片,在對1080P視頻的處理幀頻≥30幀/秒工況下,芯片功耗≤100mW。所研制的輸電管網智能巡檢機器人系統可實現1080P以上分辨率的360°全視場巡檢。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江北區科技局推薦支持。
項目四十:基于人-機智能耦合的建設工程自動化規范審查技術及平臺研發
1.擬解決問題:
建立建筑標準規范的語義描述框架,構建能夠完整表達規范知識的AI語義模型,提升規范知識的AI語義理解和推理能力;通過規則推理技術與NLP深度學習技術相結合,實現規范條文的自動化規則推理和規則庫的構建技術;研究規范審查流程體系,構建一個基于工作流技術和AI規范審查技術相集成的人-機智能耦合的建設工程BIM模型審查技術體系,并建立基于BIM模型的AI自動審查平臺。項目實施后將顯著提高審批效率,提升改善營商環境。
2.考核指標:
建立重慶市建設工程BIM模型AI自動規范審查示范平臺,并通過不少于3個工程實踐案例進行可行性驗證;要求實現國家工程建設標準體系中不少于300條以上強制規范條款的智能審查,綜合審查正確率可達95%以上;要求覆蓋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相關強制性條款不少于50條,審查正確率達98%以上;覆蓋建筑工程抗震設計審查不規則判定等規則20條以上,審查正確率達98%以上;覆蓋無障礙及安全性設計條款50條以上;在所涵蓋強制性條款審查范圍內,相比人工審查方式,提高BIM模型的合規審查效率提高70%以上;申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1項。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2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無。
項目四十一:高集成低成本多波束相控陣天線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相控陣天線設備低功耗、低成本、小體積、輕重量的需求,研究高集成低成本多波束相控陣架構設計、低剖面可擴展機電熱一體化協同設計、低功耗低成
本多波束網絡芯片研發等技術。
2.考核指標:
工作頻段:Ka;集成密度≤1.56mm2/波束/通道;系統功耗≤29mW/波束/通道(平均值,含電源效率);波束帶寬≥800MHz;掃描角度:±60°;模擬波數數量≥4個(同時);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四十二:面向智能檢測的可信工業互聯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歸屬于多方企業的待檢設備呈現出多樣化、零散化、以及地域分散化的突出特點,針對新型在線檢測面臨數據共享存疑、數據主權不明晰、數據安全難保障等問題,研究智能在線檢測數據跨域可信共享、面向多方參與的在線檢測數據交互協同等技術,研制跨域檢測數據可信匯聚平臺,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形成完整的數據生態鏈。
2.考核指標:
區塊鏈處理能力≥5000TPS;工業設備連接容量≥10000臺套;支持區塊鏈分片≥100個;數據上鏈認證時間≤10s;具備可靠認證機制,事務成功率≥99.5%;區塊鏈與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實現互聯≥1個;在具有國家級檢測資質的大型企業中進行部署,并實現典型的應用場景≥5個;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4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兩江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四十三:貴金屬漏板智能焊裝系統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針對我國高性能玻璃纖維生產關鍵核心設備—鉑銠合金漏板焊裝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低、產品性能一致性差、良品率低等問題,開發漏板漏嘴裝配工藝及其智能重構技術、漏嘴自動給料和柔性力控壓裝技術、低熱輸入策略的漏嘴焊接工藝技術、熱變形抑制策略的漏嘴焊接路徑規劃技術、高效水冷機制的高溫抑制裝夾技術、母板溫度場預測的焊接路徑熱變形修正算法、漏嘴焊接質量檢測、評估及工藝反饋技術、高速高精度漏嘴內孔處理工藝及工具、三維視覺測量機制的位置修正技術、智能化物料流轉的系統集成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究,研發涵蓋漏嘴壓裝、焊接、檢測、內孔處理等全工藝流程的鉑銠合金漏板智能焊裝系統樣機并實現推廣應用,綜合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滿足貴金屬漏板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提升重慶市新材料領域支柱產業智能制造應用水平。
2.主要考核指標:
研制出貴金屬漏板智能焊裝系統,功能涵蓋漏嘴壓裝、焊接、檢測、內孔處理等生產工藝環節,裝備重復定位精度不大于0.1mm、焊縫寬度不大于2mm、系統綜合生產節拍不大于2秒每個漏嘴,比照貴金屬漏板的人工生產,實現節省人工80%,生產效率提高50%,良品率95%以上。開發出貴金屬漏板焊裝系統樣機實現在貴金屬漏板生產線上應用示范,項目期內實現漏板產品加工量160套(漏板價值1.2億元),申請發明專利2項,制定企業標準2項,培養創新創業人才2名。
3.資助強度與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3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9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聯合產業上下游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研院所(含轉改制院所)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四十四:基于AI技術激光三維物探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1.擬解決問題:
研究激光三維數據重構、多源異構數據融合技術,突破單一數據特征對不規則物料或不規范運輸載體的識別和定位難點,通過集成電路對激光雷達、攝像頭、云臺、物聯網傳輸模組等智能元器件進行耦合,實現多種傳感器高度集成;針對應用場景,融合工藝規范,建立鋼卷、線棒材、車輛等數據集,研究復雜場景下多視圖幾何、精確圖像拼接及三維重構等技術,研究基于經典算法及深度神經網絡的高性能感知算法,實現復雜場景下高效、可靠、高精度識別。
2.考核指標:
研發激光三維數據重構技術,通過AI算法實現5種以上物料特征識別;開發核心控制單元,實現終端掃描重復精度優于5cm,實現棒材、廢鋼等復雜應用場景算法,識別準確率達99%以上;申請專利不少于3項;在多場景應用示范大于5例;實現綜合經濟效益1500萬元。
3.資助強度與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中央在渝企業與地方轉制院所研發優先支持。
項目四十五:STP工藝設備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未來電子產品的工藝設計需求,針對電芯的安全性能及電性能等瓶頸問題,研究極片涂膏區焊接區域清洗、涂膏粉末清理等技術,提升電池制造工藝的競爭力,適應電子產品對電芯性能及工藝的需求,推動相關工序制程、制備裝備技術的提升和快速發展。
2.考核指標:
刮片定長精度±0.3mm(片長≤1000mm);刮片長、寬精度±0.3mm;刮片錯位精度±0.5mm;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電芯年產能≥1800萬只,銷售收入≥36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四十六:生鮮產品冷鏈低碳數智倉儲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以信息交互為主線,使用條形碼、射頻識別、傳感器等物聯網技術,集成自動化、信息化、人工智能技術,通過信息集成、物流全過程優化,實現冷鏈倉儲物流過程的智能化;借助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環境友好型制冷劑利用技術、智慧冷庫技術實現冷鏈倉儲系統的節能減排。實現面向生鮮產品低碳數智冷鏈倉儲需求的裝載單元與集成單元標準化技術、倉儲設備布局優化技術、WCS控制系統與WMS管理系統、智能設備自動化作業應用技術、溫濕度監控技術與系統、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制冷系統綜合節能技術、冷庫熱負荷降低技術、環保制冷劑應用技術、倉儲設備自動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實施工程化開發、應用示范和產業推廣。
2.考核指標:
完成生鮮產品冷鏈低碳數智倉儲管理優化研究,制定數智冷庫管理規范或標準≥1項;研發WCS控制系統、WMS管理系統并實現與企業MES、ERP系統的對接;研發數智生鮮產品冷鏈管理平臺系統1套,開展項目應用示范;研發應用于智能設備作業的AI算法1套;研發溫濕度監控系統1套;設計可再生能源應用方案,為制冷系統提供80%以上電力供應;研發制冷系統綜合節能管理技術體系,申請知識產權1項;研發降低冷庫熱負荷技術體系,申請知識產權1項;開展冷鏈制冷設備環保工質替代適應性技術路徑研究,申請知識產權1項。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2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1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無。
項目四十七:全面感知型高壓智能電纜及監測系統研究及應用
1.擬解決需求問題:
針對當前電纜設備運行監測產品在集成度、可靠性、響應速度等方面的技術瓶頸,研發全面感知型高壓智能電纜及監測系統。通過研究高空間分辨率、高靈敏相位敏感及高精準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分析不同狀態下溫度、振動、應力信號的數據,構建智能電纜檢測系統管理平臺,解決高壓電纜防外破系統“誤報”、“漏報”以及空間分辨率低、電纜本體應力分布實時檢測等難題,增強電纜線路的自主運維能力。
2.主要考核指標:
開發全面感知型高壓智能電纜的在線監測集成系統1套,包含溫度監測、震動監測、應力感知、身份識別等4個模塊,完成百米級內置光纜高壓電纜上的驗證性應用,提供3個不同業務場景上的應用案例。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300nm波段多模測溫光纖衰減≤0.8dB/km,1550nm波段單模應力光纖衰減≤0.5dB/km,1550nm波段單模振動光纖衰減≤0.35dB/km;定位模塊采樣頻率200MHz,響應時間≤1s,空間分辨率≤3米,定位誤差≤10米,誤報率≤2%;溫度監測模塊空間分辨率≤0.5米,響應時間≤3秒;應力監測模塊源脈沖寬度的空間分辨率2~3m,監測距離達40km,5秒內實現判斷電纜應力健康分布;遠程身份識別模塊的作用距離≥20km,識別準確率100%,響應時間≤5秒。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2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無。
項目四十八:燃氣管網泄漏高精度微量氣體檢測儀研發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面向對空氣中微弱濃度氣體及泄漏點的準確快速測量及精準定位的需求,研究痕量氣體的精確測量、共振腔中待測烷類氣體循環時光學超表面雜質吸附、瞬態光電微弱信號快速采樣、精確測量與海量數據處理等技術,實現該領域高端儀器設備國產自主可控。
2.考核指標:
開發燃氣管網泄漏巡檢儀,巡檢速率10Hz,監測精度達到ppbv(十億分之一)量級,測量范圍100m,泄漏點定位精度約10m;對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乙烷氣體測量精度:甲烷(1σ,0.1s):<35ppb@1.0ppm;甲烷(1σ,1s):<10ppb@1.0ppm;乙烷(1σ,0.1s):<160ppb@1.0ppm;乙烷(1σ,1s):<50ppb@1.0ppm;項目執行周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
項目四十九:表面光整加工智能機器人系統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1.擬解決需求問題:
開發離線編程系統,提升智能傳感功能及主動力控拋磨裝置性能,研究表面自適應跟蹤技術,融合表面質量在線檢測和反饋技術,開發自動化和智能化表面光整加工技術,推進表面光整加工智能機器人系統的研發、應用及產業化。
2.主要考核指標:
開發高靈敏主動力控浮動裝置,接觸力調節分辨率≤0.3N,調節行程≥12mm,力控頻率≥200Hz,位移傳感器精度<0.01mm;開發機器人離線編程打磨工藝庫,開發專用工藝指令≥50條,額外聯動軸≥2根,系統標定精度≤0.1mm;形成新技術≥5項、申請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15項。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2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無。
項目五十:面向5G的時敏網絡交換技術研究及TSN交換機研發
1.擬解決問題:
研發基于FPGA的時間敏感網絡交換模組,突破高精度時間同步、低時延低抖動智能控制機制、超輕量級安全算法及消息認證碼生成等關鍵技術,研制具備精準流量調度能力,可以保證多種業務流共網高質量傳輸的TSN時敏交換機,支持異構網絡協議高效轉換的TSN時敏網關,與5G網絡結合,構建有線無線融合的工業異構網絡,實現工業網絡智能化實時控制。
2.考核指標:
基于FPGA實現的時間敏感網絡交換模組支持IEEE802.1As、IEEE802.1Qbv、IEEE802.1Qbu、IEEE802.1CB、IEEE802.1Qcc等協議,單節點時鐘同步精度優于20ns,支持7級時鐘同步,3跳同步精度30ns以內,單節點平均轉發時延低于2us,抖動低于0.5us,支持終端無證書接入安全驗證;時間敏感網絡交換機支持千兆以上接口數量不少于10個,全雙工吞吐量不低于10Gbps,支持基于IEEE802.1Qcc配置管理模型實現集中式流量調度和配置管理;時間敏感網絡網關支持5G、WiFi等不少于3種無線接口,5G最大通信距離不少于5Km,支持MQTT、OPCUA、EtherCAT等8種以上工業協議,支持基于TSN承載的工業協議與基于非TSN域承載的工業協議轉換,防護等級IP67;時敏網絡交換機、網關、模組等原型不少于3套;產品實現產業化應用。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五十一:無人智能化寬帶應急通信系統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開展基于5G+AI的無人智能化應急通信系統架構研究,突破面向復雜環境的強抗擾抗毀通信技術、自適應移動可靠接入技術及面向無人應用的大規模組網技術,研制適用于高山、密林、地下礦區等惡劣環境的無人應急通信裝備,構建具備5G接入及自主互聯通信能力的新一代無人智能應急通信典型場景,實現復雜環境下事故現場無人化應急通信,大幅提升應急救援效率。
2.考核指標:研究設計同時具備寬帶移動及自主互聯通信功能的有/無人結合應急通信系統架構,網絡支持節點數≥160個,開通時間≤3分鐘。研制支持5G接入及自組網功能的雙模應急通信設備≥3臺,設備支持機載升空,可構建5G空地應急通信專網,專網覆蓋范圍≥50Km,通信速率≥10Mbps;研制支持寬帶自組網功能的應急設備≥3臺,設備間業務峰值速率≥120Mbps,單跳通信距離≥20Km;構建無人智能應急通信應用示范系統,支持6跳鏈狀網絡端到端通信速率≥10Mbps;產品實現產業化應用。
3.資助強度及方式: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五十二:基于低功耗FPGA的AI加速器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開展低功耗、高性能人工智能加速框架設計,圍繞CNN模型壓縮、FPGA加速器設計、算子與paddle框架工具鏈,形成CNN模型自動壓縮量化,降低模型遷移難度;設計多種數據格式和位寬的靈活支持方案,適配不同的量化算法。研究模塊化框架的集成方式,實現訓練框架和量化節點插件化,快速支持多類模型部署;研究支持RNN模型矩陣向量乘操作和CNN模型卷積操作兩類不同計算訪存比例的加速器重構方法;利用FPGA低功耗和可重構的特點,彌補ASIC芯片專用場景應用的缺點,滿足邊緣側各種場景人工智能算法的快速部署需求。
2.考核指標:
設計一套低功耗、高性能人工智能加速框架。支持paddle-lite、caffe、tensorflow、pytorch等主流框架;支持ResNet、SSD、YoloV3、VGG等不少于10種主流神經網絡分類模型;支持4bit、8bit、16bit、32bit數據位寬,支持定點及浮點數據格式;支持數據尺寸、切片尺寸的參數化配置,可根據FPGA資源調整參數;支持可重構,實現RNN、CNN模型動態可重構;算力不低于1TOPS。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50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5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12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優先支持。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五十三:面向礦冶場景工程機械智能化平臺關鍵技術研究
1擬解決問題:
礦冶工程機械工作環境普遍具有危險高難度、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等特點,面向礦山及冶金重型工程裝備,突破重型工程機械裝備線控接口統一技術以及液壓非線性控制技術,構建針對典型裝備裝載車的控制平臺;針對礦冶原料及產成品車間、金屬礦山等典型礦冶作業場景,突破多種氣候條件下多維環境感知融合與位姿定位技術,實現礦冶工程機械在不同場景的智能化感知;研究復雜環境條件下數據采集與互聯互通技術,確保數據傳輸的準確性與實時性;從而保障裝備高效可靠運行,并為智能化工程作業系統等提供基礎支撐。
2考核指標:
1)構建一套基于裝載車的典型礦冶工程機械智能化平臺:裝載車綜合定位精度不低于30cm,姿態精度不低于0.1°,線控電流控制精度不低于95%,響應時間低于50ms,裝載物形狀識別誤差不高于5%,平臺系統可靠性大于99%(連續運行72小時),數據傳輸丟包率低于0.1%,時延低于10ms;
2)典型礦冶場景下,裝載車工程應用示范不少于1套,合同收入不低于90萬;5年內綜合經濟效益達到1600萬。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3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聯合中央在渝企業與地方轉制院所研發優先支持。
項目五十四:基于物聯網泛在接入與融合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1.擬解決問題:
研究實現跨行業物聯網架構,穩態化跨域異質網元的泛在接入管理技術,突破面向異構物聯網碎片資源的虛擬化復用技術和應對物聯網多樣化應用需求的控制優化技術,解決異質網元的分型多樣性、跨域資源的多態離散性、應用服務的耦合復雜性等問題。針對物聯網服務協同中協議互兼容差、系統服務高耦合等問題,研究多協議跨層解析技術,突破異質物聯網服務的跨系統動態調度及負載均衡技術,支持異構網絡間的服務協同與融合應用。
2.考核指標:
開發1套完整的支持物聯網異質網絡互聯的模型、方法和應用驅動物聯網架構,提供物聯對象統一標識編碼服務;支持異構物聯網之間數據交換;用戶接入服務雙向延遲(不包括線路物理延遲時)小于5ms;研發物聯網互聯配套軟件,支持不少于8種物聯網協議接入,傳輸速率不小于45kbps;建設1個應用示范;申請專利不低于5個,申請軟件著作權不低于2項;
3.資助強度及方式: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125萬元,區縣財政經費資助125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75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結合。
7.其他說明:本項目以市區聯動方式實施,由高新區科創局推薦支持。
項目五十五:基于光梳的新一代高精度光柵尺研究及應用
1.擬解決問題:
攻克雙光梳光學采樣技術、射頻電光調制技術等關鍵技術,解決傳統的時間飛行測量精度不夠的問題;利用高精度位移平臺迭代智能算法模型,攻克全相位快速傅里葉變換算法,解決傳統的時間數字轉換算法的精度受到時域脈沖沿制掣的難題;研發一體化移動與測量終端,實現微米級超高精度移動與量測,為大型精密加工機床、六軸醫療機器人、空間形變測量提供大量程超高精度的位移指示設備。
2.考核指標:
建立雙光梳飛秒激光絕對距離測量方法1套,研制雙光梳飛秒激光絕對距離測量設備1臺;測量距離0.1m-20m;測距刷新率≥1000Hz;在合作目標下的動態測量精度≤50μm(0.1m≤測量距離≤5m),≤80μm(5m<測量距離≤20m);在非合作目標下的動態測量精度≤80μm(0.1m≤測量距離≤5m),≤150μm(5m<測量距離≤20m);在合作目標下的靜態測量精度≤20μm(0.1m≤測量距離≤5m),≤50μm(5m<測量距離≤20m);在非合作目標下的靜態測量精度≤50μm(0.1m≤測量距離≤5m),≤100μm(5m<測量距離≤20m);連續可靠運行時間≥2周。
3.資助強度及方式:
擬支持1項,市級財政經費資助不超過200萬元,企業出資不低于600萬元。
4.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5.組織方式:公開競爭。
6.申報條件: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合作。
7.其他說明:無。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科技部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