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梧州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及稅收補貼政策
近期國家和自治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信貸政策和廣西“穩企貸”15條措施,現中國人民銀行梧州市中心支行收集整理以供參考。
一、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政策工具解讀
2020年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相關部門出臺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對中小微企業實施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等3個政策文件,通過延長臨時性還本付息政策、創設兩項貨幣政策工具等方式,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精準性和直達性。
(一)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
1.政策背景
2020年3月1日出臺的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政策于2020年6月底到期。面對當前國內外疫情和經濟形勢,為進一步緩解企業年內還本付息壓力,政策需要適當延長期限。
2.政策措施
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貸款(單戶授信10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本金、存續的普惠小微貸款應付利息最長延長至2021年3月31日,免收罰息。
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其他中小微企業貸款和大型國際產業鏈企業(外貿企業)等有特殊困難企業的貸款,可由企業與銀行自主協商。
3.工作要求
銀行對普惠小微貸款要“應延盡延”。只要企業提出延期還本付息申請,保持有效擔保或提供替代安排,承諾保持就業基本穩定,就予以辦理。
4.激勵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對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銀行給予其辦理的延期還本普惠小微貸款本金的1%作為激勵。中國人民銀行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銀行流動性合理充裕。
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部門在考核國有控股和參股的銀行業金融機構2020年經營績效時,給予合理調整和評價。
5.企業承諾
企業承諾保持就業基本穩定,貸款資金用于生產經營。
(二)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政策
1.政策背景
小微企業普遍缺乏抵押、擔保,為管控信貸風險,地方法人銀行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發放比例較低。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促進銀行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業獲得免抵押擔保的信用貸款支持。
2.政策措施
使用4000億元再貸款專用額度,自6月起,按季購買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在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的40%,貸款期限應不少于6個月。相當于人民銀行以零利率為地方法人銀行提供了貸款資金的40%,降低了銀行發放貸款的資金成本,增加進一步發放信用貸款的資金來源。
3.政策目標
預計帶動相關地方法人銀行新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近10000億元,大幅提高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發放比例。
4.銀行范圍
最近央行評級為1級~5級的地方法人銀行(包括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民營銀行)。
地方法人銀行更貼近地方、了解小微企業,評級5級以上的地方法人銀行運營相對穩健,在政策支持下能夠顯著加大對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投放。
5.貸款管理
購買貸款的利息仍由銀行收取,信貸風險也由銀行承擔,銀行應于購買之日起滿1年時按原金額返還。既能進一步激發銀行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的動力,同時也促使銀行注重把控好信貸風險。
6.工作要求
獲得支持的銀行要制定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投放增長目標,將政策紅利讓利于小微企業,著力降低信用貸款利率。
小微企業要保持就業基本穩定。
(三)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
1.政策意義
應對小微金融服務供給結構性失衡問題。
著力于長期性的、制度性的推動,通過督促商業銀行加快觀念轉變和業務轉型,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完善外部政策激勵和融資環境,使其真正敢貸、能貸、愿貸、會貸,促成質的改變。
2.主要目標
提高金融政策“直達性”。
促進中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融資“增量、降價、提質、擴面”。
增量:全國性銀行中小微企業貸款增加;
降價:中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明顯降低;
提質:小微企業信用貸款、首貸、無還本續貸大幅增加;
擴面:5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貸款增速高于40%,中小微企業貸款覆蓋面明顯擴大。
全國性銀行要發揮好帶頭作用,內部轉移定價優惠力度不低于50個基點。
開放性、政策性銀行要把35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落實到位,以優惠利率支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
商業銀行要將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綜合績效考核中的權重提升至10%以上。
3.改革完善外部環境和激勵約束機制
貨幣信貸、金融監管、績效評價、財稅激勵。
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資擔保覆蓋面,將政府性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平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
推動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加快運作,力爭新增再擔保業務規模4000億元,與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批量擔保貸款業務合作,提高批量合作業務中風險責任分擔比例至30%。
引導公司信用類債券凈融資比上年多增10000億元,支持大型企業更多發債融資,釋放信貸資源用于支持小微企業貸款。優化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審批流程,疏通審批堵點,加強后續管理,2020年支持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3000億元。
推動地方政府建立地方征信平臺和小微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市場化征信機構運維地方平臺。
建立健全貸款風險獎補機制,提供中小微企業貸款貼息和獎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資本補充等。
推動地方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組織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賬款。探索建立續貸中心、首次貸款中心、確權中心等平臺。
二、廣西“穩企貸”十五問十五答
為積極應對國內外疫情對經濟增長產生的不良影響,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深入推進“穩企貸”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若干措施》,從實施“延續降”、健全產品服務、強化綜合服務、落實監管政策、打通政策傳導等五個大方面提出十五條措施,凝聚“幾家抬”合力,實現民營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產品好、到期延、存量續、總量增、利率降、覆蓋廣”。
Q
1 問:“穩企貸”與“復工貸”的主要區別在哪里?
“復工貸”十條突出“到期延、存量續、總量增、利率降”,政策著眼點主要是解決企業短期的資金周轉難題。針對疫情超預期影響以及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趨勢,“穩企貸”十五條以保市場主體為核心,從“給政策、優服務、強保障、抓激勵、暢傳導”五個方面著手,突出“應延盡延、應保盡保、應獎盡獎”,既延續了“復工貸”解決短期資金周轉難題的做法,又強調扶持市場主體的精準性、直達性,還著力構建金融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長效機制,從而提高民營中小微企業短期生存和長遠發展的能力。
從短期來看,“穩企貸”十五條繼續延續“到期延、存量續、總量增、利率降”政策,特別是對符合條件普惠小微貸款應延盡延,最長延長到2021年3月底;創新普惠小微貸款延期支持工具、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項貨幣政策工具,加大激勵力度。從長期來看,“穩企貸”十五條要求金融機構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專項產品體系、金融便捷服務體系,完善銀行內部績效考核、金融企業績效評價和監管評價,建立健全公共綜合服務平臺和融資顧問服務等制度,形成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Q
2 問:“穩企貸”的政策目標是什么?
提高金融政策“直達性”,實現對中小微企業的精準滴灌,促進中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融資“增量、降價、提質、擴面”。
增量:力爭2020年中小微企業信貸融資增量超過1000億元;
降價: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在2019年基礎上有較大幅度下降;
提質: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大幅增加;力爭民營小微企業新增貸款中信用貸款比率不低于15%;
擴面: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貸款增速高于40%,中小微企業有效貸款需求覆蓋面明顯擴大、新增融資戶數超過10000戶。
Q
3 問:延期還本付息安排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對于2020年6月1日到12月31日期間到期的普惠小微貸款本金、存續的普惠小微貸款應付利息,最長延長到2021年3月31日,期間免收罰息。
對于普惠小微貸款,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企業提出的延期還本付息申請和作出的保持就業崗位基本穩定承諾,按照商業原則保持有效擔保安排或提供替代安排,給予應延盡延。對于其他特殊困難企業貸款,可由企業與銀行業金融機構自主協商延期還本付息。
Q
4 問:支持續貸展期的措施有哪些?
銀行要根據企業實際生產經營特點和資金周轉情況,合理安排續貸、展期的期限。鼓勵通過無還本續貸、循環貸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業續貸,嚴禁以“過橋貸”等方式增加企業融資成本。
Q
5 問:降費讓利如何降?怎么讓?
金融機構嚴格執行“七不準”“四公開”“兩禁兩限”要求,對企業貸款手續費、服務費、咨詢費等能免則免、能減則減。全區各級財政部門要落實財力保障,將“復工貸”貼息轉換為“穩企貸”貼息,擴大覆蓋面,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貸款應貼盡貼。
用好用足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風險政策,逐步提高擔保放大倍數,降低反擔保要求,及時代償,進一步降低政府性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費率,實現平均擔保費率不高于1%。
Q
6 問:如何構建普惠金融組織體系?
主要是推動各金融機構繼續向基層下沉和延伸服務。如國有大型銀行繼續深化普惠金融事業部建設,向基層延伸普惠金融服務機構網點,做實普惠金融事業部“五專”機制,單列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制造業等專項信貸計劃,適當下放審批權限。股份制銀行要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做實普惠金融事業部或普惠金融中心。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要扎根基層,降低運營成本,保證基層金融供給的穩定性。
Q
7 問:普惠融資專項產品如何更好滿足企業需求?
針對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短、小、頻、急”的特點,構建“政策+商業”“抵押+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金融產品體系,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開發推廣“政采貸”“銀電貸”“銀關貸”“信易貸”“銀稅互動”等信用類金融產品,創新個性化金融服務,滿足不同階段、不同行業企業的貸款需求。
Q
8 問:如何提高民營、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便捷度?
建立信貸審批“綠色通道”,對民營、中小微企業做到信貸額度優先安排、貸款申請優先審批、貸款資金優先發放,實現企業需求與金融供給的精準匹配和高效轉化。嚴格執行信貸業務限時辦結制度,將普惠型小微企業抵押貸款辦理平均時間控制在6個工作日以內。推出更多線上服務,“讓數據多跑路、讓客戶少跑腿”。
Q
9 問:如何體現服務保障的精準性直達性?
按照“省對省、市對市、縣對縣”原則,全區各級各部門要建立重點企業名錄庫制度,篩選當前急需金融支持的重點企業清單,并由當地人民銀行推送給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制化原則給予支持。
對大企業和核心企業,采取名單推送、“一企一策”的方式對接扶持;對規模以上企業,開展專場對接活動;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探索利用線上平臺批量對接。
Q
10 問:組建金融顧問團隊的好處是什么?
對接幫扶重點企業名錄庫內的企業,提供專業的金融顧問服務。具體來說,就是組織金融顧問專項工作組或金融顧問團隊主動上門服務,根據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周期特點、資金需求,設計差異化的“產品包”,提供“一對一”或“一對多”綜合融資方案,并舉辦線上線下銀企對接會、簽約會,提供常態化融資服務。
Q
11 問:如何建立和完善融資公共綜合服務平臺,提高綜合服務使用率?
建立地方征信平臺和中小微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將區域性股權市場作為地方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措施綜合運用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綜合服務,增強融資獲得能力。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用好“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支持各市建立首貸續貸中心,簡化抵押登記手續,壓縮貸款辦理時限。
推廣應用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廣西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桂信通”平臺,引導中小微企業注冊開展線上融資業務,力爭2020年底促成應收賬款融資額度達200億元。
Q
12 問:人民銀行優惠資金激勵措施具體內容?
6月1日,人民銀行創設“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項貨幣政策工具,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精準性和直達性。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即人民銀行提供400億元資金,按地方法人銀行符合要求的延期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本金的1%提供激勵。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即人民銀行提供4000億元再貸款專用額度,對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按貸款本金的40%提供資金支持。
Q
13 問:完善落實政策成效考核評估激勵機制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優化地方法人機構宏觀審慎(MPA)考核標準和參數設置,突出對支持中小微企業成效明顯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傾斜。落實廣西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引導擴大信用貸款發放的工作指引,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分3檔進行考核激勵,引導加大信用貸款投放,緩解中小微企業面臨的抵押擔保不足問題,民營小微企業新增貸款中信用貸款比率不低于15%。優化金融企業績效評價管理辦法,弱化國有金融企業績效考核中對利潤增長的要求。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考核評價體系,逐步取消盈利性考核要求。
Q
14 問:落實差異化監管政策激勵措施具體有哪些?
繼續實施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和戶數“兩增”要求;在綜合績效考核指標中將普惠金融權重提升至10%以上;全國性商業銀行內部轉移定價優惠力度不低于50個基點;中小銀行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階段性下調20個百分點。進一步細化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和授信盡職免責的要求,明確“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不高于各項貸款不良率3個百分點以內”的容忍度標準。
Q
15 問:如何讓廣大中小微企業了解和掌握“穩企貸”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廣西區各分支機構要會同相關單位深入開展“穩企貸”支持穩企業保就業查訪、“百名行長下百縣”專項行動,深入園區、企業開展輔導和對接簽約。通過開展送培訓、送政策到網點等活動,提升中小微企業金融條線人員工作能力。通過利用信息媒介宣傳、舉辦集中推介會、金融顧問上門等方式,對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政策進行宣傳解讀,幫助中小微企業用足用好用活優惠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梧州市中心支行 梧州金融學會宣)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