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索賠之工亡補助金
工傷是日常生活中經濟出現,特別是一些勞動強度比較大,工傷比較危險的行業,更容易發生工傷事故,出現工傷的時候就需要進行認定,以獲得工傷的賠付,那么工傷索賠之工亡補助金是怎樣的?下面由錦州律師為讀者進行相關知識的解答。
一、工傷索賠之工傷死亡補助金
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是指在職工因工死亡的情況下,按照規定的標準,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對其直系親屬支付的一次性賠償。職工的死亡使其親屬喪失了重要的生活來源,導致其生活水平的下降,這是工傷事故的后果之一,因此應當予以賠償。
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享受主體是因工死亡職工直系親屬,支付主體是工傷保險基金。
司法解釋
《工傷保險條例》第37條第1款第三項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48個月至60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具體標準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
第3條一次性賠償包括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的職工或童工在治療期間的費用和一次性賠償金,一次性賠償金數額應當在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的職工或童工死亡或者經勞動能力鑒定后確定。
第5條一次性賠償金按以下標準支付:
一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6倍,二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4倍,三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2倍,四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0倍,五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8倍,六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6倍,七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4倍,八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3倍,九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2倍,十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倍。
二、發生工傷沒有購買保險怎么辦
根據我國社會保險法及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用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法定義務,屬于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同時合同法規定,違法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
所以,即使勞動者、用人單位雙方約定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也是無效的,此時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補繳社保,賠償未繳納社保的損失是可以得到法律支持的,但是勞動者以未繳納社保為由提出解除勞動合同,訴求經濟補償金是無法得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法院支持的。
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的處罰
用人單位按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限期參加,補繳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并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處欠繳數額1倍以上3倍以下罰款。
用人單位未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發生工傷怎么辦?
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
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并補繳應該繳納的工傷保險費、滯納金后,由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按規定支付新發生的費用。
三、怎樣預防工傷的發生
1、教育培訓
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通過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使勞動者遵守法規,學會掌握安全生產方面的知識和操作方法,增強事故的預防和處理能力。對從事特種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技術培訓,做到“持證上崗”,保證安全生產。
2、管理監督
由政府機關、企業單位組織制定有關規章、制度和措施,制定有關安全規程,規范安全標準,求其共同遵守,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監管力度,常檢查、早發現、早治理。
3、安全操作規程
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的宣傳,提高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對不同的崗位應專人專崗。
4、工程技術措施
對設備、設施、工藝、操作等,從職業安全衛生角度進行計劃、設計、檢查和定期保養的措施。
5、嚴格執行作息制度,避免疲勞過度地工作。
6、環境保護
生產場所的環境,往往被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所污染,如粉塵、毒物、噪音、輻射等。勞動者在此環境下工作,其健康就有可能受到損害,所以,必須采取措施,治理上述危害,以保證勞動者的健康。
七、提供必要的防護用品
工傷事故的發生除了有許多“不可抗拒的”“難以預測的”情形外,還有大量的工傷事故是屬于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工作條件對人的影響造成的。為了避免或減少工傷事故發生,我們要高度重視預防工作,早期介入管理和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將事故消滅的萌芽狀態,切實做好預防工作事故的發生。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工傷索賠之工傷死亡補助金”問題進行的解答,職工因工傷事故死亡的,死亡職工的家屬可以獲得工傷保險賠付的一次性補助金,補助金為職工40-60個月工資。讀者如果需要找律師咨詢法律方面的問題,歡迎到進行法律咨詢。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