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TF體系中效率和有效性
什么是 IATF16949體系中效率和有效性?這里來簡單討論下這個問題。
如果汽車供應鏈企業實施IATF體系只是為了應對客戶或者第三方的審核,那么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低效率的做法,不過這樣的做法盡管低效率,但是有效性不一定差,假如能夠通過客戶或者IATF的第三方審核的話。按照審核的經驗,這種低效的情形在一二級的供應商的體系管理中表現得不像三級以上供應商表現得那么過分。
IATF16949體系本身綜合了多家整車廠的管理規范,這套標準實施的目的本身就是促使企業推進持續改進、強調缺陷防止、減少供應鏈的變差和浪費。在ISO/TS16949標準誕生之前,當不同國家和成熟的整車廠,包含汽車行業協會對比針對汽車——這一特定的產品及零部件的管理標準時,發現各家的管理體系居然有90%以上“英雄所見略同”,于是當時主流的9大OEM決定采取一種有效率的做法,制定同一行業管理體系標準,這促進了QS9000乃至后來ISO/TS16949的誕生。
這樣看來,追求效率,也是原本這套標準誕生的初衷。但是有效性如何呢?我個人覺得有效性也是不錯的,當汽車行業的人才在進行供應商管理時、在他們跳槽過程中、在工作管理方法有很多不謀而合的默契時、當汽車整車廠以及供應商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需要進行應對時、在一家企業想要進入汽車行業而尋求TS(IATF)認證時,我們無不感嘆IATF組織對這項標準實施的有效性。
可是具體到具體的企業,事實并非如此。我們還是回到原本的問題,在這套標準中,什么是有效性、什么是效率?
標準中并未給出具體的定義,但是在IATF 針對第三方審核的ADP(Auditor Development Process)中給出了說法。
簡而言之:有效性是針對外部的(相對外部),比如您的企業A和競爭對手的企業B都給同一客戶C供貨,并且供貨規模也差不多,比如50%:50%,一段時間下來(比如一年)客戶C針對您A企業產品基本沒有什么投訴,受入良品率不錯,達到了0.1%(舉例而已,按照PPM級別其實也不咋地);而您的對手B企業卻隔三岔五被客戶C投訴,受入不良率1%。這樣的表現就是:A企業的供貨效果>B企業的供貨效果;
那么效率呢?我們回到企業內部,假如您的企業A的最終0.1%的收入不良是通過從來料-生產過程-出貨成品的多次重復檢驗以及大量的返工實現的,量化一下,比如內部一次合格率只有50%,不合格品返工后的合格率只有60%,這么算下來,總體的報廢率是20%(計算過程:1-(50%+50%*60%));而您的競爭對手B,內部的一次合格率達到了70%(內部檢出的),他們也有檢驗,但是檢驗的環節和人員要少一些,針對檢出的不良品,返工合格率有80%,這樣,他們總體的報廢率是6%。那么誰家效率更好呢?先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算一筆賬先!
為了更明確說明,我們假設A、B兩家針對同一競爭產品年供貨量都是10000件良品,每件除去檢驗、返工外,其他如材料、加工、正常的人工成本都是1塊錢,返修件的增加成本為0.2.售價都是2塊錢;我們通過下面的計算綜合進行一下對比。
A企業:供貨總OK品10000件,總生產出貨數10000/(1-0.1%)=10010.01.內部一次合格產品數:10010.01*5/8=6256.26.返工后合格數10010.013/8=3753.75.報廢數量10010.01*0.2=2002件.;10000件貨賣了20000元,而總成本為10010.01×1+3753.75×0.2+2002×1=12762.76元
B企業:供貨10000件,總生產出貨數10000/(1-1%)=10101.01.內部一次合格產品數:10101.01*70/94=7522.03.返工后合格數10101.01*24/94=2578.98.報廢數量10101.01×0.06=606.06;10000件貨賣了20000元,而總成本為10101.01×1+2578.98×0.2+606.06×1=11222.866元
總結上面的數據,為了生產出10000件C客戶可以接收的良品,A企業花了12762.76元,對手B企業花了11222.866元,并且上面也說了,B企業的過程檢驗更少一些。那么問題出來了,您家A企業想不想向B企業學習呢?誰家的供貨更穩定呢?誰家的過程效率更好呢?
我覺得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應該是:想,B, B。
鑒于A企業的成本較高,過程也不穩定,雖說看起來1年的供貨不良率低一些,但是通過這樣的核算(假如上述的條件之外,其他差別不大),我如果做最后做供應商審核和選擇的話,我是傾向于B的,因為過程效率好,另外在現在汽車行業寒冬的情況下,B企業生產成本低,維持性也會更好,如果B要做改善,比如將不良率減低到A的0.1%的水品,潛力也是不小的。
以上僅僅是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有效性和效率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針對供貨績效,其中有一項叫做不良質量成本的重要性。
不良質量成本在財務會計層面并沒有明確的科目,但是在IATF的體系中,是明確有要求,外部的成本大多企業都將其歸結為客戶投訴等產生的成本,核算比較簡單,這一塊反應外部的效果,也就是有效性的層面。
而內部的效率,也就是內部質量成本,涉及到多方面的統計和計算,通過這些對比和統計,形成多維的針對過程效率的度量。具體的科目設置和計算,每個企業都不同,通過審核的經驗反映,這一塊不同的企業的統計效果千差萬別,這也反映了企業管理的精細化和另一個層面的有效性。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