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場監管總局通報了2024年“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工作情況,并在通報中分享了天津等10個地方的典型經驗。今天,小編與大家一起分享江蘇、浙江、山東、河南、云南5個地方的“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典型經驗。
江蘇:“鏈”式提升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江蘇省市場監管局強化鏈式思維、著眼鏈上發力,推動幫扶提升從企業“點”有效延伸至產業“鏈”,以“鏈”式提升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
一是鏈上繪圖譜,精準幫扶“強鏈”。圍繞江蘇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繪制“1650”產業體系質量認證圖譜,梳理認證能力供給清單595項、認證需求清單240余條,重點選取電子商務、紡織、醫療器械、儀器儀表等10個產業開展國家級和省級提升行動區域試點,繪制產業鏈認證提升圖譜,精準識別產業鏈共性問題和質量薄弱環節,梳理出共性質量問題98條,提出認證幫扶對策105條,針對性服務企業9000余家,“一企一策”精準幫扶729家。連云港市市場監管局選取紫菜產業實施“2+3+1”產業鏈服務工程,為企業提供原料選擇、產品研發、技術革新、過程控制、成品把關、貯存運輸等全程“一站式”服務,解決企業主要關鍵技術問題6項、質量管理問題80余項;鹽城市市場監管局將石油鉆井設備企業供應鏈管理經驗推廣到鉆井修井、采油采氣、鉆井工具等細分領域,通過鏈主帶動實施供應鏈幫扶,解決質量技術問題353個。
二是鏈上聚要素,技術支撐“補鏈”。建設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信息平臺,為鏈上企業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數字化認證信息服務。發揮認證牽引作用,匯聚25項質量服務,釋放全省306個質量服務站點“就近服務”效能,累計為35.8萬家小微企業提供各類質量基礎服務。全省編制立項信息技術、電動兩輪車行業企業認證提升省級地方標準2個,形成信息技術、工程機械、空調、小提琴制品、新能源車輛及配件等行業企業質量管理核心過程實施指南31個,產業鏈質量韌性持續增強。蘇州市市場監管局在光電、航空航天、醫療器械等17個產業鏈集成產業聯盟、頭部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資源,打造“質量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協同技術攻關、管控質量一致性,有效服務各類質量提升需求,形成質量改進成果800余項。南通市市場監管局圍繞家紡產業鏈共性問題,推動認證機構、行業協會和企業共商共研,量身定制“四化一制”防錯法和5項快捷自檢法,幫助企業將產品缺陷發生率從平均15%降至7%。
三是鏈上強管理,鏈主帶動“延鏈”。充分發揮產業鏈“鏈主”企業的質量管理“領頭雁”作用,推動先進質量理念、質量管理模式向產供鏈兩端延伸。無錫市市場監管局推動電動兩輪車龍頭企業牽頭建立優質供應商聯盟,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納入統一質量管理體系,產業鏈質量成本平均下降20%,顧客滿意度提升10%。蘇州市編制發布《光電產業鏈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團體標準,通過龍頭企業開展試點,推動光電產業鏈上下游精準對接和資源要素集聚,增強光電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徐州市市場監管局新能源電動車輛及配件產業建立“鏈長引領,產業聯動,協同提升”的產業鏈質量管理工作法,制定《產業鏈供應鏈供應商評價標準》,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帶動提升電動車整車、電動機和控制器產業鏈供應鏈質量管理水平,實現鏈上企業同步“鏈條式”提升,產品一次交驗合格率由90%提升至98%,整車交付合格率達到100%。
浙江:深化小微企業質量提升認證
賦能強企強鏈強縣
2024年,浙江省市場監管局不斷強化質量認證牽引作用,深化質量認證提升行動,解決企業質量“痛點”658個,產業共性質量問題247個,開展區域試點34個。參與提升行動的小微企業年度營收平均提升9.64%,年利潤率提升6.53%,質量成本控制率下降4.62%,消費投訴率下降11.73%,有效助推質量強企強鏈強縣。浙江質量認證活躍度指數居全國第一。
(一)深化精準幫扶,促進質量強企。一是幫扶企業祛瘀生新。建立9大類96項攻堅問題清單,為131個行業2066家小微企業實施“一企一策”“分型分類”梯度培育和精準幫扶,共為8.8萬余家企業實施公益培訓692場次,培訓20.6萬人次,解決企業幫扶需求1209個。如長興縣市場監管局找準動力及儲能電池與材料產業質量堵點痛點,解決企業個性幫扶需求56個、電芯組合連接片激光焊接不良等產業共性質量問題17個。二是幫扶企業健體強身。推出“優政策、降成本、提能力、增產品、強品牌”等方面272項政策措施,專精特新支持政策48項,累計提供金融信貸支持272億元。嘉興市市場監管局將質量認證納入“嘉質保增值貸”授信體系,全年共發放金融信貸約13億元;幫扶企業新納入“專精特新”171家,其中國家級17家。湖州市德清縣市場監管局構建新型個體工商戶質量管理體系實施指南和評價規范,加速推動“個轉企”“小升規”。三是幫扶企業行穩致遠。開展“大企拉小企”“技術云集”“雙向直達”“合評先鋒”等特色服務,全省推進質量協同服務措施630項。省市場監管局舉辦質量認證職業技能競賽暨幫扶案例情景模擬,提升實戰實效能力。臺州市市場監管局創新開展企業首席合格評定官試點建設,助力小微企業補齊人才短板。
(二)聚力要素協同,推動質量強鏈。一是合力聚鏈。瞄準產業鏈供應鏈285個共性質量問題,繪制質量認證提升圖譜,聚合178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建立覆蓋全鏈條、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模式。如三門縣市場監管局形成“一鏈多坊”沖鋒衣幫扶體系,帶動3萬余人就業,人均年增收1萬余元。二是培優強鏈。聚焦“415X”集群核心區、“6+24”傳統產業和高科技重點領域,深入開展質量提升區域試點,主導或支持產業升級項目39個。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質量認證服務,提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牌比例。三是蓄能延鏈。引導91家“鏈主”企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為鏈上小微企業提供綜合扶持,帶動技術創新和研發總投資金額4.5億元,帶動產業產值增加26.2億元。如臺州某設備制造企業通過結對幫扶600多家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產品良品率提高50%以上,年平均利潤提高48%。嵊州市市場監管局以質量認證牽引廚具產業鏈協同合作,推動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采用機器人取代傳統沖壓和焊接作業后,用工時間減少了60%,產品質量提升了50%。
(三)強化認證賦值,塑強區域優勢。一是發揮質量認證“基礎效應”。構建助企惠民“實事地圖”數字化場景,不斷拓展質量認證領域、創新質量認證供給。全省新增19540家中小微企業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同比增長了34%。湖州市德清縣設立全國縣域首個質量認證服務中心,創新“1+18+X”服務體系,實現質量認證與區域發展雙贏。二是發揮質量認證“乘數效應”。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臺州等地積極探索現代紡織產業檢測認證領域“制度共建”、“經驗共享”及“成果共用”,推動現代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紡織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成功獲批國家首批試點。三是發揮質量認證“協同效應”。創新浙江制造“一次認證、多國證書”國際合作模式,469家企業產品獲得了613張國際證書,帶動出口額達1400多億美元。臺州構建智能機電產業“一新五化”發展新格局,解決行業痛點、難點問題20個,區域產業市場占有率提升2%,帶動產值及出口值同比增長均超10%,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機電出口基地。
山東:多部門協同,多參與方聯動
為小微企業提升注入新動能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聚焦小微企業實際需求,著力完善“四項機制”,實現“四個提升”,多措并舉促進政府服務提質、企業績能提效、區域產業提檔,推動小微企業質量認證提升行動走深走實。
一是完善部門協同工作機制,提升政府支持政策的“廣度”。會同發展改革、科技、工信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深入推進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助力強企強鏈強縣的通知》,以推動企業、產業、地方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針對企業質量管理完善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需求,凝聚各部門工作合力,出臺產業、質量、科技、金融等多維度配套政策,為小微企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全省出臺110項政策措施,精準幫扶3200家小微企業,發放補貼資金3885萬元,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信貸支持9.87億元。
二是完善多方聯動工作機制,提升技術支撐底座的“厚度”。統籌政府部門、技術機構、行業組織、生產企業、銷售平臺等各方優勢資源,結合行業特色認證、分級認證,探索覆蓋全產業鏈的一體化質量認證服務模式,為提升行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全省形成了政府部門統籌推進、技術機構支撐有力、行業組織積極參與、企業提升成效顯著的工作格局。組織開展企業需求問卷調查,圍繞山東47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征集各類產業重點需求566條,搭建36個檢測認證服務平臺,組織15場檢企對接活動,為企業解決150多項技術問題。濟南、青島等市建立提升行動綜合服務站,配置常駐技術專家,為企業就近解決技術問題。東營、淄博等市組織開展小微企業融媒直播、質量管理小組成果發表賽等多種形式的技術交流和質量診斷活動,幫助企業建立管理體系,制定程序文件,完善工藝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
三是完善綜合服務工作機制,提升小微企業發展的“銳度”。全省各地市市場監管局會同有關行業部門,以實施精準幫扶、滿足企業提升需求為主線,開展多樣化的綜合服務,推出質量認證融資增信、開放共享高端儀器設備、“十鏈萬企”融鏈固鏈供需對接等服務舉措,組織技術專家與小微企業深入對接,重構生產流程,完善管理制度,改進關鍵工藝,促進小微企業發展質的提升和量的飛躍。聊城某軸承企業通過對熱處理特殊過程的評估和優化,產品壽命從120小時提升到360小時,磨削生產效率提高15%,售后返修率降低10%,直接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淄博某新材料企業批次合格率從90%提升到99%,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經濟效益增加17%。
四是完善區域試點工作機制,提升區域產業發展的“高度”。在全省15個縣(區)開展提升行動助力區域產業提升試點,以產業鏈核心企業、核心技術機構為中心,建立提升行動的“朋友圈”和“社交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提升。臨沂費縣聚焦本地木材加工小微企業普遍依賴工人經驗、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在木業產業聚集區建立“提升行動服務平臺”,幫助企業解決質量技術服務路途遠、成本高、周期長等問題,制定一系列可操作性強的質量管理團體標準,組織開展質量管理人員培訓,推動本地4000多家木業企業建立實施“三檢”制度,鼓勵具備條件的小微企業建立實施質量管理體系。開展提升行動以來,木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產品類型從單一的板材向多樣化、高利潤的定制家具擴展,產業鏈從板材加工向設計、銷售延伸,頭部企業向品牌化、高端化轉型取得初步成效。
河南:硬核保障和精準幫扶雙賦能
助力區域特色產業做優做強
河南省市場監管局緊盯全省重點產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深化小微企業質量認證提升成效,助力區域特色產業做優做強。
(一)多方位布局,為提升行動創造有利條件。一是融入中心工作。推動將提升行動作為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萬人助萬企”活動和培育“7+28+N”重點產業鏈等中心工作,分管副省長專門批示肯定。二是健全制度機制。構建省、市、縣局三級聯動,部門、機構、協會、企業四方協同的工作機制,積極協調工信、科技、金融等部門爭取政策支持,制定《調研診斷工作方案》《幫扶提升工作方案》《成效評估驗收方案》,安排130余萬元專項經費,重點保障116家省級試點企業提升工作。三是完善法制保障。制定地方政府規章《河南省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發展與監督管理辦法》,明確“引導中小微企業通過認證系統性升級,帶動企業質量管理全面升級”,為提升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多角度發力,推動提升行動取得實績實效。一是聚焦服務解難題。深入企業調研診斷,查找出1750條“痛難點”問題,制定“一企一策一檔”提升方案。梳理產業共性質量問題,實現“幫扶一家、惠及一批、帶動一業”。2024年,全省試點企業產品合格率平均提高5%以上(部分企業提高15%以上)、成本平均降低81.6萬元。二是分類施策提素養。組織開展多樣化培訓,面向企業全員開展質量意識培訓,面向企業管理人員開展質量管理先進工具和方法專題培訓,面向一線員工開展崗位實操專業技能培訓。全年共舉辦各類培訓307場,培訓人員6175人次,培養“質量明白人”283人、內審員462人。三是過程把控嚴關口。堅持“精準幫扶有積極性的企業”原則,重點考察企業的參與意愿。開展認證機構、技術專家崗前集體培訓,實施動態管理,對企業不滿意、進展緩慢的強制退出。每月召開工作推進會并深入試點企業走訪調研,全面掌握工作動態,全年現場走訪調研企業超230家次。
(三)多路徑探索,促進提升行動不斷走深走實。一是把金融資金“引進來”。發揮質量認證“信用名片”作用,聯合金融部門推出“豫質貸”融資業務,對參與提升行動的企業,給予1000萬元的貸款額度。許昌市推出“認證貸”,累計為企業辦理信貸515家次,貸款總額16.65億元。二是將區域品牌“樹起來”。新鄉縣振動行業采用“標準+檢驗+認證+品牌”模式,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1項、團體標準2項,建立完善過程檢驗、出廠檢驗等制度,保障產品質量可靠性,舉辦中原農谷振動機械產業博覽會,積極推介“新鄉振動”區域品牌,搶占行業發展高地。截至2024年,新鄉振動篩優勢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至35%,新增稅收1億元,新增就業1.3萬人,產值規模突破100億。三是讓特色產品“走出去”。綜合運用質量認證等各種質量技術幫扶措施,助力南陽艾草企業研發特色日化等產品,實現產品和服務多元化,社旗縣某試點企業在全國開設1000多家艾灸體驗館。指導企業入駐電商平臺、引入直播帶貨,打造南陽艾草線上線下集散地。2024年,南陽艾草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原料的市場占有率達85%,出口額較2021年增長100多倍,帶動就業10萬余人,30多萬從業人員在艾草的種植、采收、加工、銷售中受益,質量認證助力艾草產業成為南陽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
云南:合力推進提升行動
認證助力產業升級
2024年,云南省市場監管局把小微企業質量認證提升行動作為推進高原特色產業體系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因地制宜培育企業、打造園區、做強產業,助力云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凝聚強大合力。貫徹總局工作部署要求,高位推動制定工作方案,將提升行動列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和全省年度質量工作考核指標,積極爭取省級財政支持,項目接續推進且資金逐年增加。把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與有機認證、ISO14001、ISO45001、HACCP認證等協調推動,鼓勵認證機構適當減免小微企業的認證費用,助力提升行動扎實開展。
二是健全工作機制,行業同向發力。將重點產業和提升行動相結合,健全省、市、縣市場監管部門三級聯動推進機制,組建各級工作專班,立足各地優勢特色產業制定質量認證宣傳培訓方案。堅持向內“蓄力”與向外“借力”結合,組織相關產業園區、行業協會、專業機構、行業專家等各方加強聯動,提升培訓質量。2024年,共組織3個產業園區、3家協會、4家認證機構、36名認證行業資深專家深度參與提升行動。
三是擴大培訓廣度,提高培訓精度。將提升行動作為提高云南省小微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和品牌建設的重要抓手,先后舉辦質量認證專題培訓16場,做到州、市全覆蓋,在各縣(市、區)設置分會場93個,參訓小微企業1967家,培訓人員2426人,進企幫扶51家,梳理解決行業共性問題26個,逐步形成“訓前調研+訓中管理+訓后評估”閉環機制,小微企業質量意識持續提升。
四是向“新”突破發展,以“質”賦能產業。聚焦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綠色能源、礦產、文旅、生物等資源優勢,質量認證助力地方優勢產業做強做大。開展提升行動以來,云南省市場監管局主導制訂地方標準7項、團體標準24項、企業標準12項。文山州某茶企通過參加提升行動不僅實現增產增收,還將提升成果轉化為4項團體標準,引領帶動縣域茶產業從初加工向品牌化升級,成為引領當地鄉村振興的“領跑者”。提升行動還助力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有機認證賦能巧家小碗紅糖市場不斷拓展,有機產品種植規模增至25萬畝,年產值約2億元,包裝、運輸、倉儲等行業蓬勃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企業盈利,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新動力。
五是向“綠”轉型升級,推動強企強鏈。聚焦園區經濟,突出專業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堅持“一園一策、一鏈一策”充分發揮質量認證工具箱作用,助力產業鏈協同提升。文山州馬塘工業園區深入開展綠色鋁產業質量提升行動,邀請質量認證專家集中授課,培訓覆蓋園區職工500余人,7家龍頭企業將質量理念和管理模式向園區內小微企業延伸,打造綠色鋁全產業鏈閉環。將馬塘工業園區質量認證提升的經驗復制推廣至楚雄州祿豐市智能裝備數控產業園等園區,有力推進質量認證強企強鏈工作。
六是強化宣傳引導,擴大認證影響。多措并舉加強質量認證宣傳,組織開展第六屆全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學術論壇,在北京第二屆“老山國際春茶節”發布提升行動成果轉化的麻栗坡“老山茶”系列團體標準,提升品牌影響力。采取集中培訓、廣場宣傳、茶園宣講、廠房指導、鄉村科普等多種形式開展質量認證宣教活動,做到“科普零距離、認證在身邊”,打通質量認證服務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累計開展質量認證、綠色發展知識宣貫21場次,參與人數2000余人次。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