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新突破
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加快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最新進展。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衡付廣在會上表示,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一系列新進展新突破。
01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發明專利平均審查周期壓減至15.6個月。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66萬件。截至今年6月,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9件,提前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
法治保障有力加強。“我國已完成專利法實施細則修改,推動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專利權期限補償制度等全面落地。”衡付廣介紹,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需要,知識產權局將持續完善人工智能、基因技術、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專利審查政策,綜合運用優先審查、快速審查、集中審查等多種審查模式,保障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得到及時有效保護。
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楊帆表示,隨著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的實施,公共服務的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推動公共服務供需精準匹配、資源高效對接,取得明顯成效。全國已布局建設國家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重要網點423家,地市級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162家,基本實現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全覆蓋,更多企業和創新主體能夠就近享受到便利便捷的公共服務。
02
《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實施一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各部門各地方,針對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存在的專利轉化運用難問題,深入研究、精準破題,加快推動專項行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地落實,取得積極成效。
摸清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家底”。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介紹,全國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共計134.9萬件存量專利已進行全面盤點,篩選出一批具有產業化前景的發明專利進入可轉化資源庫。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超過3.8萬次,同比增長24.1%。
聚焦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為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技術對接,今年2月出臺的《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實施方案》,重點培育一批以專利產業化為成長路徑的樣板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利密集型產品。“目前已有超過1.7萬家企業參與該計劃,其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郭雯說。
王培章介紹,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深入實施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按需匹配知識產權、產業、金融等惠企政策,加大精準服務力度。組織超過40萬家創新型企業在線上進行存量專利訂閱和評價,推動中小企業專利產業化進程。
03
在《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我國排名提升至第11位,成為世界上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達到26個,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實現246個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累計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建立了知識產權雙邊合作關系……近年來,我國大力強化知識產權國際合作交流,有力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知識產權合作網絡越來越寬廣。
在外觀設計領域,11月11日至22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開會議,成功締結《利雅得外觀設計法條約》。衡付廣介紹,多年以來,我國一直積極參與該條約的談判工作,此次條約的成功締結標志著外觀設計領域國際多邊合作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國外在華發明專利授權9.2萬件,同比增長5.3%;商標注冊12.1萬件,同比增長13.1%。“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外資企業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認可。”郭雯說,未來,將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完善與外資企業的溝通機制,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有效,更有針對性,營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為外資企業深耕中國市場持續注入信心。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商標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