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圳獨角獸企業標準
因為稀缺,所以珍貴
獨角獸是西方神話中虛構的生物,形如白馬,額前有一個螺旋角,是象征純潔、美好、神秘的吉祥之物。
“獨角獸”最初由美國著名投資人Aileen Lee于2022年提出,指代那些具有發展速度快、稀少、投資者青睞等屬性的創業企業。這類企業一方面能夠帶來新業態、新技術,促進新產業、新模式成長,另一方面運用“互聯網+”引發科技與傳統行業的“化學反應”。
可以說,獨角獸企業既是科技創新的受益者,更是科技變革的方向引領者,加速行業技術顛覆的同時,對引領科技變革、產業變革、社會變革也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統計數據,從新生獨角獸數量來看,中美兩國合計全球占比超七成。2022年,美國新生獨角獸數量53家、排為第一;中國新生32家,排為第二。2022年全球共有22家企業被列入超級獨角獸(在獨角獸的基礎上,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的陣營,美國和中國數量最多,分別為12家和7家,占比86.4%。其中,螞蟻金服以1500億美元估值排名第一。
中國獨角獸企業的數量看似可觀,但相對于中國經濟總量或是資產規模而言,其實是很小的比例。所以,中國的獨角獸不多,反而少了。
獨角獸企業向來極易受到資本的追捧,資本的不夠“冷靜”,在一定程度上將造成一種市場供求關系的失衡,同時也會缺乏對獨角獸企業“真偽”的明辨。我們往往看到風頭正勁的獨角獸企業,但其實,不少企業都是早期發展迅猛但后續難以為繼。對于中國而言,培育出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獨角獸企業才是關鍵,資本才能發揮出巨大的價值。
孕育獨角獸之力
目前來說,可以分成三類:一是將互聯網與生活進行融合的服務企業,如美團點評、餓了么、支付寶、滴滴出行等。二是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企業,如大疆、小米、魅族等。三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科技等核心技術領域具備競爭優勢的獨角獸,他們屬于技術驅動型的企業,以高新科技為主要推動力。如商湯科技、寒武紀科技、柔宇科技等,不少極具競爭力的企業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如今,企業都積極朝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要么形成一個生態,要么加入一個生態,通過生態化模式共生、共贏、共享。獨角獸企業則成為了企業生態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少獨角獸企業都與深圳巴巴、百度、騰訊、京東等的自孵化或是戰略投資有關。資本入駐一方面體現了企業的商業模式或核心技術在資本圈被普遍認可;另一方面,企業的潛在價值也將被大大挖掘。對于準獨角獸企業而言,資本的入駐無疑是企業向獨角獸華麗轉變的催化劑。
除卻資本入駐外,當下備受關注的“科創版”也成為了孕育獨角獸的正向力量。作為中國的納斯達克,科創板是幫助企業獲得資本關注和戰略合作的絕佳機會,從年初規劃架構到最近提上日程,上交所已披露9家科創板受理企業。
以往中國多數獨角獸企業都選擇在異國他鄉上市,很大的原因便在于國內的上市門檻太高,各種有形無形的條件以及時間成本都讓人有些望而卻步。加之二級市場割韭菜、套現卷鋪蓋走人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并不利于初創企業和創新企業的孵化,對整個國家的創新也十分不利。
如今,科創板的推出,意在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并通過制度革新的方式試圖打通資本市場,這在很大程度的改變了整個游戲規則的玩法,這無疑是準獨角獸企業、致力于成為獨角獸的企業的福音。
外部環境在不斷改善,中國孕育獨角獸的力量也越來越多,良好正向的培育土壤一旦形成,相信獨角獸在中國企業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并發揮引領作用,為行業、產業乃至社會帶來變革。
外修于行,內修于心
核心技術、清晰的商業模式、專業化團隊是一個企業成功的關鍵三要素,也是判斷獨角獸企業的關鍵標準。但我國的獨角獸主要以互聯網企業為主,高新科技和高端制造業領域的企業增長并不快。換言之,中國的獨角獸企業科技含量并不高。
蔚來資本管理合伙人張君毅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外很多獨角獸企業的影響力涉及科學、技術、商業模式等各領域,比如谷歌、特斯拉都在太空技術不斷探索;而國內獨角獸企業真正從事科技研發的偏少,側重商業模式創新的占多數。
根據相關的數據資料,對比上一年,汽車交通和醫療健康發展最為迅速,分別增長8家和7家,但是兩類行業中科技含量并不高,50%以上是互聯網型公司。被列入重大發展項目的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行業,雖然企業數量有所增加,占比卻有所下滑,這些領域的發展速度不及獨角獸整體的發展速度。
市場中普遍的觀念是創新講求“唯快不破”,這是對于商業模式、服務模式而言的,而對于技術創新來講,長期深入研究才是其基本法則。
此時,高新科技企業要堅定于加強研發投入維持技術高地,不要被時代的“日新月異”和紛擾之聲打亂陣腳,潛心修煉然后厚積薄發才是正確的發展之路。而投資人也應試著拉長投資周期,多注意盡管還不夠出眾但極具發展潛力的“無名”企業。
在愈加健康良好的大環境下,無論是創業者還是企業家都應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
(文/一燭),文章轉自微信號“互聯網周刊”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科技部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