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三年收益超20億元
陜西網訊(記者 王思敏)8月16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張開富出席,介紹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成效。
張開富介紹,西北工業大學貫徹落實“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才是最大損失”的政策理念,將全部職務科技成果納入單列管理,單獨設置成果轉化職稱系列,探索出橫向結余經費出資方式,形成了更加符合成果轉化規律的工作機制、評價體系和實踐路徑。
通過“轉一批”,量身定制轉化方案,實現擇優盡轉;“扶一程”強化校企合作,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協同轉化;“幫一把”注重投后賦能,運用投行思維為成果轉化企業“背書”,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
通過機構改革,學校首創了科技成果從知識產權形態到形成股權發展壯大的貫通式一體化管理模式,由大學科技園管理知識產權從產生到處置到轉化的全過程。大學科技園通過打造專業化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小試中試基地等,實現技術、平臺、服務三條鏈路的貫通,助力成果轉化跨越“死亡之谷”。
通過“三項改革”,營造了師生共創、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學生在2023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中獲金獎17項,其中高教主賽道8項,位居全國高校第一;提升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所有工科學科高水平發展;學校累計獲得成果轉化收益24.36億元,反哺支撐科研平臺建設、人才引育、學科建設等。學校也因探索“三項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獲國務院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表彰,成為國務院開展該項工作以來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
據了解,“三項改革”實施以來,西北工業大學將292項專利技術作價4.91億元,作價投資金額連續三年排名全國高校前十,吸引社會資本22.38億元,新增成果轉化企業56家,其中22家企業市場估值超億元,有2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助力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學校在陜先后培育了上市企業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省市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12家,其中無人機、陶瓷基復合材料和增材制造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幾乎全部為學校成果轉化企業。此外,學校以“三項改革”為紐帶,引進兵器工業集團、國投集團等來陜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合力打造優勢產業鏈群。
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這所高校有妙招
4月27-29日,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在北京工業大學舉辦。數十位國內外的院士、專家,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領導嘉賓近300人出席開幕式。大會特別設置“校長談科轉”主題報告環節,多位高校校長分享在科技成果轉化上的思考與經驗,共同助推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書架走向貨架。
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開富以《科技成果轉化西工大三三三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為題,分享了該校在著力破解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等難題的做法。
西北工業大學是一所以發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全國第一架小型無人機、第一型50公斤級水下無人智能航行器、第一臺航空機載計算機、第一型航空吊放聲吶、世界首顆12U立方星“翱翔之星”等均誕生于該校。
在鼓勵專注教書育人、潛心研究學問的同時,西北工業大學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政產學研融合發展。張開富介紹,2023年,學校科研活動經費達60億元,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形成了“三三三”模式。
何為“三三三”模式?張開富解釋,首先是以轉一批、扶一程、幫一把的“三個一”創新理念開展有組織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立足“轉一批”,從技術成熟度、市場準入門檻等多個維度為科技成果量身定制轉化方式,實現科技成果擇優盡轉。強化“扶一程”,重點加強項目、平臺和人才的校企合作,通過組建聯合攻關團隊、共建研發平臺等,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突出“幫一把”,聚焦投后賦能,從市場訂單和投融資兩個維度為成果轉化企業“背書”,借助學校國防軍工特殊優勢幫助企業爭取市場訂單,同時為企業提供資源、政策和投融資對接等增值服務。
第二是深化“三項改革”。樹立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損失的理念,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技術轉移人才職稱評定制度,探索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牽引科技成果轉化,解決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等問題。
張開富介紹,學校建立了符合成果轉化規律的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模式,消除“不敢轉”的顧慮。并單設科技成果轉化職稱系列,實行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化解“不想轉”的矛盾。設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允許將橫向結余經費入股學校成果轉化企業,形成“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的投資組合,解決“缺錢轉”的難題。“目前,學校共成立67家企業,有83位老師以科技成果轉化選項進入了職稱評價。”
第三是貫通“三條鏈路”,發揮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轉化、產業化功能,貫通服務、技術和平臺三條鏈路,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將科技園列為與科研院、資產公司平行并列的二級機構,明確科技園在成果轉化中的職責定位和收益分配,貫通了從成果源頭(科研院)到服務單位(科技園),再到持股平臺(資產公司)的服務鏈路。推動科技園在技術成熟度3級左右介入轉化鏈路,通過建設概念驗證平臺、小試中試基地、搭建應用場景等,貫通技術鏈路和平臺鏈路,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跨越“死亡之谷”。
“目前,學校已有多家成果轉化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張開富表示,未來,學校將更好服務于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和人才培養,為社會服務。(蔡琳)
西北工業大學以“三項改革”小切口實現成果轉化大突破
西北工業大學以“三項改革”牽引科技體制改革,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以小切口實現大突破。
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解決“不敢轉”難題
隨著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有效解決了科研人員“有沒有權轉”的問題。但是,高校留存的部分職務科技成果仍屬于國有資產,其轉移轉化受到多種管理制度制約,定價低或轉化失敗,仍可能觸及“國有資產流失”的“紅線”,“不敢轉”的顧慮依然存在。
西北工業大學樹立職務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才是最大損失的理念,將職務科技成果從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中單列出來,建立了更符合成果轉化規律的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機制。學校出臺《西北工業大學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辦法》,明確轉化前的職務科技成果只在科研管理臺賬進行登記,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不納入國有資產審計和清產核資范圍。以作價入股等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相關領導和責任人員已經履行勤勉盡責義務且沒有牟取非法利益仍發生投資虧損的,不納入國有資產對外投資保值增值考核范圍。
目前,西北工業大學全部職務科技成果納入單列管理。2022年,學校將121項知識產權評估作價2.03億元,新增20家成果轉化企業,作價金額實現翻一番,組建企業數量超“十三五”總和。華秦科技登陸科創板,鑫垚股份、超晶科技完成股改,4家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進入陜西省上市后備企業名單,7家成果轉化企業全年完成融資3.63億元。
建立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解決“不想轉”難題
在多項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支持下,一批科研人員走上了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線。但在當前的評價體系中,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成功轉化后產生的社會貢獻和經濟價值在職稱評審中認可度不高,在年終考核、績效獎勵中也處于“弱勢”,極大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不想轉”的問題仍然存在。
西北工業大學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通過建立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暢通技術轉移人才發展通道,不斷提升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獲得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新出臺的《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辦法(2022版)》在原有職稱體系的任職條件中,增加“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作為科學研究的可選項。學校在專職科研崗位中單獨設置科技成果轉化職稱系列,實行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從經濟和社會效益兩個維度,設置了“以知識產權轉讓、實施許可或作價投資金額”“以知識產權作價投資設立的成果轉化企業中學校所占股權累積實現稅前收益”等6項科技成果轉化代表性成果,滿足其中1項即可申報科技成果轉化高級職稱。2022年,學校評審出首位科技成果轉化系列研究員和副研究員,另有30余位教師憑借成果轉化貢獻晉升了高級職稱。
探索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解決“缺錢轉”難題
為保證科研人員全程參與成果轉化,投資人希望科研人員在技術作價入股的基礎上,投入部分現金,以“技術入股+現金入股”方式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真金白銀”的投入,對科研人員具有一定壓力,“缺錢轉”成為困擾他們的又一難題。
西北工業大學盤活“閑置”的橫向結余經費,設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允許將橫向結余經費入股學校成果轉化企業,形成“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的投資組合。學校出臺《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試行)》,明確橫向結余經費的出資路徑,落實對科研人員的獎勵政策,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形成股權收益的90%獎勵給科研人員,形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效激勵機制。目前,學校以“技術入股+現金入股”方式組建成果轉化企業20余家。
西北工業大學簡介
西北工業大學坐落于陜西西安,是一所以發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學校1960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七五”“八五”均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進入“211工程”,2001年進入“985工程”,2017年進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是“卓越大學聯盟”成員高校,是“一帶一路”航天創新聯盟發起高校。
學校加快成果轉化,服務社會能力增強。在鼓勵專注教書育人、潛心研究學問的同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政產學研融合發展。學校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瞄準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發展機遇,深度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發起成立了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協同推進“翱翔小鎮”“西安碑林環大學硬科技創新街區”建設;瞄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區域戰略,與地方政府開展深度合作,推進北京、寧波、深圳、重慶等異地創新機構的建設。學校以“三項改革”牽引科技成果轉化,獲批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依托優勢學科創新成果培育的鉑力特、鑫垚股份、華秦科技、愛生集團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在增材制造、陶瓷基復合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成為國防科技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源頭,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西工大模式”。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商標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