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首都會展集團具體承辦的服貿會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題,環境服務專題兩個板塊聯動,聚焦數字綠色服貿和出海服務,攜手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專題推介會暨中歐協會新春交流會。
人類社會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使用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傳統化石能源,導致大氣結構改變,加劇溫室效應,若不加以應對,將會對全球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且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服務貿易是推動世界經濟、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其中的環境服務貿易成為國際經濟社會關注的新焦點,國際低碳經貿規則成為全球性政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因為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當前全球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北京綠色交易所副董事長、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在會上表示,氣候變化領域有個鮮明的特色就是國際化。溫室氣體排放具有時空均一性,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排放二氧化碳,對地球的影響都是一樣的,因此服務業需要順應大勢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抓住碳中和的巨大機遇,做出自己應做的貢獻。
據梅德文介紹,截至2023年1月,全球共有68個碳定價機制正在運行,其中有28個碳市場正在運行。另外有8個碳市場正在建設中。各類碳市場分別覆蓋了1-7種溫室氣體,分別納入了工業、電力、航空、交通、建筑、廢棄物和林業等行業,碳排放量分別占其所在地區碳排放總量的18%—85%,碳排放總量約占當前全球碳排放總量17%,年度配額上限從500萬到4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不等。2022年全球主要碳市場成交額近8500億歐元,其中歐盟碳市場成交額超過7510億歐元,價格一度近100歐元/噸。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碳市場于2005年啟動,是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機制最完善、發展最成熟的碳市場,但是它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完善。在歐盟碳市場啟動初期經歷了價格暴跌,原因一是碳配額供過于求,碳價長期疲軟;二是初期采用“祖父法”分配配額,不利于市場公平;后期進行一系列改革,包括:首先是擴大控排行業范圍,限制抵消信用使用,有效減少配額盈余;其次是“市場穩定儲備”制度給碳價強有力的支撐;再次,歐盟碳市場金融產品豐富,碳期貨交易活躍;最后,歐盟碳市場參與主體多元,碳金融服務發達 。
據統計,歐盟碳市場,2005-2019這十五年,碳排放下降40%,煤炭消耗下降32%,石油消耗下降29%,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60%。
梅德文表示,2005年以來,我國也在積極推進碳市場建設,我國碳市場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為CDM階段,從2005年至2012年,主要參與國際CDM項目;
2.
第二階段為試點階段,從2013年至2020年;
3.
第三階段為全國統一碳市場階段,從2021年開始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2019—2020年)共納入發電企業2162家,配額履約完成率為99.5%。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40%,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3年12月29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42億噸,累計成交額249.19億元,每日綜合價格收盤價在41.46-81.67元/噸之間。
“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上線運行以來,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規模逐漸擴大,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企業交易更加積極,市場活力逐步提高。”梅德文說。
同時,碳市場可以為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一個長期預期,一個類長期資金,為中國碳中和起到引導投資、穩定預期、發現價格、降低成本、規避風險的作用,從而促進中國碳中和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實現。
此外,梅德文還強調了中國碳市場未來可能發生的9個轉向。
碳減排從軟約束轉向硬約束,即碳配額發放從松轉向緊,轉向絕對總量減排。
碳核算核查方法從排放因子法、碳平衡法轉向直接測量法,以達到可比性強、準確性高、實用度高的目的。未來將建成碳監測評估體系,監測網絡范圍和監測要素基本覆蓋,碳源匯評估技術方法基本成熟。
市場參與主體由控排企業為主轉向控排企業、非控排企業、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并重;
交易品種從現貨為主轉向現貨、期貨和生品并存;
配額分配方式從免費發放轉向有償分配;
重點控排行業從發電等八大行業轉向排放量達到一定標準的排放設施(如火電廠、煉油廠和航線等);
金融機構從代理開戶、結算等中間服務轉向交易、做市等主動行為;
中介服務機構從提供咨詢、監測等服務轉向挖掘、分享和套利等主動行為;
市場格局從不同區域市場轉向統一全國市場,從國內市場為主轉向國際市場對接。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