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就《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簡稱“新電池法”)達成臨時協定。一個多月之后的2023年1月18日,各成員國駐歐盟大使亦通過該法律。后續新電池法還需獲得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的正式通過,正式實施已擺上日程。
早在2020年12月,歐盟委員會提交了電池與廢電池法規提案,擬廢止歐盟現行電池指令(2006/66/EC)。值得注意的是,新電池法提案是“法規(regulation)”,會對所有歐盟成員國生效,自動成為成員國法律。較擬廢止的指令(directive)來說,法規的約束力更強。新法規核心內容可總結為針對電池產業全生命周期的13項措施,包括了從電池分類、再利用、回收、碳足跡、電化學性能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時規定了生產商的責任、電池設計要求、電池材料回收,以及供應鏈盡職調查等。
碳足跡要求
《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其中備受關注的碳足跡核查方面,相關的計算方法將在2023年7月1日之前發布,而2024年7月1日開始進入歐盟的電池將進行碳足跡的強制聲明。此外,新法規還提出將根據電池碳足跡水平建立分級(類似于家用電器的能效分級),從2026年1月1日起,碳足跡分級將寫入電池標簽以及技術文檔中。到2026年,結合電池技術的發展,歐盟將出臺法規限制電池碳足跡的上限,并于2027年開始實施。
電池可拆卸性及可更換性要求
《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為延長電池壽命、提高電池性能,使電池更加耐用,新法規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根據協議,容量超過2kWh的EV電池、LMT電池和可充電工業電池必須進行碳足跡聲明和標簽。立法生效三年半后,電器中的便攜式電池的設計必須讓消費者能夠更加方便地拆卸和更換電池。
標簽和信息要求
《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為了更好地告知消費者,電池將帶有標簽和二維碼,其中包含有關其容量、性能、耐用性、化學成分以及“單獨收集”符號的信息。LMT 電池、容量超過2kWh 的工業電池和EV電池也必須持有“數字電池護照”,包括電池型號信息以及單個電池及其用途的特定信息。
電池行業盡職調查政策要求
《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根據電池行業盡職調查政策,除中小企業外,所有在歐盟市場投放電池的經濟運營商都必須制定和實施符合國際標準的“盡職調查政策”,以解決與電池相關的社會和環境風險原材料和二次原材料的采購、加工和貿易。
廢棄物管理要求
《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便攜式電池的收集目標到 2023 年達到 45%,到 2027 年達到 63%,到 2030 年達到 73%;
LMT 電池到 2028 年達到 51%,到 2031 年達到 61%;
從制造和消費廢物中回收的最低含量的鈷 (16%)、鉛 (85%)、鋰 (6%) 和鎳 (6%) 必須在新電池中重復使用;
所有廢棄的 LMT、EV、SLI 和工業電池都必須免費為最終用戶收集,無論其性質、化學成分、狀況、品牌或來源如何;
到 2030 年 12 月 31 日,委員會將評估是否逐步淘汰通用不可充電便攜式電池的使用。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