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工作者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2年9月25日6時5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試驗十四號和試驗十五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鄭斌 攝)
“5、4、3、2、1.點火、起飛!”
金秋時節,戈壁灘上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枚“快響利箭”騰空而起,躍向蒼穹。
這是由我國自主研制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第16次圓滿完成的飛行任務,成功將兩顆試驗衛星發射升空,我國商業航天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更加輕快。
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產業園總裝測試廠內,技術人員在對一發火箭進行艙段對接狀態檢查(2022年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在距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00多公里外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更多“快舟”火箭正在生產車間整裝待發,等待揭示宇宙的奧秘。
“從新一代運載火箭陸續成功首飛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次數超過400次,從北斗組網、嫦娥探月到天問探火、空間站建設,近年來,我國航天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成為科技強國建設之路上的一座座重要里程碑。”中國航天科工首席技師閻敏說,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大將進一步為大國創新指明方向,作為航天科技工作者,我們滿懷期待。
在西太平洋海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離開“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準備進入水中,進行中國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潛(2017年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對科技創新進行了頂層設計,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謀劃部署和推動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
十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全球排名近年來持續穩步提升,2022年排名上升至第11位。
北京亦莊,一排排頗具未來感的儀器設備整齊排列,信號指示燈閃爍著富有節律的光點,這是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的新成果之一——“乾始”超導量子計算機。
“我們打通了量子應用、量子軟件、量子硬件的全流程,讓量子算力觸手可及。”百度首席技術官、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說。
2022年9月22日,合杭高鐵湖州至杭州段首趟列車從杭州西站駛出。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研制我國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參與蛟龍號研制、神舟十四號發射、新冠疫苗研發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在一批批“國家高新區”內,創新的源頭活水充分迸發涌流。當前,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73家,較2012年增加84家,為創新發展貢獻著“高新力量”。
在江蘇蘇州高新區,來自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譚海仁教授團隊,將大面積鈣鈦礦電池組件的光電轉化效率提升到24.5%。眼下,他們正探索將技術成果進一步產業化。
夜已深,人未靜,臨近22時,實驗室里師生們仍專注手上的工作,操作著氮氣手套箱,完成制備鈣鈦礦吸光層以及小面積電池組件等工序,并用太陽光模擬器測試光電轉化效率。
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發布會上,寒武紀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陳天石介紹國內首款云端人工智能芯片(2018年5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從實驗室到工廠,我們仍需努力實干。”譚海仁告訴記者,“國家大力鼓勵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人才評價體系不斷完善,科研人員享受到的政策‘紅包’實實在在。我們要爭取更多新突破,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科技力量。”
“高新區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創新的孵化器。”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副司長吳家喜表示,我們將堅持高標準定位、高端資源集聚、高成長企業培育、高端產業發展、高品質創新生態營造,落實新理念、策源新技術、培育新業態、探索新機制、構建新格局,推動高新區在又高又新上取得積極進展。
這是“中國天眼”全景(2022年7月21日攝,維護保養期間拍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天眼”望星河、“蛟龍”探深海、“高鐵”馳神州、“5G”聯天下……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
黨的二十大即將勝利召開,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將進一步堅定創新自信,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力在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