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資助3000萬元!醫療器械注冊認證扶持計劃正在申報中
醫療器械注冊認證扶持計劃
正在火熱申報中......
企業若有多個醫療器械產品認證
每個產品作為獨立項目申報
企業每年獲得資助金額最高可達3000萬元
各企業趕緊行動起來吧!
扶持范圍:
1.按照國家藥監局最新修訂頒布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規定并按照常規渠道申報獲批的第二、三類醫療器械,以及按照《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18年第83號)通過特別審批渠道申報獲批的第二、三類創新醫療器械。
2.在深圳本地完成研發并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中515條規定的獲得上市前批準PMA的Ⅲ類醫療器械,或者按照上市前通知510(k)程序取得510(k)銷售許可編號的醫療器械。
3.在深圳本地完成研發并按照歐盟醫療器械注冊有關規定(舊版《歐洲醫療器械指令(MDD)》(93/42/EEC)、《有源植入醫療器械指令(AIMDD)》(90/385/EEC))、新版《醫療器械法規(MDR)》(EU2017/745))取得歐盟授權NB機構頒發認證并在歐盟地區上市的第IIa、IIb類、第III類醫療器械;或按照歐盟體外診斷器械注冊有關規定(舊版《體外診斷醫療器械指令(IVDD)》(98/79/EC)、新版《體外診斷器械法規(IVDR)》(EU2017/746))取得歐盟授權NB機構頒發認證并在歐盟地區上市的體外診斷產品。
扶持方式及資助金額:
1.對按照常規渠道申報獲批的第二、三類醫療器械產品,按經項目評審報告核定費用的40%給予事后資助,最高不超過200、300萬元;對按照特別審批渠道申報獲批的第二、三類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按經項目評審報告核定費用的40%給予事后資助,最高分別不超過300、500萬元。
2.對成功通過美國FDA的PMA途徑申請注冊的III類醫療器械,按經專業審計機構審計后確認的費用給予資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對按照美國FDA上市前通知510(k)程序取得510(k)銷售許可編號的醫療器械,按經專業審計機構審計后確認的費用給予資助,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3.對按照舊版歐洲醫療器械指令、有源植入醫療器械指令取得歐盟授權NB機構頒發認證并在歐盟地區上市的第IIa、IIb類、第III類醫療器械,按經專業審計機構審計后確認的費用給予資助,最高分別不超過100、200、300萬元;對按照舊版體外診斷醫療器械指令取得歐盟授權NB機構頒發認證并在歐盟地區上市的體外診斷產品,按經專業審計機構審計后確認的費用給予資助,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對按照新版醫療器械法規取得歐盟授權NB機構頒發認證并在歐盟地區上市的第IIa、IIb類、III類醫療器械,按經專業審計機構審計后確認的費用給予資助,最高分別不超過200、300、500萬元;對按照新版體外診斷醫療器械法規取得歐盟授權NB機構頒發認證并在歐盟地區上市的體外診斷產品,按經專業審計機構審計后確認的費用給予資助,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4.以上資助金額按照產品獨立核定。企業若有多個醫療器械產品符合申報要求的應當以每個產品作為獨立項目申報。單個企業每年獲得資助金額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
申報要求:
1.申報項目對應的醫療器械取得國內產品注冊證或獲得FDA、CE市場準入的時間應當在提交申報之日前兩年內。
2.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需為首次取得。
3.已獲得我委“新產品新技術示范應用推廣扶持計劃”、“國際市場準入認證扶持計劃”資助的同一醫療器械產品不得再次申報本扶持計劃。
,專注政府扶持項目咨詢十余載,是國內專業的中小企業綜合服務運營商,如果您的企業想要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府項目補貼申報、企業貫標、國內外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等知識產權相關項目申報,卻遇到許多難關,不知道申報條件、不熟悉申報流程、不了解申報關鍵、不清楚能否通過等,請聯系,這些困難由我們幫您解決。如果想要提高申報成功率,也請聯系。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