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這些知識產權政策資訊值得關注!”
當2022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二,8月的知識產權政策資訊又在關注哪些事情呢?
立足全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2021年中國知識產權統計年報》,對2021年我國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做了提綱挈領的回顧與總結;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示范城市公布,多個城市開啟了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多地專利代理信用評價試點工作完成,通過信用評分推動代理行業有序健康發展;知識產權資本化進一步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明確表示將重點強化對“專精特新”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支持力度......通過規范有序的行業整治以及不斷加大力度的企業扶持,推動我國知識產權不斷蓬勃發展。
行業發展
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公布了《2021年中國知識產權統計年報》,并更新發布知識產權統計數據查詢指引(2022年版),旨在為社會公眾高效、快捷獲取知識產權統計數據提供便利。據了解,統計年報內容包括2021年我國專利、商標、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審查注冊登記統計數據和相關歷史數據,按國內外權利人類型、國際專利分類等維度進行分組。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持續優化知識產權統計公開數據查詢指引更新發布工作,連續兩年編制發布知識產權統計數據查詢指引。2022年版查詢指引匯集了1985年以來知識產權主要統計指標歷史數據,新增2021年主要指標數據,實現一個頁面總覽、一張表格通查、一次點擊下載。
8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進展成效。目前,我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超過7.3萬家,從業人員超過86.5萬人,年營業收入超過2250億元,分別比“十三五”期初增長了97.3%、95.7%和125%。創新主體、市場主體對知識產權服務質量的認可度逐年攀升。發明專利代理率達到83.6%,商標注冊申請代理率達到93.5%。特別指出,專利數量質量實現雙提升,2012年到2021年,高校專利申請量從10.6萬項增加到36.7萬項,增幅達到246.2%,專利授權量從6.9萬項增加到30.8萬項,增幅達到346.4%,授權率從65.1%提高到83.9%;高校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從2012年的2357項增長到2021年的15000多項,增長了5.5倍,專利轉讓金額從2012年的8.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8.9億元,增幅接近十倍,不僅實現了量的增長,也實現了質的提升。
知識產權行業的發展伴隨著各個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不斷落地。近期,國家知識產權局同意湖南省和湖南省湘潭市開展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未來分別面向先進制造和新材料產業、智能制造和生物醫藥產業開展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工作。至此,在建和已建成運行的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數量已達60家,涉及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建成覆蓋全國主要區域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網絡。
8月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關于確定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示范城市的通知。按照《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關于面向城市、縣域、園區開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國知辦函運字〔2021〕1197號)要求,經地方申報推薦、材料審查、專家評審等程序,確定北京市海淀區等38個城市(城區)為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北京市豐臺區等72個城市(城區)為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試點示范時限自2022年7月至2025年6月。
規范治理
為有效運用信用監管手段,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代理監管工作,自2022年2月份開始,國家知識產權局制訂《專利代理信用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及評價標準,并選擇在河北、江蘇、湖南、四川4省開展專利代理信用評價管理試點工作。4個試點省份共計712家專利代理機構中,有62家代理機構因存在負面信用信息,被扣減信用積分,評級A級的676家,B級的36家。3539名專利代理師中,有14名因存在負面信用信息,被扣減信用積分,評級A級的3538名,B級的1名。
8月1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3196號建議答復的函。其中提到,嚴厲打擊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的非正常專利申請。在引導創新主體提升專利質量的同時,加大非正常專利申請打擊力度,制定印發《關于規范申請專利行為的辦法》《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的通知》《關于持續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引導地方全面取消專利申請環節的資助和獎勵,剔除不符合實際的增長率評價指標。2021年,組織開展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專項行動,累計分四批向全國各地通報非正常專利申請81.5萬件,要求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進行核查,并要求申請人主動撤回,截至年底,前三批通報非正常專利申請的撤回率達到97%。
8月1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5778號建議答復的函。國知局答復《關于提高我國高價值專利比例向世界專利強國邁進的建議》提到,優化專利審查流程,持續加強專利審查流程精細化管理。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進一步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持續促進申請質量提升,嚴把審查授權關口,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高知識產權運用效益。
國家知識產權局成立工作組,先后入駐兩家平臺型商標代理機構,通過“輔導式”監管方式,宣講最新商標審查政策,幫助建立管理制度和工作規則。國家知識產權局在治理平臺型商標代理機構工作中,不斷創新監管方式,探索建立“入駐式”監管機制,通過全方位的“輔導式”檢查監督,提升監管效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轉變觀念,打破監管情緒“對立化”。采用“輔導式”治理方式,打破以行政處罰為主要方式的監管方式,在平臺型商標代理機構內部建立合規部門,由“要查我”變為“我要查”。二是聚焦風險,突出監管過程“事前防”。針對平臺型商標代理機構的經營模式和主要風險,詳細梳理其所存在的問題,輔導其建立完善惡意申請篩查、惡意申請告知、利益沖突審查、網絡申請去重校驗等工作機制。三是強化組織,打破監管力量“單一化”。抽調國家知識產權局各相關業務部門、地方知識產權局和行業協會骨干力量組建工作組,成立監管、審查、信息化、行業自律等多部門的專家團隊,提升監管整改意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確保監管成效最大化。
8月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6463號建議答復的函。其中提到,專利制度旨在通過對智力活動的成果予以保護,從而鼓勵發明創造、激勵創新,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嚴格按照《專利法》和《專利法實施細則》開展專利審查,通過判斷專利申請是否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來評價專利申請技術的創新高度,促進發明創造技術含量提高。后續,將結合您的建議,多措并舉提升專利審查員的技術素養、檢索水平和正確適用法律的能力,作出與申請專利技術水平相適應的審查結論,切實保障申請主體的創新積極性和合法權益。
為了推動建立完善知識產權侵權糾紛鑒定工作體系,促進知識產權鑒定機構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提升知識產權鑒定質量和公信力,更好保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執法辦案,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關于加強知識產權鑒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推動建立完善知識產權侵權糾紛鑒定工作體系等進行部署。《指導意見》圍繞發展目標,從明確工作定位、健全標準體系、加強機構培育、完善行業管理、開展行業評價、健全協同機制、加強能力提升和推動自律監管八個方面,部署了重點任務。
企業扶持
知識產權資本化,不僅是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價值的一種途徑,也是解決企業融資難題的一味良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5506號建議答復的函。其中提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將會同證監會等部門繼續完善知識產權證券化引導政策和服務措施,指導證券交易所加強政策解讀與投融資宣傳,加大以小額債權為基礎的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宣傳推廣力度。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重點強化對“專精特新”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支持力度,助力科技型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證券化解決融資難題,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獲得感。
地方發布
近日,福建省知識產權局發布關于福建省專利優先審查辦事服務指南的公告。其中提到,福建省專利優先審查中有以下情形優先的,審查申請暫緩受理。包括1.代理機構被國家知識產權局通報涉嫌代理非正常專利申請且未及時主動撤回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申訴的;2.代理機構撤回非正常專利申請后又重復提交相同內容專利申請的;3.申請人的專利被確定為非正常專利申請且未及時主動撤回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申訴的。
知識產權作為激勵創新創造的重要保障以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支撐,提綱擎領地對問題進行規范整理,也持續加大對企業地扶持力度。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也由此不斷增強,進而形成自上而下的知識產權大保護氛圍,這是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下的指引,也是創新引領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
(原標題:回首八月,知識產權政策導向哪里?)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