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召開競爭壟斷十大典型案例發布會暨競爭壟斷委員會及專業審判團隊設立情況通報會,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政治部主任宋魚水,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判第三庭庭長、競爭壟斷委員會主任謝甄珂,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判第三庭競爭審判團隊法官司品華,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判第三庭競爭審判團隊法官蘭國紅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由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綜合辦公室干部張曉天主持。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自2014年建院至2021年底,受理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類案件共計1436件,審結1244件,其中,受理一審案件529件,審結470件,受理二審案件907件,審結774件。在全部審結案件中,判決結案652件,占比52%;調解結案43件,占比3%;裁定發回重審、準予撤訴、駁回訴訟請求、移送管轄等方式結案占比45%。特別是近年來,知產法院受理的競爭壟斷類案件數量增長明顯,涉及領域、行業逐年擴張,案件類型也日趨全面。其中,2020年受理競爭壟斷類案件184件,2021年達306件,增幅近66%,預計2022年競爭壟斷案件的收案數量將超過500件。上述案件不僅涉及制造業、服務業等傳統行業,以及信息安全、民生保障等重要領域,而且越來越多的涉及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如:涉及頭部平臺企業的反壟斷案件、涉及互聯網領域新型商業模式的反不正當競爭案件等。
謝甄珂庭長發布了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競爭壟斷十大典型案例。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
競爭壟斷十大典型案例
案例一
某協會被訴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
【基本信息】
案號:(2018)京73民初1527號
原告:某新媒體公司
被告:某協會
【案情】
原告某新媒體公司系VOD點播設備生產企業,原告認為被告某協會在KTV音像作品著作權使用許可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其拒絕簽訂《許可協議》的行為以及《許可協議》的部分條款內容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簡稱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三項、第五項的相關規定,屬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故訴至法院,要求被告以合理條件與其簽訂許可使用合同等,并賠償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在中國大陸地區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簡稱類電影作品)及錄音錄像制品(簡稱音像制品)在KTV經營中的許可使用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鑒于原告在履行雙方《許可協議》過程中存在違約行為,被告在此前提下考慮原告具有不良信用記錄等情況,拒絕與其簽約,具有正當理由,沒有產生阻礙或限制競爭的效果。《許可協議》中關于原告“應提示KTV經營者向被告支付著作權使用費”等約定的目的在于協助被告收取著作權使用費,亦沒有產生阻礙或限制競爭的效果。故被告的涉案行為未違反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三項、第五項的規定,據此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點評】中國政法大學 時建中教授
本案明確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屬于《反壟斷法》上的經營者,從涉案領域的特殊性出發作出了與先前判決一致的相關市場界定,并基于集體管理組織的唯一性和重要性而認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以競爭損害為標準對被控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進行了合理性分析,將被許可方的違約行為和失信情況認定為拒絕交易的正當理由,將基于雙方自愿而訂立且不違背法律規定的合同義務排除認定為不合理的交易條件。本案的爭議問題既包括著作權法問題,也包括反壟斷法問題,與我國法院之前同類案件的判決思路一脈相承,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認定提供給了較為完整和清晰的分析方法。
案例二
某通信公司被訴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
【基本信息】
案號:(2017)京73民初1671號
原告:某通信公司
被告:某投資公司、某系統公司、某系統公司北京分公司
【案情】
原告某通信公司認為被告一某投資公司、被告二某系統公司、被告三某系統公司北京分公司在成都地鐵專網通信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并實施了限定交易、拒絕交易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簡稱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項的規定,給原告帶來了損害,故訴至法院,要求三被告停止被訴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并連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支出。
法院經審理認為,每一次單獨的招投標事件構成一個單獨的相關市場,被告二在涉案地鐵專用無線通信設備的招標事件發生時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但被告二給客戶出具的《制造廠商說明函》以及拒絕開放API端口等行為并未導致排除及限制競爭的后果,不構成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限定交易、拒絕交易行為,且被告二拒絕開放API端口具有正當理由,故原告主張被告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不能成立。被告一、三均未直接實施任何被訴行為,不屬于本案適格被告。據此,法院駁回了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點評】中國政法大學 時建中教授
本案提出了招投標案件中不必界定商品市場和地域市場,并超越商品與地域因素界定了招投標案件中的獨特相關市場,即“招投標事件”;打破了需求替代分析與供給替代分析之間的界限及適用次序,創設了以“中標”結果認定投標人是否具有支配地位的全新方法;明確了限定交易和拒絕交易的核心判斷要件,即限定交易違法的前提是行為人必須具有限定交易的能力,拒絕交易違法的核心標準是拒絕行為直接導致了競爭損害且被拒絕方沒有替代性選擇。本案判決在相關市場界定、支配地位認定和壟斷行為識別上都進行了大膽嘗試和創新,提出了較多的全新主張,就一些之前未曾遇到的問題,給出了獨特的解決方案。
案例三
某石油公司被訴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
【基本信息】
案號:(2017)京73民初1788號
原告:某油井服務公司
被告:某石油公司、某國際公司
【案情】
被告某石油公司、某國際公司享有遼河油田冷家堡區塊的相關權益。原告某油井服務公司在遼河油田冷家堡區塊建設了兩臺鍋爐,為被告二提供注氣服務,雙方自2001年至2013年逐年簽訂了多份協議。協議終止后,被告二不再與原告續簽。原告認為,二被告在遼河油田冷家堡區塊油田開采所需的注汽服務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二被告通過實施差別待遇和拒絕交易,排除、限制了原告在正常競爭秩序中可以合法獲取的利益,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簡稱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六項的規定,故訴至法院,要求二被告立即停止涉訴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訴行為涉及買方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在案證據不足以證明二被告在本案所涉及的全國稠油油田產區固定式鍋爐注汽服務市場內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被告二不再與原告續約符合合同自由原則,且涉案油田產量和銷量持續下降,被告二拒絕與原告交易具有正當理由。原告與某案外公司在規模和能力、信用狀況、交易安全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別,被告二與該案外公司進行交易不構成差別待遇。被訴拒絕交易和差別待遇行為影響的是交易關系的一方,而非需要由反壟斷法所調整的競爭關系和競爭秩序。據此,法院判決駁回了原告全部訴訟請求。
【點評】中國政法大學 劉繼峰教授
形式上,壟斷行為大都以合同方式實施,如何確立行為的法律屬性,并技術性剝離合同法和反壟斷法之間的關系是本案的重點和難點。本案建立在合同本身有效性及終止的基礎上,這是合同自治的體現,也是簽訂合同時雙方合同自由。案件的結論準確把握了合同自由的不可隨意剝奪,合同自治中的風險和矛盾只能由合同法來解決,不能隨意轉致適用反壟斷法。從反壟斷法的角度看,為法律所保護的是競爭,不是單個競爭者或交易人的利益。構成違法的前提是對市場競爭的實質性損害或危害消費者利益,而不僅僅是針對交易人的損害。案件結論把握住了反壟斷法的本質。
案例四
“直播瀏覽器”不正當競爭案
【基本信息】
案號:(2019)京73民終2989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某信息技術公司、某體育文化發展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某國際網絡公司
【案情】
被上訴人某國際網絡公司認為上訴人某信息技術公司、某體育文化發展公司在涉案網站設置專題,對體育賽事節目的鏈接進行排列、整理,涉案直播瀏覽器全程、實時利用被上訴人網站的體育賽事節目增加主播直播內容、與觀眾互動,不當利用被上訴人網站的競爭優勢,獲取不正當商業利益,違反了1993年《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的規定,故訴至法院,要求上訴人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
法院經審理認為,用戶在涉案直播瀏覽器中觀看體育賽事節目的基礎上被默認增加不受被上訴人控制的主播直播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不當干擾了被上訴人賽事節目的正常播放,損害了被上訴人的合法權益。若允許此種以“直播瀏覽器”的形式免費利用賽事節目資源并招募主播進行解說的經營模式存在,將導致沒有視頻平臺愿意付費播放被上訴人的賽事節目,損害了被上訴人通過授權其他網絡視頻平臺播放賽事節目而獲得的經濟利益。涉案行為如不被規制,體育賽事節目制作方可得收益減少,將缺乏動力花費高額的資金獲取體育賽事轉播權,最終可能破壞體育賽事轉播行業生態,貶損消費者的長遠利益。據此,法院認定上訴人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并判決上訴人賠償被上訴人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500萬元。
【點評】中國人民大學 孟雁北教授
任何具有創新性的競爭行為都應當充分尊重其他市場主體的付出,不得不合理地借用他人的競爭優勢。不正當競爭行為是否成立需要從多視角進行論證,如涉案直播瀏覽器是否獲得體育賽事節目權利人授權、是否與體育賽事直播行業的慣常做法相悖、是否損害權利人的交易機會和可得利益等。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行為規制法,當涉案“直播瀏覽器”商業模式被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該商業模式也當然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反不正當競爭法也通過本案為創新的商業模式或經營方式的發展提供了規范和指引。
案例五
分時段出租視頻網站VIP賬號不正當競爭案
【基本信息】
案號:(2019)京73民終3263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某網絡科技公司、某科技有限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某藝科技公司
【案情】
被上訴人某藝科技公司認為上訴人某網絡科技公司、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其共同運營的涉案APP非法出租愛奇藝VIP賬號并通過技術手段對涉案APP中的愛奇藝APP部分功能進行限制,構成不正當競爭,違反了2017年《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第二款第四項和第二條的規定,故訴至法院,要求上訴人停止侵權并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
法院經審理認為,涉案APP對愛奇藝VIP賬號進行分時出租的行為使得涉案APP用戶無需向被上訴人付費即可接受愛奇藝VIP視頻服務,并通過技術手段對愛奇藝APP中的部分功能進行限制。被訴行為為上訴人增加了交易機會,干擾了被上訴人視頻網站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方式,直接損害了被上訴人基于VIP視頻服務所產生的經營收益,還會阻礙網絡視頻市場的正常、有序發展,并最終造成消費者福祉的減損,已構成不正當競爭。據此,法院判決上訴人停止侵權,并賠償被上訴人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300萬元。
【點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黃勇教授
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被稱為“互聯網專條”,第四項兜底性規定引發了不少的討論。本案即是司法層面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第四項適用的探討。法院從四個方面著重論證了被訴行為的不正當性,最終以不當奪取交易機會、損害其他經營者合法利益和長期視角下網絡視頻市場的發展秩序為落腳點,確認被訴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折射出司法對此類案件的深入思考,也給今后我國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構建與競爭合規提供了參考。
案例六
“邊錄邊播”“一鍵分享”不正當競爭案
【基本信息】
案號:(2021)京73民終496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某虎科技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某藝科技公司
【案情】
被上訴人某藝科技公司認為,上訴人某虎網絡公司開發的360瀏覽器通過提供“邊錄邊播”“一鍵分享”的功能,誘導用戶通過360瀏覽器訪問愛奇藝網站,完成作品的錄制,并向第三方平臺傳播,進行分成牟利,該行為破壞了愛奇藝網站正常合法的網絡服務,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十二條之規定,故訴至法院,要求上訴人賠償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認為,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均為互聯網業務經營主體,360瀏覽器提供的“邊播邊錄”和“一鍵分享”功能,誘導用戶避開“禁止下載”等技術措施,并對作品實現免費傳播,導致被上訴人的經營資源受損,進而造成其用戶流量的流失,使被上訴人合法提供的網絡服務的正常運行受到破壞,涉訴行為符合《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第二款第四項規定之情形,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上訴人關于技術中立的理由不能成立,如果合法的經營活動可以被其他經營者隨意干涉、妨礙、破壞,則必將使得經營者對自己的經營活動無法預期,進而對合法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造成損害。據此,法院判決上訴人消除影響,并賠償被上訴人經濟損失30萬元。
【點評】中國政法大學 劉繼峰教授【案情】
本案的處理過程和結論重申了如下觀念:第一,技術中立原則不僅僅立足于技術本身。技術是一種生產力,可以提升產品質量、消費者福利等,但如果技術服務于幫助他人從事違法行為,其中立性被打破;第二,技術本身是產品,在運用中也是競爭工具,若技術運用的后果直接弱化他人的競爭優勢,這種技術工具本身及其運用均違背誠信原則。第三,面對互聯網領域的不正當競爭,法律規定的兜底條款如何協調是立法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適用中具體條款優于一般條款。第四,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時競爭關系應作廣義理解。
案例七
“省錢招”插件不正當競爭案
【基本信息】
案號:(2021)京73民終1092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某網聘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某人才服務公司、某咨詢公司
【案情】
域名為zhaopin.com的“智聯招聘”網站系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網站,由被上訴人某人才服務公司、某咨詢公司共同運營。域名為sheng.mofanghr.com的網站亦為有償提供求職者簡歷的人力資源網站,由上訴人運營。被上訴人認為,上訴人在其“魔方微獵HR圈”微信公眾號中使用“智聯招聘”字樣,通過“省錢招”插件在“智聯招聘”網站插入鏈接進行比價及獲取簡歷資源,以及在“智聯招聘”網站以虛假簡歷形式投放廣告等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二項、第十二條第一項、第四項的規定,故訴至法院,請求判決上訴人停止涉案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影響及賠償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認為,在案證據表明“智聯招聘”經過被上訴人的長期經營和宣傳,在國內招聘領域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上訴人在其微信公眾號中使用“智聯招聘”字樣,屬于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的混淆行為。上訴人通過“省錢招”插件在“智聯招聘”網站插入鏈接,進行比價及獲取簡歷資源,截取了“智聯招聘”網站的用戶流量,破壞了被上訴人正常的商業經營模式,具有不正當性。上訴人在“智聯招聘”網站以虛假簡歷形式投放廣告,擾亂了“智聯招聘”網站的正常經營。據此,法院判決上訴人立即停止涉案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影響并賠償被上訴人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計100余萬元。
【點評】清華大學 張晨穎教授
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是數字經濟時代競爭法所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本案判決澄清了互聯網環境下《反不正當競爭法》實施的三個重要問題,一是明確了平臺競爭關系的認定標準,提出競爭的本質是對交易對象的爭奪。無論商業模式是否相同,只要具有相同的用戶群體并在經營中爭奪與相同用戶的交易機會,均存在競爭關系。二是明確平臺“搭便車行為”減少了市場的激勵、損害了創新,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三是明確經營者宣傳信息在損害賠償中證明中的推定作用。在無相反證據證明的情況下,經營者應當承擔基于宣傳所產生的事實推定后果,相關宣傳可以作為計算損害的依據。該案對引導市場主體守法經營,營造風清氣正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具有建設性意義。
案例八
擅自抓取微博后臺數據不正當競爭案
【基本信息】
案號:(2019)京73民終3789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某軟件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某網絡技術公司
【案情】
被上訴人某網絡技術公司系新浪微博的運營方,為消費者提供基于用戶關系的社交媒體平臺。上訴人某軟件公司通過運營的網頁版鷹擊系統和安卓手機端鷹擊應用為其用戶提供微博數據服務,具體包括獲取、存儲、展示和分析微博平臺數據,并形成數據分析報告。被上訴人認為上訴人擅自獲取、存儲、展示和使用微博平臺數據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故訴至法院,要求上訴人立即停止涉案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影響并賠償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認為,微博平臺數據可以分為公開和非公開數據,對于公開數據,可以通過網絡爬蟲等自動化程序獲取并進行二次利用,對于非公開數據,只有在采取合法正當手段的情況下方可獲取。本案中,在雙方當事人不存在合作關系,且不能證明采用的技術手段具備合法正當性的情況下,能夠合理推定上訴人利用了技術手段破壞或繞開了被上訴人所設定的訪問權限,從而獲取微博平臺非公開數據。上訴人獲取、存儲、展示和使用微博平臺數據的行為,干擾了微博平臺的正常運行,給被上訴人增加了經營成本,并影響被上訴人對外授權并獲得相關收益,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據此,法院判決上訴人承擔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影響并賠償被上訴人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計528萬元。
【點評】清華大學 張晨穎教授
數據抓取行為是否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關鍵在于抓取數據的性質和抓取數據的方法是否正當。平臺的數據可分為公開數據和設置訪問權限的非公開數據。對于平臺的公開數據,基于互聯互通的精神平臺經營者應當允許其他經營者搜集、利用此類數據。但是對于已經設置訪問權限的非公開數據,經營者在沒有獲得許可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手段抓取和存儲的行為本質上利用了技術手段破壞或者繞開平臺所設置的訪問權限,此種行為不具有正當性。本案的判決進一步明確了數據抓取行為的正當性邊界,完善了平臺經濟和數字領域競爭法的適用規則,進一步推動平臺競爭治理的法治化。
案例九
“西四包子鋪”不正當競爭案
【基本信息】
案號:(2020)京73民終3501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北京某閣餐飲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北京某居餐飲公司
【案情】
某飯鋪創始于1921年,經公私合營更名為“西四包子鋪”,經營地點為北京市西城區西四南大街。2001年,“西四包子鋪”因歷史原因暫停營業。被上訴人經授權取得“西四包子鋪” 品牌經營及維權的權利。被上訴人認為上訴人開設的店鋪擅自使用“西四包子鋪”名稱,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二項的規定,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故訴至法院,要求上訴人停止使用“西四包子鋪”店鋪名稱、消除影響及賠償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認為,“西四包子鋪”作為店鋪招牌持續經營,經過長期使用和歷史沉淀,已經形成較為豐厚的品牌價值,與其經營者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對應關系。雖然“西四包子鋪”在較長時間內未實體經營,但相關媒體報道表明,相關公眾仍將該老字號積蓄的美譽度與其早年經營者相聯系,其所享有的歷史商譽、知名度以及潛在的商業價值仍持續存在,應當得到保護。上訴人作為同地區同行業的經營者,在臨近當年“西四包子鋪”原址的位置,開設主營業務及字號相同的店鋪,明顯具有不正當意圖,損害了被上訴人的合法商業利益,擾亂了公平競爭的經營秩序,構成不正當競爭。據此,法院判決上訴人停止使用“西四包子鋪”店鋪名稱、消除影響并賠償被上訴人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1萬元。
【點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黃勇教授
本案涉及《反不正當競爭法》視野下“西四包子鋪”字號的使用權問題。二審法院通過認定被上訴人與“西四包子鋪”的傳承關系和歷史淵源,一方面明確“雖然華天集團較長時間內未繼續實體經營該字號,但該老字號所享有的相關權益并不因此而當然不受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另一方面通過上訴人公司招牌上標有“記憶中的北京味道”字樣認定其實施混淆行為的主觀意圖,最終確認上訴人構成不正當競爭。本案背后是公私合營、體制改革等復雜歷史原因導致經營中斷的知名老字號如何保護其商號的問題,具有相當的典型性。
案例十
高爾夫經營者侵害客戶名單商業秘密案
【基本信息】
案號:(2018)京73民終686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某體育文化公司、某文化發展公司、某旅游公司
上訴人(原審被告):某體育投資公司、金某、徐某、姚某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孫某、王某
【案情】
原審原告三公司系國內高爾夫球服務經營商,為國內金融機構的VIP客戶提供高爾夫增值服務。原審被告金某等5人原系原審原告的員工,分別擔任球場部經理、大客戶部經理等職務,于2012年至2013年先后離職并入職原審被告某體育投資公司。原審原告認為,其與相關高爾夫球場的合作信息、球場管理系統數據及與相關銀行的合作信息等經營信息均構成商業秘密,金某等5人未經許可將上述信息披露給某體育投資公司使用。某體育投資公司明知金某等5人非法披露上述信息,仍在經營中積極利用并謀取利益,侵犯了原審原告的商業秘密。故訴至法院,要求原審被告停止侵犯原審原告的商業秘密,并賠償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審原告在持續多年的經營活動中積累的與眾多高爾夫球場和多家銀行關于合作價格、合作模式等經營信息,不為相關領域內從業人員普遍知悉,具有商業價值,且采取了保密措施,構成商業秘密。金某、姚某、徐某等3人在職期間有機會接觸涉案商業秘密,在入職某體育投資公司后,違反保密合同約定,將涉案商業秘密向某體育投資公司披露;某體育投資公司明知金某等3人非法披露涉案商業秘密仍在經營中積極利用,上述行為侵犯了原審原告的商業秘密。據此,法院判決原審被告某體育投資公司、金某等3人停止侵犯涉案商業秘密并賠償原審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計799萬元。
【點評】中國人民大學 孟雁北教授
商業秘密涉及經營者利益和公共利益兩個方面,商業秘密的認定標準過低,可能會限制自由競爭或阻礙技術發展;認定標準過高,又無法對經營者合法權益進行有效保護,故商業秘密是否成立是商業秘密案件的審理難點。在確定賠償數額時,可綜合考量研究開發成本、實施商業秘密的可得利益、可保持競爭優勢的時間等因素。本案審理思路清晰,對如何認定構成商業秘密的經營信息、使用或披露行為以及確定損害賠償額等進行了深入分析論證,對認定侵犯經營信息商業秘密行為具有示范作用。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