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綱要》提及多條涉高等教育內容,如:擴大高校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鼓勵高校建立專業化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機構;支持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自主設立知識產權一級學科;依托相關高校布局一批國家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基地,加強相關高校二級知識產權學院建設。
9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
《綱要》提及多條涉高等教育內容,如:擴大高校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鼓勵高校建立專業化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機構;支持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自主設立知識產權一級學科;依托相關高校布局一批國家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基地,加強相關高校二級知識產權學院建設。
《綱要》在“建設激勵創新發展的知識產權市場運行機制”部分提到,要健全運行高效順暢、價值充分實現的運用機制。其中明確,改革國有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機制,擴大科研機構和高校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深入開展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工作,推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專業化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機構。
《綱要》在“建設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人文社會環境”部分提到,要營造更加開放、更加積極、更有活力的知識產權人才發展環境。其中包括,完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流動配置機制。支持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自主設立知識產權一級學科。推進論證設置知識產權專業學位。實施知識產權專項人才培養計劃。依托相關高校布局一批國家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基地,加強相關高校二級知識產權學院建設。
01、培養“術業有專攻”的知識產權人才
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知識產權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顯。
專門的知識產權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發展知識產權事業和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關鍵要素之一。
高校是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如何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勢,又好又快地培養大批知識產權人才,適應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
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始于上世紀80年代,發展于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形成本科、雙學位、第二學士學位班、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等多層次的知識產權教育模式。據不完全統計,自2012年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正式設立知識產權本科專業以來,已有百余所高校設置該專業,截至去年底,全國已設立50多家知識產權學院,初步建立了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教育模式。
但目前來看,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知識產權有效人才的不足與知識產權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已成為突出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知識產權服務促進中心主任謝商華曾表示,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仍然存在“多而不優、大而不強”的問題,呈現“學難致用、供需脫節”的瓶頸。
謝商華建議,重點培養知識產權理工背景的知識產權人才,建立合理的研究生學業評價機制。她指出,從實踐需求看,理工科背景是成為知識產權人才的基本門檻;從能力構成看,理工科專業培養由于自身規律和要求集中在本科生階段學習為宜,專利代理人(師)、知識產權專利審查員、知識產權運營人才、知識產權工程師等知識產權工程人才的培養延伸到碩博士研究生階段構。同時,學業評價不宜單一以學術論文為標準,而是將專利文書寫作、專利技術分析、知識產權導航評議、知識產權綜合保護方案等應用型創新成果納入評價指標。
02、推動知識產權一級學科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曾表示:“我國要實現知識產權強國,人才是第一位的,而人才的培養和保障需要學科支撐,學科建設是知識產權強國的‘定海神針’。”然而,知識產權專業在我國學歷學位教育序列中,目前尚未列為二級學科,成為制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瓶頸。
知識產權具有典型融通性交叉學科屬性,涉及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正逐漸發展為一個獨特的專門學科知識體系。在此背景下,開展學科專業建設,尤其是設立知識產權一級學科,越來越成為各方的關注焦點。
“基于法學或者管理學的二級學科培養出來的知識產權人才知識結構不盡如人意,社會上真正急需的懂法律、曉科技、知管理的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產出嚴重不足”,謝商華曾提到,“只有在知識產權一級學科目錄規范下,才能按學士、碩士、博士成體系、全方位地培養國家需要的知識產權各類人才。”
今年5月,全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研討會在同濟大學召開,16所高校共同組建高校知識產權學科聯盟,并簽署《知識產權學科建設合作備忘錄》,將共同探索知識產權學科改革發展路徑,積極爭取將“知識產權一級學科”納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目錄。
附:
100所知識產權專業的高校名單
(截止2021.3.2.共100所)
2003年設置1所
華東政法大學;
2004年增設1所
華南理工大學;
2005年增設3所
暨南大學、重慶理工大學、中國計量大學;
2006年增設1所
杭州師范大學;
2007年增設1所
浙江工業大學;
2011年增設10所
浙江工商大學、內蒙古財經學院、福建工程學院、南昌大學、煙臺大學、山東政法學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廣西民族大學、重慶郵電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2012年增設25所
中南民族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蘭州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保定學院、石家莊學院、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哈爾濱金融學院、上海政法學院、蘇州大學、安徽大學、銅陵學院、淮北師范大學、宜春學院、河南師范大學、安陽工學院、武漢東湖學院、湘潭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重慶交通大學、西南科技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甘肅政法學院、新疆大學;
2013年增設17所
華中師范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沈陽工業大學、池州學院、青島農業大學、聊城大學、山東女子學院、北京電影學院、河南科技大學、中原工學院、河南師范大學、鄭州成功財經學院、衡陽師范學院、廣州大學松田學院、重慶工商大學、宜賓學院、蘭州商學院;
2015年增設2所
泰州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
2017年增設10所
重慶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大慶師范學院、上海大學、淮陰師范學院、三江學院、嘉興學院、安慶師范大學、九江學院、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2018年增設5所
南京工業大學、廈門理工學院、鄭州大學、西華大學、四川文理學院;
2019年增設13所、撤銷1所
【增加13所】
北京吉利學院、牡丹江師范學院、湖州師范學院、萍鄉學院、許昌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湖南工業大學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肇慶學院、廣東金融學院、凱里學院、大理大學、西北大學;
【撤銷1所】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2020年增設5所
河北金融學院、福建江夏學院、華東交通大學、武漢工程大學、廣西警察學院。
2021年增設7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泉州師范學院、青島工學院、河南工程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東莞理工學院
我國高?,F有知識產權學院名錄
(截至2020.4.26.共45所)
1、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1993年9月)
2、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1994年7月)
3、同濟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3年3月)
4、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3年11月)
5、暨南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4年9月)
6、華南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4年11月)
7、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5年4月)
8、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5年7月)
9、山東師范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5年9月)
10、中山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5年11月)
11、西北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5年11月)
12、南京三江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2005年11月)
13、青島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6年6月)
14、中國計量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6年8月)
15、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知識產權學院
(2007年12月)
16、湘潭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8年11月)
17、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09年9月)
18、深圳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0年3月)
19、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0年6月)
20、西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1年5月)
21、浙江工貿學院溫州知識產權學院
(2013年9月)
22、浙江工商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4年3月)
23、中原工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2014年9月)
24、四川理工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2014年12月)
25、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知識產權學院
(2015年2月)
26、鄭州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5年11月)
27、遼寧大學遼寧知識產權學院
(2016年4月)
28、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6年5月)
29、大連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6年9月)
30、青島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6年12月)
31、河南師范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7年4月)
32、沈陽工業大學中德知識產權學院
(2017年4月)
33、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7年5月)
34、西華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7年6月)
35、濱州職業學院濱州知識產權學院
(2017年11月)
36、邯鄲職業技術學院邯鄲知識產權學院
(2017年11月)
37、山東科技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7年12月)
38、天津工業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8年1月)
39、濟寧理工職業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2018年4月)
40、保定學院知識產權與財經學院
(2018年5月)
41、河南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8年11月)
42、河南科技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9年12月)
43、河南經濟技術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2019年12月)
44、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9年12月)
45、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中歐知識產權應用學院
(2020年1月)
我國現有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名錄
(截至2020.4.26.共26個)
1、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湖南)基地
(湖南大學)
2、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山東)基地
(煙臺大學)
3、國家知識產權培訓(上海)基地
(同濟大學)
4、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湖北)基地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5、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安徽)基地
(中國科技大學)
6、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廣東)基地
(華南理工大學)
7、國家知識產權培訓(重慶)基地
(重慶理工大學)
8、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江蘇)基地
(南京工業大學)
9、國家知識產權培訓(陜西)基地
(西北大學)
10、國家知識產權培訓(黑龍江)基地
(東北林業大學)
11、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新疆)基地
(新疆大學)
12、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河南)基地
(鄭州大學)
13、國家知識產權培訓(遼寧)基地
(大連理工大學)
14、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山西)基地
(山西大學)
15、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浙江)基地
(中國計量大學)
16、國家知識產權培訓(福建)基地
(廈門大學)
17、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吉林)基地
(吉林大學)
18、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江蘇)基地
(江蘇大學)
19、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四川)基地
(四川大學)
20、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廣東)基地
(廣東IP中心)
21、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江西)基地
(華東交通大學)
22、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南海)基地
(南海區IP協會)
23、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溫州)基地
(浙江工貿學院)
24、國家知識產權培訓(蘇州)基地
(蘇州工業園區)
25、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廣東)基地
(深圳大學)
26、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廣東)基地
(珠海橫琴平臺)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