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再審案淺析合法來源抗辯
本文結合凱迪仕VS箭牌外觀設計專利侵權案,分析了被告主張的合法來源抗辯與專利法意義上的合法來源抗辯存在的異同,認為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采購的商品遭到專利侵權之訴時,應當結合專利法意義上的合法來源抗辯構成要素正確主張合法來源抗辯,同時建議企業在采購商品時應當約定知識產權侵權免責條款,以降低自身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的風險。
關鍵詞:專利法、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合法來源抗辯
一、案情簡介
近日,深圳市凱迪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凱迪仕,即原告)發現箭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箭牌1.即被告)展出了與凱迪仕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近似的產品,凱迪仕通過公證方式從箭牌1獲取了相關資料及宣傳手冊。之后,凱迪仕發現箭牌智能科技(張家港)有限公司(下稱:箭牌2.即被告)在天貓、京東開設的網店對被控侵權產品進行了銷售,凱迪仕通過公證購買的方式取得了被控侵權產品。為制止侵權行為,原告將兩被告訴至廣州知識產權法院。
兩被告在一審中共同辯稱:被告2向案外人購買的鎖體外殼(涉案外觀專利產品),主張被訴侵權產品具有合法來源。一審法院認為兩被告提出的合法來源抗辯所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證明與本案的關聯性,不予支持。
兩被告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要求依法撤銷一審判決,發回重審或改判。二審法院認為被訴侵權產品并非由箭牌2公司向琨山公司購買所得,兩被告的合法來源抗辯不能成立。
2021年6月,箭牌2不服二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另提供新證據【箭牌2與琨山公司的和解協議】證明真正的生產者是案外人而非再審申請人箭牌2.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書認為一審、二審法院認定箭牌2的合法來源抗辯不成立并無不妥,駁回箭牌2的再審申請。
二、案件爭議的焦點
從一審、二審到再審,主張合法來源抗辯始終是本案爭議的焦點之一。
三、合法來源抗辯的法律依據
《專利法》[1]第七十條規定:“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五條規定:“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且舉證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對于權利人請求停止上述使用、許諾銷售、銷售行為的主張,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被訴侵權產品的使用者舉證證明其已支付該產品的合理對價的除外。本條第一款所稱不知道,是指實際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本條第一款所稱合法來源,是指通過合法的銷售渠道、通常的買賣合同等正常商業方式取得產品。對于合法來源,使用者、許諾銷售者或者銷售者應當提供符合交易習慣的相關證據。”
四、合法來源抗辯構成要素的分析
從《專利法》第七十條可知,構成合法來源抗辯的要素包括:1.為生產經營目的;2.僅限于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行為;3.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4.能夠證明產品的合法來源。
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五條的進一步解讀可知,首先,“不知道”是指實際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其次,合法來源是指通過合法的銷售渠道、通常的買賣合同等正常商業方式取得產品;最后,主張合法來源抗辯的證據應當符合交易習慣。
五、案例解析
(1)一審解析
一審中,兩被告辯稱:被告2向案外人購買了鎖體的外殼后,與被告2自己生產的鎖芯、電子部分和操控面板等部分共同組裝成被訴侵權產品,主張被訴侵權產品具有合法來源。同時,提交了采購合同、出倉單、入庫單、發票、物流信息、付款憑證以及案外人向被告2追討采購合同欠款的律師函等材料,且采購合同中約定案外人(供貨商)按照被告2的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進行生產。
一審法院認為兩被告提交的證據中均沒有被訴侵權產品的圖片,不足以證明該部分證據與本案的關聯性,并且被訴侵權產品上包含了兩被告的企業名稱和商標,法院認定兩被告應屬于被訴侵權產品的制造者,兩被告主張合法來源抗辯不予支持。
(2)二審解析
兩被告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要求依法撤銷一審判決,發回重審或改判。
二審中,箭牌2承認被訴侵權產品由其銷售,且聲稱一審中提交的買賣合同、出倉單、入庫單、貨物運單、增值稅發票及付款憑證能夠證明其與案外人(蘇州琨山公司)的買賣合同關系,且上述證據注明的產品編號也與被訴侵權產品購買記錄及發票上的型號相對應,蘇州琨山公司出具給箭牌2的律師函中的合同編號及產品型號也與上述證據相對應,且被訴侵權產品與宣傳手冊相關產品的款式也一致,現有證據足以證明被訴侵權產品是箭牌2從蘇州琨山公司處購得,相關證據與本案具有關聯性。同時,箭牌2主張并未制造被訴侵權產品,只是制造了核心部件,將核心部件與從蘇州琨山公司購買的金屬外殼進行組裝才產生被訴侵權產品。而核心部件位于產品內部,因此在被訴侵權產品外殼上出現箭牌2商標是正常的銷售行為。相關商標是附著在整個產品上,而不是附著在購買自蘇州琨山公司的金屬外殼上。另外,箭牌2向蘇州琨山公司購買被訴侵權產品時,蘇州琨山公司出具其關聯公司的外觀設計專利證書,雖然該外觀設計專利已被凱迪仕公司提無效駁回,也足以證明被訴侵權產品是從蘇州琨山公司購得,因此合法來源抗辯應當成立。二審中,當事人沒有提交新證據,但二審法院另查明,一審中箭牌1和箭牌2提交的采購合同中均約定:“8.保密 1.由甲方(箭牌張家港公司)向乙方(琨山公司)所提供的有關質量標準、圖紙、文字、顏色組合、合同文本、票據、光盤、磁盤、設計文稿等資料,版權歸甲方所有,乙方不得私自印制或泄露。”二審法院認為,本案爭議焦點之一是:箭牌1是否實施了被訴制造、銷售、許諾銷售行為,箭牌2是否實施了被訴制造行為。根據涉案公證書記載的內容,宣傳冊展示的被訴侵權產品型號為“A6”,箭牌2京東店鋪展示的被訴侵權產品名稱為“推拉指紋鎖305密碼鎖”,被訴侵權產品內包裝上顯示的產品名稱為“DG305指紋密碼鎖”。箭牌1、箭牌2提交的采購合同顯示的產品名稱為“DG305推拉款鎖(D208)”,出倉單品名規格為“D208×××-0-JPDG305”,入庫單物料名稱為“DG305推拉款鎖(D208)”,發票記載的規格型號為“D208”,等等,相關產品名稱、型號與被訴侵權產品的名稱、型號并不完全一致。在上述合法來源抗辯證據未體現產品的具體規格、外觀樣式的情況下,僅憑相關名稱或型號中均包含“305”,不足以認定相關產品即是本案被訴侵權產品或被訴侵權產品金屬外殼。其次,即使真如箭牌2在一、二審中所稱,被訴侵權產品金屬外殼確系來源于蘇州琨山公司,亦不能說明此系專利法規定的合法來源。通過采購合同約定的內容可知,箭牌2向蘇州琨山公司采購的產品所涉及的設計文稿、圖紙等均由箭牌2公司提供,蘇州琨山公司須按照箭牌張家港公司的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進行生產,因此箭牌2與蘇州琨山公司之間并非單純的買賣合同關系,而是委托加工合同關系。雖然蘇州琨山公司按照箭牌2的要求實施了具體的制造行為,但箭牌2亦參與了被訴侵權產品金屬外殼的制造。而被訴侵權設計方案主要由被訴侵權產品外殼和電子控制面板組裝后形成,箭牌2既參與了金屬外殼的制造,又自認其制造了電子控制面板,還自認其實施了組裝被訴侵權產品的行為,其行為構成專利法意義上的制造。故結合現有證據及箭牌2的自認,被訴侵權產品并非由箭牌2公司向蘇州琨山公司購買所得,箭牌1、箭牌2的合法來源抗辯不能成立。
(3)再審解析
2021年6月,箭牌2不服二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另提供新證據【箭牌2與蘇州琨山公司的和解協議】證明真正的生產者是案外人而非再審申請人箭牌2.其事實與理由是:1.一、二審法院錯誤的將再審申請人箭牌2認定為涉案產品的制造商,屬于嚴重的認定事實不清。2.一審法院以一審兩被告提交的證據中均沒有被訴侵權產品的圖片,不足以證明該部分證據與案件存在關聯性為由否定一審兩被告提出的合法來源抗辯亦屬認定事實不清。二審法院認定只有名稱或型號中均包含“305”不足以認定相關產品即涉案被訴侵權產品亦屬于認定事實不清。再審申請人箭牌2提交的新證據足以證明,被訴侵權產品系第三方購買取得,再審申請人來源合法,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書認為一審、二審法院認定箭牌2的合法來源抗辯不成立并無不妥,駁回箭牌2的再審申請。
六、案例點評
本案從一審到再審,合法來源抗辯貫穿始終,從合法來源抗辯的構成要素來看,本案主張合法來源抗辯不被法院支持的原因主要是不符合構成合法來源抗辯的要素的第2點和第4點。首先,專利法第七十條規定的合法來源僅限于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并不包括制造行為,而本案中侵權方在采購合同中明確約定了“8.保密 1.由甲方(箭牌張家港公司)向乙方(琨山公司)所提供的有關質量標準、圖紙、文字、顏色組合、合同文本、票據、光盤、磁盤、設計文稿等資料,版權歸甲方所有,乙方不得私自印制或泄露。”且自認了向案外人購買鎖體外殼(涉案外觀專利產品)后,與自己生產的鎖芯、電子部分和操控面板等部分共同組裝成被訴侵權產品。同時,且采購合同中約定案外人(供貨商)按照被告2的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進行生產。從上述合同約定內容及組裝行為實際上可以認定侵權方實施了制造行為。另外,結合凱迪仕提供的公證書內容和侵權方提供的合法來源抗辯證據中諸多型號規格不一致的地方,并不能證明相關產品即是涉案被訴侵權產品,因此無法充分證明涉案產品的合法來源。
七、案例啟示
在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一定要認清專利法意義上的合法來源,才能在遭到侵權之訴主張產品合法來源的抗辯。我國是制造業大國,由于產品生產制造過程中涉及到上下游供應鏈,通常需要采購部分零配件或原材料才能滿足產品的生產制造,因此在涉及到采購的零配件或原來料使用在產品中遭到侵權之訴時,極有可能在主張合法來源抗辯時不是專利法意義上的合法來源,需要承擔侵權責任。為了規避這種不可控的侵權風險,企業在采購零配件或原材料進行產品生產制造時,建議在采購合同中與供貨商約定知識產權侵權免責條款,在因所采購的物料發生專利侵權被訴時,可以約定將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轉嫁給供貨商承擔,以降低自身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的風險。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M], 2008年12月27日第三次修正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