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民營企業的“綠色通行證”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異軍突起,迅速發展.但是民營企業的高速發展卻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若不認真加以解決,勢必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的沖擊,反過來必將制約我國經濟包括民營經濟的發展.ISO14000系列標準的頒布實施,為解決民營企業環境污染問題提供了框架.
推行ISO14000會給民營企業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企業的內部,從強化管理、規范流程到品質提高,改善工作關系,提高員工素質,增強環保意識,在日常生產經濟活動中,注意節約資源,從而達到降低成本;同時由于改進工藝,既減少了生產過程的污染物,又降低了污染物的處理費用.另一方面是在企業外部,可增強客戶信心,擴大市場,提高企業知名度,美化企業形象等.
推行ISO14000有利于破除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早在1996年公布ISO14000的同時,國際標準化組織宣布對這一新的認證標準只給兩三年的緩沖期.緩沖期過后,國際市場就可能會對未獲證企業和產品作出若干限制,一些發達國家很可能借此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產品構筑非關稅貿易壁壘.如在美國,國家能源部已要求其所有合約廠家在1998年9月前通過ISO14000認證,否則將取消合約.因此,民營企業有了這張“認證證書”就等于取得了一張國際貿易的“綠色通行證”,就可以打破一切國家正積極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為此,民營企業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全體職工的環保意識.必須認識到推行ISO14000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加強環境管理,認真貫徹ISO14000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負責,是對消費者負責,是對子孫后代負責,也有助于企業開發綠色產品,發展環保技術,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出口商品結構.
2、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推廣清潔生產和綠色技術,建立生態化生產體系,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向綠色產業轉移,實現民營企業發展的生態化和工農業一體化.民營企業分布于廣大農村,應大力支持和鼓勵其充分利用其資源條件和特點,引入綠色科技,發展綠色產業.
3、按ISO14000的要求,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實現民營企業經營模式的戰略轉移.要根據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的規模大小,按照ISO14000的要求,或單獨建立環境管理體系,或把環境管理內容納入質量管理體系中,從產品的設計、材料選購、工藝制造、成品出廠、安裝使用和產品使用后處理的所有活動和過程都嚴格按標準要求,加強環境保護,防止污染,從而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一套立足于生態文明的現代科學技術管理體系和生態環境.為此,民營企業應實施以下經營戰略轉移.
(1)綠色化經營戰略.這種經營模式是要求民營企業在發展戰略上自覺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將環境資源價值納入生產核算體系,作為衡量企業效益和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逐步淘汰落后的技術和工藝,加大可以投入力度,加強綠色科技產品的開發,積極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采用清潔生產、少廢無廢工藝,在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都注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排放,實現企業產值的綠色增長,開展綠色貿易,推動建立綠色市場,樹立企業綠色形象,引導社會的綠色消費.
(2)集約化經營戰略.傳統的生產方式是一種“原料?產品?廢物”模式,其技術原則和組織原則是線性和非循環的,因而表現為排放出大量的廢棄物.而集約化經營模式則要求企業在其經營活動中,致力于節約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從資源密集型向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轉移,依靠技術進步實現產品的最大增值,努力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系數,在節約資源的同時加強廢物的綜合利用,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建立生態工藝,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3)社會化經營戰略.雖然企業有各種方式可以選擇創造社會價值,促進社會發展,但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最有效的途徑是“學會如何將我們所面臨的主要社會挑戰轉變成新型的有利可圖的企業機會”.這是民營企業實施社會化經營戰略,全面承擔其所應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核心和本質特征.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