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以其強勁的經濟、高技能的勞動力、政治穩定以及先進的工業和技術能力而聞名,經常被用作企業進入更廣闊的亞洲市場的跳板。在新加坡開展業務和申請專利的好處很多,現在包括東盟專利審查合作組織 (ASPEC)、創新的專利加速計劃以及作為解決知識產權 (IP) 和技術糾紛的首要目的地。
一、企業考慮進入新加坡市場的原因
1
競爭力——根據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新加坡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2
強勁的經濟——新加坡經濟富有彈性且多元化,涵蓋金融、制造業、航運和服務業等領域。2021年GDP為3970億美元。
3
戰略位置——新加坡位于東南亞的中心地帶,其戰略位置和優越的港口設施可以方便地進入亞洲和全球市場。
4
東盟協議——作為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一部分,新加坡提供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優惠準入和重要的投資激勵措施。
5
高技能勞動力——新加坡受過高等教育、技術熟練、會說多種語言的勞動力推動了知識驅動型經濟的發展。
6
先進的工業和技術能力——新加坡在金融科技、生物科技、信息技術、先進制造和物流等領域表現出色,為創新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7
穩定的制度和政治環境——新加坡的透明度、健全的監管體系和低腐敗使其成為企業的安全港。
8
創新——新加坡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和充滿活力的創業生態系統,是創造力和技術進步的溫床。
9
高生活水平——根據美世生活品質調查,新加坡是亞洲最宜居的城市,提供卓越的生活質量和頂級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
10
有吸引力的稅收制度——新加坡的企業稅收制度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企業稅收制度之一,其總體企業稅率為17%,并有眾多政府激勵措施。
二、企業在新加坡申請專利保護的優勢
1
加速和延遲審查——新加坡允許加速和延遲審查,為專利申請人提供了靈活性。
2
專利審查的靈活性——新加坡的專利審查是靈活的,只要主題得到所提交的說明書的支持,就允許修改。
3
熟練的審查員和高效的流程——新加坡的專利審查員技術精湛,確保專利申請流程精簡高效。
4
強有力的維權機制——新加坡為專利保護提供強有力且有效的維權機制。
5
與藥品審批流程的聯系——獲得相關藥品專利的許可或者證明不侵犯藥品專利與仿制藥和生物仿制藥的審批相掛鉤,為藥品專利提供額外的保護。
6
良好的知識產權環境——新加坡在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排名第8位,以保護創新和辛勤的工作付出而聞名。
7
知識產權爭議的最佳環境——新加坡憑借其專業知識、國際包容性以及在訴訟、仲裁和調解方面的獨特優勢,正在成為解決知識產權和技術爭議的全球司法管轄區。根據1958年《紐約公約》,新加坡仲裁裁決可在170多個國家/地區執行,使其成為解決知識產權沖突的戰略選擇。
8
東盟專利審查合作(ASPEC)——該區域專利工作共享計劃包括九個參與的知識產權局,其中包括新加坡。通過ASPEC,使用另一個參與的知識產權局發布的較早的檢索和審查報告可以加速所有其他參與的知識產權局的審查,并提供更高的專利授予機會。這使得新加坡成為在整個東盟地區獲得專利保護的更具戰略性和效率的選擇。
9
加速專利授權——新加坡政府提供專利加速計劃來加快專利授權流程,例如SG IP Fast Track途徑和專利審查高速公路 (PPH),可以讓簡單的專利申請在短短六個月內獲得授權。這些舉措為創新者提供了早期確定性和競爭優勢。
10
知識產權開發激勵措施(IDI)——IDI 的設立是為了刺激納稅人研發活動中產生的知識產權(IP)的利用和商業開發。在IDI框架下獲得批準的公司可以通過特定知識產權貨幣化獲得的合格收入比例享受5%或10%的減稅優惠。
在新加坡申請專利不僅可以確保發明人的創新在新加坡受到保護,而且可以作為進入蓬勃發展的亞洲市場的戰略步驟。憑借ASPEC的優勢、快速專利授權以及知識產權爭議解決方面的優勢,企業可以在擴大業務范圍時享受早期確定性和競爭優勢。
(原標題:企業在新加坡開展業務及申請專利的優勢)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商標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