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綠色建筑計價指引》出臺 4月1日起實施!
近日,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廣東省綠色建筑計價指引》,自2023年4月1日起實施。通知指出,本指引是廣東省建設工程計價的標準,與《廣東省建設工程計價依據(2018)》配套使用。對綠色建筑設計、建筑與裝飾專業、結構專業、暖通空調與給排水專業、電氣專業、智能化專業、景觀專業、綠色建筑評價與檢測、運維期費用與經濟評價、綠色金融的運用、綠色建筑增量經濟指標(建設投資)與增項清單都作出相關費用指引。
信息來源:南方都市報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03142661143532.html
農發行成功雙首發“支持農地和種業”“支持改善人居和農村能源”主題債券
3月28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上海清算所以公開招標方式,面向全球投資者成功發行首單2年期支持農地和種業主題債券70億元、首單7年期支持改善人居和農村能源主題債券50億元。此次發行是農發行啟動2023年度三大系列七大主題債券常規發行后,再次在上海清算所推出“雙首發”主題債券,獲得了市場機構的踴躍認購和熱烈追捧。
信息來源:搜狐網
https://business.sohu.com/a/660300705_121123751
綠標委發布《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業務自查報告參考文本》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網站3月24日消息,為規范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行為,督促機構嚴格合規執業,維護市場秩序,綠標委正式發布《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業務自查報告參考文本》。據介紹,《參考文本》共包括五部分內容,從資質信息、業務開展、自查整改、發展計劃、工作建議等全方位明確自查要點,督促機構進行全面“體檢”。綠標委稱,下一步,將督促評估認證機構按時完成自查,詳細了解機構運營情況,找準問題,助推機構合規執業,同時,也將通過交叉檢查、簽署自律公約等多種舉措,規范評估認證機構行為,壓實第三方中介機構責任,推動綠色債券市場行穩致遠。
信息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03242672256564.html
中國銀行行長劉金:轉型金融或將成為新的“藍海”市場
3月25日至26日,2023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銀行行長劉金出席年會并發表演講。劉金在演講中表示,轉型金融發展的大幕即將拉開,傳統產業轉型需要巨大資金支持,全球金融業將迎來一片新的“藍海”。綠色轉型是各國面臨的共同使命,這為綠色金融發展開辟了巨大空間。多家機構估計到2060年僅中國的碳中和資金需求就將超過百萬億人民幣,而中國碳排放占全球約30%,可見全球碳中和之路要用大量“真金白銀”去鋪就。劉金指出,為實現雙碳目標,要做好新興清潔能源的“加法”,并做好傳統高碳產業碳排放的“減法”。這兩方面都需要金融提供更多支持,隨著技術進步,相關工作推進越來越具備現實可行性。
信息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41e909c8e9f095c0523be00/
全國首單綠色碳資產債券正式發行
3月27日,由寧波銀行為主承銷商,招商銀行為聯席主承銷商的全國首單綠色碳資產債券“23華光環保MTN001(綠色碳資產)”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同時也是全國首筆中長期碳資產債券。這也是繼今年2月15日寧波銀行發行全國首筆碳資產轉型債券以來,其牽頭主承的又一單全國首單碳資產系列債券。本筆募投項目可滿足彌補服務區域近期垃圾處理能力特別是焚燒處理設施能力不足的需要;滿足提升項目垃圾焚燒技術水平、改善環境質量的需要;滿足促進垃圾資源化、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要求。經過中誠信綠金評估,本期債券募集資金預計可實現年替代化石能源量3.42萬噸標準煤、二氧化碳年減排量17.00萬噸。
信息來源:中國經濟網
http://m.ce.cn/cj/gd/202303/28/t20230328_38466412.shtml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