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出臺措施促進老字號消費
商務部召開推動老字號創新發展 促進品牌消費專題新聞發布會。
【經濟日報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剛才盛部長在介紹情況時提到,要促進老字號消費,請問商務部在這方面有哪些考慮?
【盛秋平】:謝謝你的提問。
消費是最終需求,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去年商務部在統籌疫情防控和商務發展中,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出臺了一系列促消費政策舉措,全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基本保持穩定。正如剛才這位記者所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商務部高度重視,將堅決抓好貫徹落實。
老字號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是我們做好恢復和擴大消費工作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對很多來人來說,老字號就是時令年節中的一家鋪子、一抹味道、一絲鄉愁,飽含著老百姓對“節日氣息”和“家鄉味道”的記憶。比如今年春節期間,到北京稻香村購買時令糕點的市民絡繹不絕,在店前排起了長隊。在六必居也是一樣,人頭攢動,商品琳瑯滿目,節日氣氛十分濃郁。前段時間,我到上海調研,光明集團把總部辦公樓拿出來,打造了“華山263老字號品牌館”,在那里可以騎上鳳凰牌自行車、戴上VR眼鏡,穿梭在上世紀的外灘和今天的陸家嘴,感受“十里洋場”的時空變遷,也可以通過線下的快閃店和線上平臺,買到大白兔、紅雙喜等經典的老字號商品,深受廣大游客和市民朋友歡迎。
據統計,1128家中華老字號中,有一半是從事食品加工,13%來自餐飲住宿,10%和9%為零售和加工制造,都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老字號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據我們監測,有85%左右的中華老字號企業處于盈利狀態,即便是近幾年受疫情影響,仍然有70%以上的企業保持盈利,去年近35%的企業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突破1000萬元的占7成以上,為消費市場恢復貢獻了積極力量。在今年春節假期,商務部及早就安排了網上年貨節。我們發現,老字號的線上消費保持了比較快的增長速度,餐飲外賣消費同比增長了13.5%,拉動商務部重點監測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6.8%,成為消費市場的一大亮點。
為進一步激發老字號創新活力,挖掘老字號消費潛力,在這一次出臺《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管理辦法》的基礎上,我們還將會同相關部門,出臺系列支持舉措,匯聚社會各方力量,進一步提升老字號文化內涵和供給品質。特別是繼續舉辦“老字號嘉年華”活動,聚焦老字號品牌優勢,統籌線上線下資源,打造“1+3+N”系列活動,也就是1場啟動儀式,3大主題活動,以及百余場特色活動,打造更多新消費場景,讓消費者既能買得好、吃得好、玩得好,也能體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一是活躍節日消費市場。過去三年,“老字號嘉年華”活動連續成功舉辦,活動場次一年比一年多,效果一年比一年好,累計帶動相關領域消費近400億元,深受企業和消費者歡迎。未來,我們將聚焦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五一、十一等重要假期,以及618、雙11等消費節點,推動老字號進商場、進街區、進社區、進平臺,讓消費者在品味、體驗老字號的過程中,感受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二是拓展線下消費場景。春節前,我們聯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專門通知,將著力推動老字號與歷史文化資源聯動,提供更多優質便利的商品和服務,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式消費場景,設計一批精品旅游線路,使消費者能夠買得放心、選得稱心、玩得開心。
三是探索發展直播電商。近年來,直播電商成為老字號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各大平臺直播的中華老字號近350家,2022年直播場次超過5萬場,成交額超35億元,較2019年增長超5倍,成為品牌消費的一大亮點。同時,各地也積極支持老字號發展直播電商,比如浙江打造“老字號國潮數字產業園”,山東支持創辦“中華老字號直播基地”,探索建立集直播、展示、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數字產業園區。未來,我們將組織更多老字號掌門人、傳承人走進直播間,通過鏡頭與消費者交流互動,講述發展故事,展示傳統技藝,讓消費者買得到優質產品,體驗得到傳統文化。謝謝。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