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世界知識產權指標2022》(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 2022),統計顯示,2021年,全球專利、商標和外觀設計的知識產權申請量創下新高,展現了全球創新生態系統在2019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的韌性。主要內容如下。
產權組織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WIPI)報告顯示,與以往經濟衰退的趨勢相反,在2020年的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高峰期,知識產權申請量依然強勁,并在2021年實現飆升。
2021年,世界各地的創新者提交了340萬件專利申請,同比增長3.6%,亞洲各主管局受理的申請量占全世界總申請量的67.6%。
在中國(+5.5%)、大韓民國(+2.5%)和印度(+5.5%),2021年當地專利申請量增長強勁,推動了全球專利申請量的增長,促使亞洲申請量所占份額超過了三分之二的門檻。美國(-1.2%)、日本(-1.7%)和德國(-3.9%)的當地專利申請活動量在2021年有所下降。
2021年,大多數國家的商標申請活動量實現增長,全球商標按類計達到1.810萬,同比增長5.5%。新品牌注冊的增長恰逢大流行病的混亂所引發的創業活動和風險投資交易的盛行。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活動量增加9.2%。亞洲各主管局的外觀設計申請量增長最大。
產權組織總干事鄧鴻森說:“WIPI的最新數據顯示,知識產權申請量持續不斷地增長,主要是由亞洲的增長所推動,其他地區也大多呈上升趨勢。”他補充說:“大流行病期間的知識產權申請量走強表明,盡管大流行病造成了經濟和社會混亂,但全世界的人們仍在繼續創新和創造。”
不過,鄧先生指出:“這種韌性來之不易。又一輪的經濟衰退正在迫近,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已經加劇。然而,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諸如氣候變化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意味著我們必須繼續支持創新者和創造者利用知識產權制度將其想法變為現實,并創造出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的影響。”
1. 專利
報告分析來自150個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的最新數據,發現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大幅增長,韓國知識產權局和歐洲專利局也做出了有力的貢獻,是2021年全球增長的主要動力。
2021年,世界各地的創新者提交了340萬件專利申請,同比增長3.6%,亞洲受理的申請量占全世界總申請量的67.6%。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2021年受理了159萬件專利申請,這一數量與排名第2至第13位的12個知識產權局的總量相近。
緊隨中國之后的是美國(591.473件)、日本(289.200件)、韓國(237.998件)和歐洲(188.778件)。五大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占世界總量的85.1%。
在排名前20位的知識產權局中,大部分(20家中的15家)在2021年受理的專利申請量高于2020年。增幅最大的是南非(+63.9%)、以色列(+18.3%)、墨西哥(+12.9%)、澳大利亞(+10.6%)和新加坡(+10%)。非居民專利申請的增長是整體增長的主要動力。
亞洲各地受中國專利申請增長的推動,2021年受理的申請數量占全世界申請總量的三分之二(67.6%),相比2011年的54.6%有顯著增加。
北美受理的申請量占世界總量的18.5%,歐洲的占比略超十分之一(10.5%)。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大洋洲的份額共占2021年全球總量的3.4%。
全球有效專利數量在2021年增長了4.2%,達到約1.650萬件。中國有效專利數量達到360萬件,超過美國成為2021年有效專利數量最多的管轄區域。
排在中國之后的是美國(330萬件)、日本(200萬件)、韓國(120萬件)和德國(88萬件)。2021年,中國的有效專利數量增長最快(+17.6%),其后是德國(+5.2%)和韓國(+5.2%)。
由于專利申請和公布之間的時間滯后,2021年的技術領域統計尚不完全。2020年(目前可獲得完整數據的最新一年),計算機技術是全球已公布專利申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技術領域,占所有已公布申請的十分之一(10.2%),其后分別是電氣機械(6.5%)、測量(5.7%)、數字通信(5.1%)和醫療技術(5%)。
2. 商標
2021年,全球約有1.390萬件商標申請,涵蓋了1.810萬個類別。申請中指定的類別在2021年顯著增長了5.5%,連續第12年實現增長。
排名前20位中,有18個主管局的商標申請活動量有所增長,有11個主管局在2021年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從韓國的12.7%到英國的61.8%不等。各主管局的增長來源不同。
例如,國內申請的增長推動了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的整體增長,而國外申請的增長主要促成了加拿大、瑞士和英國的總增長。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活動數量[1]最多,按類統計約950萬件;其次是美國(899.678)、歐洲(497.542)、印度(488.526)和英國(450.815)。
亞洲占2021年所有商標申請活動量的69.7%,高于2011年的44.7%。歐洲的份額從2011年的31.6%下降到2021年的15.7%。北美占2021年世界總量的5.9%,而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大洋洲在2021年的份額為8.7%。
研究和技術是2021年申請人在國外尋求商標保護最多的行業,占全球非居民商標申請量的20%。其次是衛生(13.8%)、服裝及配飾(12.8%)以及休閑和教育(10.5%)。與家用設備(9.7%)、農業(9.6%)和商業服務(9.5%)相關商標的份額緊隨其后。
據估計,2021年149個知識產權局約有7.370萬件有效商標注冊,比2020年增長14.3%,其中,僅中國就有3.720萬件,美國(280萬)和印度(260萬)次之。
[1] 商標申請活動指的是商標申請中指定的總類數。
3. 工業品外觀設計
2021年,全球共提交了約120萬件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2],其中包含150萬項外觀設計。2021年,外觀設計的數量增長了9.2%。2021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申請中包含了805.710項外觀設計,占世界總量的53.2%。
其次是歐盟(117.049項)、英國(74.781件)、韓國(69.248件)和土耳其(65.924件)。由于英國脫歐,其在2021年受理的外觀設計申請比2020年增加了2.3倍,是外觀設計申請數量方面在2021年第三活躍的主管局,在世界排名中上升了4位。
排名前二十的主管局中,英國(+128.5%)、印度(+67.6%)、墨西哥(+38.4%)和土耳其(+38.3%)在2021年的外觀設計申請活動量增長強勁。
非居民申請活動的增加推動了墨西哥和英國的整體增長,而居民申請活動量的增加是印度和土耳增長的主要來源。
2021年,亞洲在全球所有外觀設計申請中占69.3%,高于2011年的64.1%。歐洲從2011年的28.9%下降到2021年的23.3%。2021年,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大洋洲的份額為7.4%。
2021年,全球范圍內的有效工業品外觀設計注冊總量增長了10.9%,達到約530萬項。
有效注冊數量最多的是中國(260萬項),其次是韓國(388.500項)、美國(381.549項)、歐盟知識產權局(268.150項)和日本(263.274項)。
2021年,全球外觀設計申請活動中占比最大的分別是家具和家居用品(17.8%)、紡織品和配件(14.7%)、工具和機械(11.8%)、電力和照明(9.9%)以及信通技術和音像業(8.5%)。
[2] 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活動指的是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中包含的外觀設計總項數。
4. 植物新品種
2021年,全球共提交了約25.340項植物新品種申請,較2020年增長了12%。中國在2021年受理了11.195件植物新品種申請,約占全球總量的44.2%。其后依次是歐洲(3.480件)、美國(1.902件)、烏克蘭(944件)和荷蘭(836件)。
排名前5的主管局中,中國(+24.9%)和美國(+32.8%)在2020至2021年間的申請量呈現兩位數的增長,而烏克蘭(-25.1%)在同一時期受理的申請量大幅減少。
5. 地理標志
2021年,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共有約63.600個受保護的有效地理標志。中國(9.052)有效地理標志數量最多,其次是匈牙利(7.743)、捷克(6.272)、斯洛伐克(6.112)以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6.087)。
歐盟國家排名較高,是因為通過歐盟區域體系生效的5.076個地理標志在每個成員國都有效。與“葡萄酒和烈酒”有關的有效地理標志占2021年世界總量的51%左右,其次是農產品和食品(43.6%)以及手工藝品(3.9%)。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