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ISO勞倫斯·艾徹獎(Lawtence D Eicher)都會授予表現最卓越的技術委員會。今年的獎項頒給了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委員會。TC主席和經理馬丁·科塔姆和莎莉·斯溫伍德將與我們分享他們的見解。
職場世界在不斷變化,但始終不變的一點就是——必須積極保護勞動者的健康和安全。據國際勞工組織(ILO)估算,目前全球每年有230萬人因工傷致死,3.4億起職業意外事故發生,1.6億人罹患職業病。
縱觀全球,在不同的行業和部門之間,各類企業如何有效地保護員工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但是所有企業都需要在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OH&S)領域持續努力:任何企業都不能滿足現狀。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總是可以持續完善的。事實上,有效的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將有助于提高企業韌性和可持續性,最終推動企業取得更大成功。
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風險的范圍
從歷史上看,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的出發點往往是預防工作現場事故和接觸危險物質對健康產生的長期影響。隨著上述風險得到更好的控制,人們的注意力便轉向肌肉骨骼損傷或聽力喪失等風險。受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影響,員工心理健康和福祉的重要性也愈發得到更為廣泛的重視。但是,鑒于這一問題的規模,重視時機似乎有些姍姍來遲。雖然所有這些已知的職業健康與安全風險獲得了相當程度的重視,但企業也需要為全球氣候危機帶來的不斷增加的新風險有所應對。
隨著企業從重視職場物理安全轉向管理心理健康和福祉?——包括氣候變化對職業健康和安全的影響?——此時此刻正是加強職業健康和安全管理和分享最佳實踐的良好機遇。也正因為如此,ISO才要匯集全球專家研制這一領域的標準,并使之成為現實。
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場所
ISO/TC 283制定的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指南內容包括輔助指南、標準和良好實踐,無論企業的規模大小、所處何處、所屬行業或業務性質,都能從中受益。對于那些認真致力于改善員工健康和安全、減少工作場所風險和創造更好工作條件的企業,采用ISO 45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國際標準)建立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的總體框架,將有助于企業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場所,防止因工致傷或致病,同時工作環境將得到持續改善。
因工致傷、致病或致死事故對任何企業都是難以應付的,而對小企業的負面影響可能是無法承受的。由ISO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出版的一份手冊專門為小企業實施ISO?45001提供特殊指導。近年來人們認識到,越來越多的工人面臨可能損害其精神健康的社會心理風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ISO制定了第一個工作場所心理健康管理的全球標準?- ISO 45003(職業健康和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健康和安全—社會心理風險管理指南)。
保持機敏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大流行表明,新的風險和挑戰會隨時隨地涌現,同時也襯托出國際合作和信息共享的價值。隨著病毒的傳播,當企業必須迅速采取行動保障工人安全時,ISO/TC?283立即為所有職場環境下的人員(包括為居家或移動辦公的人員)制定了安全工作指南(ISO/PAS?45005.全球疫情期間安全工作指南)。目前,該技術委員會正在將汲取的相關經驗教訓整合為更加普適的工作場所傳染病管理通用指南(ISO?45006.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預防和管理工作中的傳染病—組織指南)。
ISO優先考慮支持企業積極預防因工致傷和致病。一系列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標準不僅為一線工人提供健康保護,同時還可以提高員工士氣,改善產品和服務,并帶來穩定的收入流。確切地說,職業健康與安全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健康即是財富。
【本文作者系ISO/TC283主席馬丁·科塔姆(Martin Cottam)和經理和莎莉·斯溫伍德(Sally Swingewood)】
(原文鏈接:http://www.iso.org/contents/news/2022/09/health-safety-well-being-at-work.html)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