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疑問解答:綠色環保產品認證證書并未全面停發
近期 “綠色環保產品認證證書停發” 的傳聞主要源于政策調整與局部變化,并非全國性全面停發。根據國家認監委 2025 年第 17 號公告,正規認證機構仍正常受理新申請、頒發新證書,僅在標準換版、機構資質變動等場景下存在局部調整。核心結論如下:
- ? 28 大類主流認證商品(如建材、家電、家居用品)證書正常發放;
- ? 2025 年新增的 9 類商品(物流周轉箱、計算機等)已開放認證申請;
- ? 不存在 “全面暫停發證” 的官方通知,傳聞系對 “標準換版” 的誤讀。
二、停發傳聞溯源:3 類易混淆的 “局部調整” 場景
市場對 “停發” 的誤解多源于以下三類特殊情況,具體差異見下表:
|
傳聞類型 |
真實情況 |
政策依據 / 原因 |
影響范圍 |
|
標準換版導致停發 |
舊版規則廢止,新版正常發證 |
2025 年第 17 號公告修訂 7 類產品規則 |
僅使用舊標準的申請暫存 |
|
國際綠證停發 |
國際 I-REC 退出中國,本土證書正常 |
I-tracking 基金會 2024 年公告 |
僅國際綠證,不影響國證 |
|
個別機構停發 |
少數機構因資質問題被注銷 |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2018 年被注銷資質 |
僅限被注銷機構的業務 |
三、2025 新規對證書發放的實際影響:換版而非停發
(1)新版認證規則的 3 大變化(不影響發證流程)
- 新增碳足跡要求:計算機、打印機等 5 類商品需提交碳足跡核算報告方可申請;
- 材料溯源強化:家具類認證需額外提供原材料采購憑證(如木材 FSC 認證);
- 檢測標準升級:裝飾裝修用預拌砂漿新增 VOC 釋放量≤50g/L 的限值要求。
(2)舊版證書的自然過渡安排
根據認監委公告要求,2025 年 9 月前頒發的舊版證書可繼續使用,轉換方式分三種:
- 證書到期前 3 個月申請換版;
- 產品規格變更時同步升級證書;
- 2027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全部舊證轉換(無強制停發過渡期)。
四、企業避坑指南:證書發放相關的 3 大實操要點
(1)驗證機構資質:避免 “假停發” 陷阱
- 官方查詢路徑:登錄 CNCA 官網(www.cnca.gov.cn),在 “認證機構名錄” 中輸入機構名稱,核查其批準號有效性(如方圓標志 CNCA-R-2002-002);
- 警惕兩類機構:一是無 CNCA 批準號的 “山寨機構”(常謊稱 “證書停發需加急辦理”),二是資質過期未延續的機構(如 2018 年被注銷的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2)應對標準換版的申請技巧
|
商品類型 |
新版規則核心要求 |
申請材料新增項 |
發證周期變化 |
|
計算機及辦公設備 |
碳足跡核算 |
第三方碳核查報告 |
延長 5-10 個工作日 |
|
家具 |
原材料溯源 |
供應商資質證明 + 采購發票 |
無明顯變化 |
|
裝飾裝修用預拌砂漿 |
VOC 釋放量檢測 |
CMA 認證的 VOC 檢測報告 |
延長 3-5 個工作日 |
(3)國際綠證停發后的替代方案
針對 I-REC 退出中國市場的情況,出口企業可選擇:
- 國內替代:申請中環聯合 “碳中和產品認證”(與歐盟標準互認);
- 區域適配:出口美國選 Green Seal 認證,出口歐盟選 GRS 再生材料認證。
五、總結
綠色環保產品認證證書并未全面停發,2025 年新規僅帶來標準升級與自然換版,個別機構或國際證書的停發不影響整體發證體系。企業申請時需認準 CNCA 批準的正規機構,按新版規則補充碳足跡、溯源等材料;消費者可通過 CNCA 官網核查證書有效性,避免被 “停發傳聞” 誤導。選擇合規認證證書,仍是企業參與綠色采購、跨境貿易的核心競爭力保障。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