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財政廳關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有關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
為搶抓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戰略機遇,加快打造全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近日,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與廣東省財政廳聯合發布《關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有關資金管理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明確對四大類重點項目給予財政資金支持,單個項目最高可獲5000萬元獎補。
《實施細則》所涉資金由省級財政預算安排,用于落實此前發布的《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重點支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優質企業培育、工業智能化應用標桿打造以及開源生態發展。
所有獎補對象須在廣東省內注冊,具備獨立民事責任能力,依法納稅、誠信經營,近三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或安全環保事故。《實施細則》自2025年9月1日起實施,有效期至2027年底。
主要扶持項目
Part.1
支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創新
能力建設項目
(一)獎補對象
2025-2027年期間獲批復同意組建并實際運行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二)申報條件
1.制造業創新中心依托單位組建資金(即注冊資金)原則上不少于3000萬元。
2.項目方案合理可行,資金投入合理,技術與市場前景良好,且包含明確的績效目標。
3.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創新能力建設項目應已完工并通過驗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須經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同意組建,并實際開展創新能力建設項目。
4.申報項目及相關研發儀器設備(含配套軟件)未獲得省級財政資金支持。
(三)獎補標準
1.對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主要采取事后補助方式,補助資金不高于項目新購置研發儀器設備(含配套軟件,不含稅)總額的40%,單個項目最高1000萬元。
2.對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結合國家支持政策予以建設經費支持,補助資金不高于項目新購置研發儀器設備(含配套軟件,不含稅)總額的40%,單個項目最高5000萬元。
Part.2
支持培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優質企業項目
(一)獎補對象
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中,2024、2025、2026年首次獲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產品首次獲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復核不通過后,再次被認定的除外。
(二)申報條件
1.人工智能企業需同時滿足以下要求:
(1)從事人工智能業務,具備相關基礎設備條件和專門經營場所。人工智能業務包括:
基礎支撐業務。包括基礎數據、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計算設備、算力中心、系統軟件、開發框架、軟硬件協同以及人工智能管理、測試評估、安全、治理等。
關鍵技術業務。包括機器學習、知識圖譜、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人機混合增強智能、智能體、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具身智能等。
智能產品與服務業務。包括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智能移動終端、數字人、智能玩具、手術機器人、智能醫療器械、腦機接口、護理和服務機器人等產品,以及模型即服務平臺、智能應用開發等服務。
行業賦能業務。包括提供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智慧城市、科學智算、智能家居、智慧農業、智慧能源、智慧環保、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健康養老、智能藥械研發、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行業解決方案。
(2)企業的人工智能業務收入需滿足以下條件:小微企業上一年度人工智能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50%(含)以上;大中型企業上一年度人工智能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30%(含)以上,或上一年度人工智能業務收入不少于2000萬元。
2.機器人企業需同時滿足以下要求:
(1)主要經濟活動為工業機器人制造、特殊作業機器人制造或服務消費機器人制造。
(2)企業屬于機器人產品和服務收入應占其上一年度營業收入50%(含)以上。
3.企業同時滿足“人工智能企業”“機器人企業”申報條件的,應自主選擇其中一個申報類別,并在申報材料中明確提供業務及收入構成依據,不得重復申報。
(三)獎補標準
1.基礎獎補:省財政對符合本條所規定的獎補對象予以一次性獎補。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珠三角每家獎補不超過100萬元,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每家獎補不超過120萬元;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珠三角每家獎補不超過120萬元,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每家獎補不超過150萬元,據實安排。
2.額外獎補:在本實施細則有效期內,各地級以上市給予本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予以獎補的,省財政進一步參照地市獎補金額,再按1:1比例予以額外獎補。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基礎獎補與額外獎補總額度最高為200萬元,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基礎獎補與額外獎補總額度最高為300萬元,對于先后獲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的,按照就高原則獎補,不重復疊加。
3.本項所稱地市獎補,僅指對本地2024、2025、2026年首次獲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產品首次獲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稱號給予的直接獎勵。
Part.3
支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創新
能力建設項目
(一)獎補對象
聚焦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開展工業領域大模型研發、提供優質應用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或科研機構;成功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研發設計、生產運營、運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環節的制造業企業。
(二)申報條件
1.工業大模型和應用解決方案:應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已在不少于3個工業應用場景使用,已簽訂合同數不少于3個,能顯著提升數據處理和生產運營效率,實現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中,工業大模型采用高質量數據集和先進的工具箱,架構設計、算法優化等技術性能應達到行業領先水平。應用解決方案應在行業內具備領先地位或較強影響力,通過方案應用前后的關鍵數據對比,能清晰展現出在問題解決、效益提升、節能降耗、服務改善、管理優化、產品升級等方面的成效,在行業內具有較強的可復制推廣性。
2.制造業企業應用標桿:在研發設計、生產運營、運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環節深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技術路線或工藝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在擴能增量、提質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等方面效果顯著,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良好,為行業智能化轉型提供示范。
3.項目應于申報通知發布前三年內啟動實施,已完成并取得顯著成效。
4.項目及相關設備(含配套軟硬件)未獲得過省財政資金支持。
5.同一申報主體同一年度原則上只能申報一個項目。
6.申報項目涉及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當滿足國家法律法規等安全合規要求,使用具有合法來源的數據和基礎模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訓練數據質量,保護知識產權和個人信息安全。
(三)獎補標準和支持范圍
采取事后獎補方式,對符合申報條件的項目,按照不超過投入費用(不含稅)30%的比例予以支持。單個項目獎補資金原則上不少于300萬元、最高800萬元。投入費用支持范圍:與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密切相關的軟硬件建設投資費(包括硬件購置租賃費、軟件購置費、云服務租賃費、合規測評服務費)、系統集成適配費(包括系統集成實施費、軟硬件適配調試費)、數據資源開發費(包括數據集采購費、數據處理與建模服務費)。
Part.4
支持開源社區和開源生態中心運營項目
(一)獎補對象
企業、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和其他組織建設開放共享的開源社區、開源生態中心。
(二)申報條件
1.申報項目應在人工智能或機器人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度,起到引領、關鍵支撐或突出貢獻作用。
2.開源社區項目:基于自主核心技術研發、服務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優秀開源社區。項目(社區)具有較為成熟的組織架構、開源內容合規性等管理制度;采用合規的開源協議,確保代碼的自由使用、修改和分發;代碼需托管于公共平臺,并遵循第三方平臺的規則,確保透明性和可訪問性;代碼需功能完善、邏輯清晰,支持模塊化設計,并具備良好的可維護性;提供數據加密、訪問控制等安全機制,并優化性能以支持高并發和大規模數據處理;通過用戶反饋制定版本迭代計劃,定期更新代碼、修復漏洞;為開發者、用戶提供技術協作、開源教育、產業賦能、推廣傳播等專業服務;所有項目(社區)平均月活躍用戶之和不低于100萬。
3.開源生態中心項目:中心具有明確的發展規劃、功能定位和管理機制,擁有相應的服務設施、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主要面向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企業提供服務,具有公共性、開放性和資源共享性,在所服務領域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取得了一定的公共服務效果,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年度生態中心服務企業數量之和不少于200家。
4.申報項目未獲得過省級財政資金支持。
(三)獎補標準
采用事后獎補形式,對符合申報條件的開源社區和生態中心,按不超過其上一年度審定運營費用30%的比例予以支持,獎補資金最高800萬元。運營費用主要包括:與項目相關的軟硬件設備及工器具的購置和改造費用,云服務器的租賃費用,研究咨詢、策劃設計、培訓輔導、人才培養、知識產權、宣傳展示等費用,以及開展以上公共服務工作所需場地與必要設施的租賃、搭建等費用。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科技部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