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安徽省質量強省建設綱要》
近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安徽省質量強省建設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安徽省質量強省建設綱要》主要內容如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質量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統籌推進質量強省建設,根據《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綱要。
一、總體目標
深入實施質量強省戰略,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意識,健全質量政策,完善質量治理機制,加強全面質量管理,促進質量變革創新,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質量支撐。
到2025年,產品、工程、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安徽品牌影響力更加彰顯,新興產業質量競爭力更加強勁,區域質量發展更加均衡,質量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質量治理效能更加顯著,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群眾,人民群眾質量獲得感、滿意度顯著增強,質量強省建設穩定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GDP資源能源消耗顯著下降。產業質量競爭力持續增強,建成若干質量卓越產業集群。產品質量合格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工程質量抽查符合率不斷提高,水利工程質量穩居全國前列,推出一批品質工程、百年工程,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居全國先進水平。培育一批附加值高、市場信譽好的“皖”字號品牌,爭創中國質量獎實現突破。質量基礎設施更加現代高效,圍繞十大新興產業建成一批高水平檢驗檢測中心和重點實驗室。質量治理體系更加完善,重大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機制更加有效。
到2035年,質量強省建設位居全國前列,質量強國標桿城市創建取得明顯進展,質量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達到更高水平。
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一)突出質量發展創新賦能。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質量創新體系,發揮大科學裝置等創新平臺優勢, 協同開展質量領域技術、管理、制度創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質量技術研究。在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實施一批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攻關項目。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激活質量創新活力。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場等平臺,建立質量專業化服務體系,協同推進技術研發、標準研制和產業應用,加速質量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二)突出質量發展綠色導向。鼓勵重點企業對標能效標桿,培育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開展能效標識監督檢查,加強碳計量技術研究,嚴格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大力發展綠色供應鏈,每年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20家左右、省級綠色工廠60家左右、綠色設計產品50個左右。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等領域標準研制和實施。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健全碳計量標準裝置,推進碳計量監測技術中心建設。推進綠色產品認證,加大監督抽查力度,引導綠色消費。
(三)突出質量發展造福人民。實施“放心消費在安徽”行動,開展放心消費示范單位、街區(商圈、市場)、行業、鄉村及縣(市、區)創建活動,支持蕪湖、滁州、銅陵、黃山等市創建全國放心消費示范城市。探索建立產品和服務消費后評價制度,倡導線下實體店無理由退貨承諾。鼓勵企業投保產品、工程、服務質量相關保險,落實質量保證金制度。推進消費維權服務站及消費糾紛在線解決機制建設,按照國家部署推行消費爭議先行賠付,維護消費者權益。建立完善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制度,引導經營者誠信守法經營。建立健全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有效銜接。
三、構筑產業質量競爭優勢
(四)筑牢產業基礎質量支撐。聚焦產業基礎質量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每年滾動實施100個“工業強基”項目,突破一批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四基”產品和技術,推動產業基礎質量躍升。實施基礎材料提升計劃,開展材料質量提升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應用驗證,提高材料質量穩定性、一致性、適用性水平。推動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創新發展,改進基礎零部件與元器件性能指標,提升可靠性、耐久性、先進性。圍繞十大新興產業試驗驗證、計量檢測、標準驗證等共性需求,指導企業參與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進程。
(五)全鏈推動產業質量升級。實施對標達標提升行動,加強產業鏈全面質量管理,助推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和新興產業高起點發展。推進種業強省建設,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品種(配套系)20個左右。打造“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實施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提升工程,試點構建農產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及相關標準綜合體5個,爭創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20個。實施十大新興產業質量提升工程,加速新興產業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推動鋼鐵、有色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質量升級,引導規上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制造業產業鏈升級工程,動態培育“鏈主”企業100家。開展服務型制造示范行動,到2025年新增省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200個。推動服務業內部細分行業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服務系統集成,促進跨界融合發展,推動服務業質量升級。開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試點行動。開展數字賦農行動和農機社會化服務提升行動,推進農業生產過程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
(六)培育質量卓越產業集群。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行動,做大做強做優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培育形成質量優勢突出、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重大新興產業基地30個左右。建立產業集群“名品+名企+名產業+名產地”提升機制,建設一批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標準化創新中心,培育形成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智能家電等5個達到卓越質量水平的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七)促進區域質量協同提升。支持合肥都市圈擴容提質,推動打造沿江智造走廊,高水平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支持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打造全國重要的特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長三角高品質紅色旅游示范基地、研學基地和康養基地。優化皖南文化旅游產業質量發展環境,加強精品旅游線路設施配套,打造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以阜合、亳蕪等合作共建園區為紐帶,促進質量提升協同聯動。堅持全域提升與重點突破并重,爭創質量強國標桿城市、質量強市示范城市1-2個,創建一批質量強縣(市、區)。依托中心城市、城市圈開展質量協同發展試點,按照國家部署探索創建國家質量創新先導區。
四、加快產品質量創新升級
(八)加快農產品食品藥品質量升級。實施質量興農戰略,開展重點地區涉重金屬行業污染土壤風險排查和整治,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十大攻堅行動。加快制定產業發展和監管急需的產品類和檢驗方法類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實施“十大皖藥”品牌提升行動,強化藥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監管。提高藥品檢驗檢測和生物制品(疫苗)批簽發能力,加速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標準制定及標準提升。加強農產品食品藥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推動畜禽“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
(九)提高消費品供給質量。推動消費品質量從生產端符合型向消費端適配型轉變。鼓勵高端定制和個性化定制,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每年認定“三品”示范企業100家以上。加快家用電器等傳統消費品迭代創新,加強可穿戴設備等新型消費品前瞻性功能研發。支持開展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機器人等高端產品認證。實施外貿發展提升行動,提升出口商品品質。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
(十)推動工業品質量升級。發揮工業設計對質量提升的牽引作用,實施工業設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每年培育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00個左右。加強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檢測評定能力建設。完善“三首”產品研發和示范應用體系,每年培育首臺套裝備200個、首批次新材料40個、首版次軟件100個左右。推進基礎制造裝備向高精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復合化發展,加強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先進農機等產品質量攻關。實施制造業可靠性“筑基”工程和“倍增”計劃,加強企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運用數字智能技術提升可靠性。
五、打造安全綠色優質建筑工程
(十一)加強工程質量監管。實施工程質量提升行動,開展紅色工地、綠色工地、智慧工地、安心工地“四個工地”建設行動,壓實各方主體質量責任,落實檢測、監測、施工圖審查等機構的質量責任。嚴格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書面承諾、工程質量信息公示、工程竣工永久性標牌和質量信息檔案等制度,強化質量責任追溯追究。嚴格執行法定程序和發包制度,落實建設項目法人責任制,保證合理工期、造價和質量。實施工程施工崗位責任制,嚴格進場設備和材料、施工工序、項目驗收等全過程質量管控, 對關鍵工序、關鍵部位隱蔽工程實施舉牌驗收。完善建設工程質量保修制度,推行住宅工程質量保險。構建自建房安全網格化管理體系。
(十二)推動建材質量提升。加快新型建材研發應用,開展新型墻體材料確認,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推動傳統建材質量升級。指導督促企業加強對裝配式建筑構配件生產過程質量管理。堅持建材“先檢后用”,嚴格執行進場驗收、見證取樣和送檢等制度,加大對重點建材的專項抽查抽測力度。開展重點建材產品質量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技術幫扶“巡回問診”,促進行業質量提升。
(十三)打造百年精品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古建筑、鋼結構等具有傳統特色及國內領先施工工藝技術的建筑企業品牌。完善標準體系和支持政策,鼓勵開展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提高工程建設品質。在民用建筑中推進建筑師負責制試點。加強建筑信息模型等先進技術的全過程集成應用,鼓勵企業開發先進工法,建設一批國家級優質工程。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到2025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100%,星級綠色建筑占比30%以上。
六、促進服務供給擴容提質
(十四)推動生產服務專業化。打造省級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實施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行動,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圍繞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建設,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和融合生態圈。補齊冷鏈物流服務質量短板,推進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建設,爭創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加大網絡交易環節規范管理力度,引導新業態市場主體守法經營。推進貿易、物流和跨境電商企業在新興市場共建共享海外倉。
(十五)推動生活服務高品質多樣化。實施餐飲“雙創工程”,到2025年,爭取獲評國家鉆級酒家和綠色飯店(含綠色餐飲企業)各100家,新增徽菜連鎖企業300家、徽菜餐飲連鎖店1000家。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做大做強一批家政服務品牌。實施文旅精品建設行動,開展“旅游服務質量江淮行”活動,發揮旅游服務質量標桿單位示范帶動作用。發展壯大體育服務。引導傳統商貿企業開展數字化升級改造。推動打造“5分鐘便利店+10分鐘菜市+15分鐘超市”便民服務圈。支持合肥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支持蕪湖、阜陽、安慶等市創建區域消費中心。
(十六)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優質化。深化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完善7×24小時不打烊“隨時辦”服務機制。加強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新管理,推動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數字文化館(站)建設。實施就業促進行動和就業社保服務提質工程,打造“三公里”就業圈。加強養老服務質量標準建設,開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健全省、市、縣三級醫療質控網絡,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簽約率力爭每年提升1—3個百分點。
七、增強企業質量和品牌競爭力
(十七)激發企業質量創新活力。引導企業加強創新技術研發,研制先進標準,推廣卓越質量管理實踐經驗。到2025年,建成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2個以上、省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20個以上。建設一批以質量升級為導向、產學研融合的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打造開放、協同、高效的質量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實施中小微企業質量提升精準幫扶行動,開展質量攻關、質量比對和質量管理小組等活動,提升質量技術創新能力。
(十八)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質量管理融合,強化質量管理數字化關鍵業務場景創新。依托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數字化、智能化質量管控模式,推動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質量改進等全流程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實施企業質量管理“領跑者”計劃,開展爭創質量標桿活動。推動“皖企登云”提質擴面,每年推動6000家以上企業與云資源深度對接。深化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實施“大國工匠”行動計劃。
(十九)推進“皖美品牌”建設。實施品牌培育、傳播、保護、利用四大行動,開展“皖美品牌示范企業”創建,引導企業建立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推動“中華老字號”“安徽老字號”傳承創新發展。開展“中國品牌日”等活動,借助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等平臺推廣“皖美品牌”。深化政企合作打擊侵權假冒等違法行為,支持企業加強品牌保護和維權。
八、推進現代化質量基礎設施建設
(二十)加快完善質量基礎設施體系。實施計量能力提升工程,攻克超導、高溫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建設標準數字化平臺,推廣新型標準化服務工具和模式。聚焦十大新興產業需求,建設一批質檢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爭創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加強質量共性技術攻關。加快檢驗檢測認證品牌建設。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和財政經費支出結構,積極籌措資金,做好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經費保障。鼓勵社會各方參與質量基礎設施建設。
(二十一)提高質量基礎設施管理水平。深化計量技術機構改革,構建政府統籌、依法管理的量值傳遞體系和市場驅動、高效開放的量值溯源體系。實施團體標準培優計劃,推行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企業標準總監制度。實施質量基礎設施標準化專項,提升標準供給質量和效率。深化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改革,強化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監管。開展質量基礎設施運行監測和綜合評價,提高質量技術服務機構管理水平。
(二十二)促進質量基礎設施效能提升。開展質量基礎設施助力行動,圍繞“三地一區”建設需求,推動質量基礎設施資源開放共享。深入實施“標準化+”行動,促進全域標準化深度發展,突出生態環保、健康、安全、鄉村振興等領域,強化標準支撐。實施質量基礎設施拓展伙伴計劃,發揮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安徽)等平臺作用,為企業提供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加強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國內國際銜接,推動質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互認。
九、推動質量共治共享
(二十三)加強質量法治建設。加快出臺安徽省質量促進相關法規。發揮省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作用,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深化長三角等跨區域跨行業監管執法合作。
(二十四)完善質量政策體系。健全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等指標體系,開展質量統計分析。依照有關規定,完善政府質量獎獎勵制度。支持高校設置質量相關學科,推動質量專業能力與新技術新產業深度融合。完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培訓制度和工作體系,推廣中國特色學徒制。
(二十五)加大質量監管力度。創新質量監管方式,提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精準化、規范化水平,加強“互聯網+監管”風險監測預警處置,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網格化”監管新模式,健全“通用+專業”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機制,強化質量領域信用監管。完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制度,實現生產流通、線上線下一體化抽查。健全質量安全風險監控機制,完善產品傷害監測體系。建立缺陷產品召回管理部門協作機制,加強產品召回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探索構建電線電纜等重點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新產品、新業態領域試點開展質量安全“沙盒監管”。完善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和快速反應監管機制。聚焦重點區域、重點環節,開展打擊侵權假冒商品、工程質量違法等專項行動。建設全省平臺經濟監管數據集中匯總庫和安徽網監在線系統,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
(二十六)強化質量社會共治。支持群團組織、一線班組開展質量改進、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等群眾性質量活動。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加強質量誠信自律,推動行業質量進步。實施住宅工程業主開放日等制度,發動消費者參與質量社會監督等活動。強化新聞媒體質量宣傳、監督作用。舉辦質量品牌故事大賽、質量創新技能大賽等,弘揚傳統徽商誠信文化和現代安徽創新文化。加強質量文化主題設施建設,打造一批質量科普教育基地等。開展“質量月”等群眾性質量活動,提升全民質量素養。
(二十七)加強質量交流合作。推動長三角區域產業質量聯動提升、質量安全聯動監管、質量資源共建共享。開展長三角質量提升示范試點建設。建設長三角食品安全追溯閉環管理系統,構建藥品監管區域協作體系。發布跨區域旅游市場守信激勵名單和嚴重失信名單,實現信用聯動懲戒。開展“滿意消費長三角”行動。加強與滬蘇浙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對接,推動區域協同標準研制和實施。推進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能力互補、交叉融合。聚焦重點產業需求共建檢驗檢測聯合實驗室,聯合培育國家質檢中心等技術平臺,聯合申報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協同推進長三角綠色認證先行區建設。支持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等參與國際性質量活動。開展貿易質量爭端預警和協調,發揮亳州中藥材評議基地作用,開展WTO TBT/SPS通報評議。
十、組織保障
(二十八)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對質量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完善省質量工作議事協調機制,加強對全省質量發展、質量監管、質量基礎設施等工作的統籌協調。
(二十九)狠抓工作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將質量強省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專項規劃等。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將本綱要主要任務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有效銜接、同步推進,積極研究配套措施,促進產業、財政、金融、科技、貿易、環境、人才等方面政策與質量政策協同,推動本綱要有效實施。
(三十)強化考核評估。深化質量工作考核,優化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標。對綱要實施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建立綱要實施評估機制,對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推進情況進行動態跟蹤評估。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科技部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