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布2021年深圳市第一批科技抗疫專項項目課題指南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加快構建從源頭到末端的常態化疫情防控科技創新體系,強化科技手段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的支撐作用,現啟動實施科技抗疫專項,發布2021年第一批項目申請指南。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申請條件
(一)牽頭申請單位應當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依法注冊,具備法人資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及科技型企業。
(二)項目負責人應為牽頭申請單位的全時在職研究人員,在項目研究中承擔實質性任務,具有承擔重大科研項目能力。
(三)涉及應用示范內容的,應明確應用示范場景地點,提供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市級)出具的推薦意見函,或與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市級)簽訂的《科技應用示范項目協議》,示范地點應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項目結題時應提供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出具的用戶評價報告。
(四)鼓勵聯合申報,聚焦關鍵核心問題,由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醫療衛生單位聯合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和協同創新,合作單位不超過2個,并注意以下事項:
1.提供合作協議書,明確各方研發內容分工、知識產權分配等相關內容,其中申請單位應當負責研發內容的50%以上;
2.申請單位財政資助資金分配比例不少于單個合作單位的分配比例,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外單位作為合作單位的,不參與分配財政資助資金;
3.項目組前5位主要成員中至少3位為申請單位研究人員;
4.有企業參與的,自籌經費金額應不低于市財政資金資助企業的金額,并提供自籌經費投入承諾書。
(五)高校、科研機構及醫療衛生機構的項目申請人以及同一家企業只能牽頭申請1項本專項項目。
(六)本專項項目不計入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限項范圍。
(七)如果項目申請涉及科研倫理與科技安全(如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的相關問題,申請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
(八)申請(包括合作)單位、項目負責人和項目組主要成員未列入科研誠信異常名錄,申請(包括合作)單位未列入“深圳信用網”國家、深圳市黑名單或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二、具體內容
抗疫專2021001 5G智能遠程檢疫設備關鍵技術研發
一、領域:一、電子信息--(一)軟件
二、應用場景:公路口岸、機場、郵輪母港入境大廳的旅客健康申報、體溫監測及復測、遠程電子流調、核酸檢測憑證領取; 公路口岸貨運卡口的駕駛員健康申報驗核、疫苗接種情況驗核、核酸檢測憑證領取;水運口岸入境船舶船員、下船船員、外貿轉內貿船員兩道測溫、驗核健康申明卡、快速流調等;公路口岸通過貨運渠道入境的馬夫等公務人員核驗證件、健康申報、測溫、審核核酸檢測報告、遠程電子流調。申報時需提交與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市級)的應用示范協議或其出具的推薦意見函。
三、主要研發內容:
(一)5G 智能遠程檢疫前端設備研發;
(二)5G 智能遠程檢疫設備移動版本(海港版)研發;
(三)5G 智能遠程檢疫系統處置平臺研發。
四、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專利≥7 件,其中發明專利≥4 件。
(二)技術指標:
1. 5G 智能遠程檢疫前端設備
(1) 測溫模塊:可同時測量多人,每分鐘可測量 150 人以上;體溫檢測精度±0.3℃,測溫范圍 30℃~45℃,1 秒鐘可完成一個人測量;體溫異常自動報警,并自動導引進入復測流程;
(2) 健康申報、電子流調、核酸檢測憑證領取等前端交互操作時延≤5 秒;
(3) 前端設備支持 5G 網絡接入,單路上行峰值速率>10Mbps,視頻類時延≤20 毫秒、數據類時延≤10 毫秒;
(4) 路線規劃引導要及時、準確,體溫異常人員、正常人員的引導有清晰的區隔,支持語音、視頻引導。
2. 5G 智能遠程檢疫設備移動版本(海港版)
(1) 測溫模塊:可同時測量多人,每分鐘可測量 150 人以上;體溫檢測精度±0.3℃,測溫范圍 30℃~45℃,1 秒鐘可完成一個人測量;自動引導完成兩次測溫,體溫異常自動報警;
(2) 健康申報、電子流調、核酸檢測憑證領取等前端交互操作時延≤5 秒;
(3) 支持 5G 網絡接入,單路上行峰值速率>10Mbps,視頻類時延≤20 毫秒、數據類時延≤10 毫秒;
(4) 路線規劃引導要及時、準確,體溫異常人員、正常人員 的引導有清晰的區隔,支持語音、視頻引導;
(5)工作環境溫度:-18℃~60℃。
3. 5G 智能遠程檢疫系統處置平臺
(1) 前端設備監測發現的異常情況處理流程要完整;
(2) 支持 5G 數據接入,下行峰值速率>1000Mbps;
(3) 通關人員的指紋、人臉等隱私數據的防泄露安全措施要完整;
(4) 系統數據支持回溯 5 年;
(5) 支持各海關口岸接入,支持數據互聯互通,支持數據共享;
(6) 支持 500 人同時使用,支持 1000 個前端設備同時接入。
(三)示范指標:項目申請驗收時,需提交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出具的用戶評價報告。
五、項目實施期限:1 年
六、資助金額:不超過 500 萬元
抗疫專2021002現場全封閉多病原快速檢測設備關鍵技術研發
一、領域:生物與人口健康技術-醫療儀器、設備與醫學專用軟件
二、具體應用場景:適用于出入境口岸現場、方倉、冷鏈、 監管倉、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等現場的快速篩查技術。申報時需提交與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市級)的應用示范協議或其出具的推薦 意見函。
三、主要研發內容:
(一)設備小型化和輕量化研究;
(二)設備全封閉、全自動、一體化技術研究。
四、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專利≥3 項,其中發明專利≥1 項。
(二)技術指標:
1. 檢測設備重量低于 20kg,便于現場攜帶;
2. 系統全封閉,加入樣品后自動完成樣本處理、核酸提取純化、擴增和檢測,并自動輸出檢測結果;
3. 支持多通道檢測,同時檢測病原體≥4 種,涵蓋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等;
4. 檢測試劑為封閉預配置形式,樣本獨立且全封閉設計;
5. 檢測時間<90 分鐘(樣本進至結果出);
6. 最低檢出限:100 拷貝數/毫升;
7. 單機檢測通量不低于 4 個樣本/次;
8. 檢測設備及配套試劑完成臨床實驗和注冊檢驗。
(三)示范指標:項目申請驗收時,需提交應用場景主管部 門出具的用戶評價報告。
五、項目實施期限:1 年。
六、資助資金:不超過 500 萬元
抗疫專2021003基于電子束輻照技術的檢疫消毒設備關鍵技術研發
一、領域:先進制造及自動化—安全生產技術
二、應用場景:在貨運/快郵跨口岸、物流保稅倉等,對進口冷鏈凍品、水果、跨境快件郵包等進行自動消毒,殺滅物件表面 的病原微生物(如新冠病毒等)。申報時需提交與應用場景主管 部門(市級)的應用示范協議或其出具的推薦意見函。
三、主要研發內容:
(一)中能自屏蔽電子加速器設備及智能束下傳輸系統研發;
(二)適用于不同規格包裝的電子束輻照工藝研發;
(三)建立電子束輻照劑量分布、均勻性和效果評價監控模 型;
(四)電子束輻照消毒和檢疫處理標準制定。
四、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專利≥4 件,其中發明專利≥1 件;申請立項制定行業、地方或企業標準≥2 項。
(二)技術指標
1. 電子束輻照裝置的技術規格:電子束能量 0.8-1.2MeV;2 臺加速器+三維分束技術;束流強度>30mA,能量不穩定度<2%, 束流不穩定度<5%,掃描不均勻度<10%。
2. 性能指標:指示細菌殺滅對數值≥4.0;載體滅活病毒滴度對數值≥4.0。
(三)示范指標:在貨運或快郵跨口岸建立現場示范應用場 景≥1 個,設計日處理能力≥25000 件。項目申請驗收時,需提交應用場景主管部門的用戶評價報告。五、項目實施期限:2 年。
六、資助資金:不超過 800 萬元
抗疫專2021004出人境查驗現場非接觸式智能查驗系統關鍵技術研發
一、領域:先進制造及自動化—高性能、智能化儀器儀表
二、具體應用場景:出入境旅檢大廳等海關監管區域。 申報時需提交與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市級)的應用示范協議或其出具的推薦意見函。
三、主要研發內容:
(一)寬視角毫米波探測器的設計、制備和性能研究;
(二)前端探測器整體集成小型化及輕量化研究;
(三)基于深度學習的物體檢測與識別技術;
(四)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隱匿物品探測技術;
(五)寬探測視角小型智能化毫米波成像探測系統開發。
四、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專利≥4 項,其中發明專利≥1 項。
(二)技術指標:毫米波成像探測系統:
1. 有效探測水平視野≥30°,探測距離≥3m,同時并排探測人數≥3 人;
2. 單機(前端探測器)重量≤60kg,支持吊裝應用;
3. 被動式成像(線對)分辨率≤3cm(正常安裝條件下)及≤ 3.5cm(隱秘安裝條件下);
4. 成像速率≥10fps;
5. 有效探測范圍內人流通過率≥2500 人/h;
6. 在高人流密度檢測中探測報警誤報率≤10%,智能識圖物品識別準確率≥70%。
7. 支持與基于圖片流式直存技術的人臉識別系統以及敏感人員人臉圖像信息庫的對接,自動識別敏感人員誤報率≤10%。
(三)示范指標:項目申請驗收時,需提交應用場景主管部門的用戶評價報告。
五、項目實施期限:1 年。
六、資助資金:不超過 500 萬元
抗疫專2021005車輛駕駛員與乘客健康管理及快速驗放設備關鍵技術研發
一、領域:一、電子信息--(一)軟件
二、應用場景:跨境客車口岸。申報時需提交與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市級)的應用示范協議或其出具的推薦意見函。
三、主要研發內容:
(一)支持對車輛駕駛員及乘客免下車狀態下進行紅外體溫 監測報警的智能設備研發;
(二)基于健康信息、體溫信息、風險布控信息的攔截及驗放系統研發;
(三)基于人員、車輛通行及關聯關系的綜合風險防控系統研發。
四、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專利≥5 件,其中發明專利≥2 件。
(二)技術指標:
1. 支持對車輛駕駛員及乘客免下車狀態下進行紅外體溫監測報警的智能設備
(1)10 秒鐘內可完成一輛車內的駕駛員及乘客的體溫測量;
(2)體溫檢測精度±0.3℃,測溫范圍 30℃~45℃,體溫異常自動報警。
(3)智能設備支持網絡接入,監測數據可實時上傳。
2. 基于健康信息、體溫信息、風險布控信息的攔截及驗放系統
(1) 支持駕駛員及乘客的電子健康信息的獲取與導入;
(2) 支持風險布控信息的實時更新;
(3)基于健康信息、體溫信息、風險布控信息的攔截或驗放的決策過程不超過 5 秒,全樣本決策率 100%,決策結果正確率≥ 95?;
(4) 支持攔截與放行策略參數的可配置,支持對錯誤決策進行人工處理;
(5) 支持數據互聯互通,支持數據共享。
3. 基于人員、車輛通行及關聯關系的綜合風險防控系統
(1) 支持人員、車輛通行及關聯關系等數據的自動采集與導入;
(2) 支持風險閾值等參數的可配置;
(3) 頁面交互操作時延不高于 5 秒;
(4) 支持對系統內的風控模型進行自評價、自優化;
(5) 支持數據互聯互通,支持數據共享。
(三)示范指標:項目申請驗收時,需提交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出具的用戶評價報告。
五、項目實施期限:1 年
六、資助金額:不超過 500 萬元
抗疫專2021006進口食品追溯管控與預警關鍵技術研發
一、領域:電子信息--(一)軟件
二、應用場景:基于現有深圳海關進口食品追溯與預警平臺,針對新冠病毒等重大傳染病防治擴充功能,智慧化深耕,支撐疫情防控的數字化賦能。申報時需提交與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市級)的應用示范協議或其出具的推薦意見函。
三、主要研發內容
(一)與深圳海關和國家相關部門系統無縫對接技術研發;
(二)進口食品時空鎖定、精準查收、一鍵溯源、生命軌跡 追溯及智能分析系統研發;
(三)進口食品、業務主體、病毒傳播數據建模及用戶信息獲取技術研發;
(四)在進口食品領域對新冠病毒等重大傳染病進行源頭風險預判、智能分析和科學預警技術研發。
四、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專利≥5 件,其中發明專利≥2 件。
(二)技術指標:
1.進口食品追溯系統
(1) 與深圳海關檢疫關鍵軟硬件設備聯動,同步數據采集、 數據共享;
(2) 實現所有進口食品的追溯管理、快速檢索、預警提示、 決策技術支持功能;
(3) 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可信同步,保障進口食品追溯與風險預警平臺信息安全防篡改。2.進口食品風險預警系統
(1) 對進口食品的流動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全過程追蹤,對問題及責任進行多維畫像;
(2) 依托大數據為進品食品正反追溯、安全分析、安全預警提供線索數據支持,智能預警。
3.進口食品追溯與風險預警平臺,達到:
(1) PC 端采用 B/S 架構,移動端支持 HarmonyOS、Android 、 iOS 等操作系統;
(2) 擴展性好,為今后國內外相關系統關聯開放接口,并提供技術服務;
(3) 內網用戶規模>600 人,同時在線人數>200 人,并發人數>100 人;外網用戶規模>60000 人,同時在線人數>1000 人,并發人數>500 人;實務處理響應時間≤2 秒,復雜統計響應時間≤8 秒。
(三)示范指標:項目申請驗收時,需提交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出具的用戶評價報告。
五、項目實施期限:1 年
六、資助金額:不超過 500 萬元
抗疫專2021007全自動城市疫情早期風險監測預警技術、裝備與平臺關鍵技術研發
一、領域:一、電子信息--(一)軟件
二、應用場景:在重大場所和區域(如海關、機場、醫院、 學校等)環境中開展城市空氣安全(空氣病原微生物)全自動監測與智能化預警,提升城市疫情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并可納入國家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申報時需提交與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市級)的應用示范協議或其出具的推薦意見函。
三、主要研發內容
(一)生物氣溶膠快速采集技術研究;
(二)全自動環境氣溶膠病原微生物采樣檢測一體式裝備研發;
(三)基于室內環境病原監測的智能化城市疫情早期風險監測預警平臺研發;
(四)面向深圳海關,開展全自動城市疫情早期風險監測預警技術、裝備與平臺集成示范。
四、項目考核指標(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發明專利≥3 件.
(二)技術指標:
1. 環境氣溶膠生物組分采集裝置以 400L/min 以上的采樣流量把環境氣溶膠樣本采集到液體里或固體介質上;
2. 樣本針對特定病原微生物具備現場檢測能力且樣本檢測時 間小于 1 小時;
3. 實現環境氣溶膠樣本采集與特定病原微生物檢測及檢測結果上報的全流程自動化,單次全流程時間不高于 1.5 小時;
4. 實現設備狀態的遠程監控與設備的任務觸發式無人值守;
5. 提供不少于 29 種病原微生物的檢測能力,可根據具體檢測需求搭配 1 至 4 種病原微生物實現并行檢測;
6. 平臺具備在線監測、事件預警、設備管理、疑似人員初篩和報表智能生成等功能,在不少于 1 個城區進行集成應用示范。
(三)示范指標:項目申請驗收時,需提交應用場景主管部 門出具的用戶評價報告。
五、項目實施期限:1 年
六、資助金額:不超過 500 萬元
抗疫專2021008疫苗后時期新冠病毒變異下全球新冠疫情形勢分析與防境外輸人策略的研究
一、研究內容(軟科學研究項目)
(一)總結、分析和判斷全球新形勢下新冠病毒的傳染、傳播、流行、患病、住院、死亡的特征和未來可能的變化趨勢,新變異毒株、疫苗研發和接種、防控策略和措施的變化,防境外輸 入的重點地區、人群、途徑。
(二)總結和分析國內疫情進展、疫苗接種和防控策略的變化,全國新形勢和新策略對調整深圳地區總體防控策略和防境外輸入策略的影響和需要。
(三)總結深圳過去一年來防控境外輸入的經驗和教訓,分析深圳防控的重點和特殊性、新形勢對目前深圳防境外輸入策略的影響和需要的對策;總結和分析我國其他重要口岸城市過去一年來防控境外輸入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宣傳教育等其他影響境外輸入防控的因素及其變化。
通過對國內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總結、形勢研判分析,形成 國內外防控境外輸入的先進策略、方法和技術,為深圳防控境外輸入的策略、措施和技術調整提出建議,為深圳傳染病防控探索循證決策經驗。
二、考核指標
政府和社會科學技術咨詢報告 2-3 份,發表科學論文 3-5 篇,發表大眾科普文章 3-5 篇。
以上研究成果可視研究情況,分階段提交。
三、實施期限:1 年
四、資助資金:60 萬元
抗疫專2021009 智能流調與篩查云服務系統與設備關鍵技術研發
一、領域:一、電子信息--(一)軟件
二、應用場景:現場流調與多點聯動;密接和次密接電話篩查。申報時需提交與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市級)的應用示范協議或其出具的推薦意見函。
三、主要研發內容
(一)非確定人開放語音識別與轉寫技術;
(二)基于自然語義理解的流調報告自動生成技術;
(三)便攜式流調記錄儀的設計、制備和性能研究;
(四)基于語音會話的智能機器人外呼云平臺;
(五)流調報告自動上報與多點協同、多方協作云服務系統。四、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專利≥5 件,其中發明專利≥2 件。
(二)技術指標: 1.便攜式流調記錄儀
(1) 非特定人開放環境下,語音識別字詞準確率≥90%,響應速度≤0.1s,識別速度≥400 字/s;
(2) 流調報告關鍵因素自動填充準確率≥85%;
(3) 具有保存原始流調語音記錄功能;
(4) 具有交互式流調報告編輯功能,支持離線和在線兩種模式,流調報告在線傳輸時間≤0.1s,在線狀態下能實時更新原始流調語音記錄和流調報告。
2. 智能機器人外呼云平臺
(1) 同時支持外呼人數≥1000;
(2) 外呼通話記錄保存時長≥31 天;
(3) 支持外呼記錄實時語音識別、轉寫和報告自動生成;性能不低于便攜式流調記錄儀。
3. 多點協同、多方協作云服務系統
(1) 支持多點協同流調與信息共享;
(2) 支持多方協作完成流調報告。
(三)示范指標:項目申請驗收時,需提交應用場景主管部 門出具的用戶評價報告。
五、項目實施期限:1 年
六、資助金額:不超過 500 萬元
抗疫專2021010抗新冠病毒口服藥物研發
一、領域:生物與人口健康技術-醫藥生物技術
二、主要研發內容:
(一)通過多種動物和細胞感染模型,發掘可直接抑制新冠病毒德爾塔等變異株復制的候選口服藥物;
(二)原料藥或原液生產工藝優化及劑型研究;
(三)質量控制體系及藥物穩定性研究;
(四)抗新冠病毒藥效學評價及作用機制研究;
(五)臨床前毒理學研究;
(六)藥代動力學、組織分布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三、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專利≥3 項,其中發明專利≥2 項。
(二)技術指標:
1. 明確新冠病毒復制復合體中的靶點及藥物作用機制;
2. 至少在小動物及非人靈長類等三種動物感染模型中證明其 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活性及安全性,對新冠病毒復制的抑制效果在 細胞水平IC50<1μM;
3. 口服生物利用度在小動物模型中應≥70%,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應≥30%;
4. 完成≥3 批的中試研究,持續有效地生產出符合預定用途、符合藥品注冊批準要求和質量標準的產品;
5. 獲得工藝驗證三批質檢報告、批生產記錄、工藝驗證總結 報告及穩定性研究總結等;
6. 獲得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臨床試驗默示許可。
四、項目實施期限: 2 年。
五、資助方式:賽馬式或里程碑式。
六、階段性考核指標(12 個月):
(一)在不同動物模型中證實口服藥物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在小動物模型中生物利用度超過 70%。
(二)建立起公斤級原料藥或原液生產工藝,初步形成口服藥物的劑型,完成藥代動力學研究。
七、資助經費:不超過 1500 萬元
抗疫專2021011抗新冠病毒變異株廣譜中和抗體研發
一、領域:生物與人口健康技術-醫藥生物技術
二、主要研發內容:
(一)抗新冠病毒變異株廣譜、高效中和抗體的篩選、鑒定及作用機理研究;
(二)抗變異株廣譜中和抗體新方法、作用機理及治療新策略研究;
(三)抗變異株廣譜中和抗體新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三、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發明專利≥3 項。
(二)技術指標:
1. 針對主流新冠病毒變異株,建立高效、廣譜的中和抗體盤,抗體數量≥20 種;完成≥4 種變異株活毒,12 種變異株國家型假病毒的中和活性、親和力等關鍵指標測定;發現≥3 種廣譜中和表位,闡明其結構生物學機制。
2. 建立≥2 種抗新冠病毒變異株廣譜中和抗體新策略,包括抗體雞尾酒組合、雙/三特異性抗體等;完成抗變異株病毒中和活性評價,解析其分子作用機理;提出≥1 種抗變異株中和抗體治療新方法。
3. 聚焦 1 種抗新冠病毒變異株中和抗體新方法,完成臨床前變異株感染動物實驗。
四、項目實施期限:2 年。
五、資助資金:不超過 800 萬元
抗疫專2021012新冠病毒變異株快速檢測試劑盒關鍵技術研發
一、領域:生物與人口健康技術-醫療儀器、設備與醫學專用軟件
二、具體應用場景:核酸定點檢測機構對新冠病毒不同變異株的精準識別。申報時需提交與應用場景主管部門(市級)的應用示范協議或其出具的推薦意見函。
三、主要研發內容:
(一)新冠病毒變異株的快速、精準識別技術研究;
(二)新冠病毒變異株的探針庫構建研究;
(三)Alpha、Beta、Gamma、Delta 和 Lambda 檢測試劑開發研究。
四、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專利≥3 項,其中發明專利≥1 項。
(二)技術指標:
1. 高靈敏度、高特異性:精準識別現有常見新冠病毒變異株≥5 種;
2. 檢測時間<90 分鐘(樣本進至結果出);
3. 最低檢出限:100 拷貝數/毫升;
4. 完成臨床實驗和注冊檢驗。
(三)示范指標:項目申請驗收時,需提交應用場景主管部 門出具的用戶評價報告。
五、項目實施期限:1 年。
六、資助資金:不超過 300 萬元
抗疫專2021013針對新冠病毒變異株疫苗的關鍵技術研發
一、領域:生物與人口健康技術-醫藥生物技術
二、主要研發內容:
(一)新冠病毒變異株疫苗用毒種的研究;
(二)新冠病毒變異株疫苗工藝研發;
(三)新冠病毒變異株疫苗免疫效果評價。
三、項目考核指標(項目執行期內):
(一)學術指標:申請 1 項發明專利。
(二)技術指標:
1. 分離、選育及鑒定新冠變異毒株,獲得人用疫苗的變異毒株 1-2 種(含 Delta);
2. 建立符合人用疫苗要求的變異株三級病毒種庫;
3. 制備相關疫苗小試和中試樣品;
4. 完成免疫動物攻毒保護研究,獲得對 2 種以上(含 Delta) 變異毒株的保護效果數據。
四、項目實施期限:1 年。
五、資助資金:不超過 500 萬元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
2021年8月14日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科技部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