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養殖項目有哪些補貼政策
現在在農村不僅僅只有種地這么簡單,而且自己還可以做一些項目來發家致富,比如說養殖項目,那么在農村養殖的話,那么國家所涉及到的補貼政策是如何規定的?下面,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小編整理了以下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農業養殖項目有哪些補貼政策
1、畜禽良種補貼
國家對使用良種精液開展人工授精的能繁母豬、奶牛、肉牛養殖場(小區、戶)進行補貼。補貼標準為:
生豬:按每頭能繁母豬每年使用4份精液,每份精液補貼10元,計40元;
奶牛:按照每頭能繁母牛補貼70元。**坦牛每頭能繁母牛每年使用2劑凍精,每劑凍精補貼35元;
肉牛: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牛每頭每年使用2劑凍精,每劑補貼10元;肉用能繁母牛每頭每年使用2劑凍精,每劑補貼5元;
羊:種公羊一次性補貼800元/只。
2、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
申報時間:3月、8月
生豬:能繁母豬存欄300頭以上,且年出欄肥豬5000頭以上,補貼25-100萬;
肉牛:年出欄育肥牛500頭以上,或存欄能繁母牛50頭以上,補貼25-50萬;
肉羊:農區存欄能繁母羊250只以上,或年出欄肉羊500只以上的養殖場;牧區存欄能繁母羊400只以上,或年出欄肉羊1000只以上,補貼25-50萬;
肉雞:單棟飼養量5000只以上,年出欄量10萬只以上,補貼35萬;
奶牛:年存欄300-499頭的養殖場(小區),每個中央補助投資80萬;年存欄500-999頭的養殖場(小區),每個中央補助投資130萬;年存欄1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小區),每個中央補助投資170萬;
蛋雞:產蛋雞養殖規模(籠位)在1萬只以上,補貼35萬;
兔、水禽、蜜蜂: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廣西、四川和青海8省區啟動,具體要求由各試點省結合本地實際自行確定。
3、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畜禽良種項目
項目補貼:生豬、肉牛、奶牛育種創新基地項目中央投資最高限額為500萬,羊和雞育種創新基地項目中央投資最高限額為300萬。
申報時間:1月份
生豬育種創新基地:長白豬存欄600頭以上,或大白豬存欄600頭以上,或杜洛克豬存欄300頭以上,年測定種豬2000頭以上。
肉牛育種創新基地:單品種基礎母牛存欄100頭以上。
羊育種創新基地:種肉羊場特、一級基礎母羊300只以上,種毛、絨羊場特、一級基礎母羊600只以上。
奶牛育種創新基地:牛場存欄優秀種子母牛300頭以上。
雞育種創新基地:蛋雞肉雞種雞場基礎群存欄1萬套以上。
4、畜禽水產標準化養殖項目
項目要求:養殖規模具體參照當地要求(一般為生豬年出欄在0.5—5萬頭,能繁母豬存欄300頭以上;蛋雞存欄在1萬—10萬羽;肉雞出欄量在5萬—100萬羽,且單棟飼養量不低于5000羽。肉牛年出欄100頭以上;肉羊年出欄300只以上。)
項目補貼:50-150萬
5、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
項目要求:生豬、奶牛、肉牛、肉雞養殖規模分別達到年出欄5萬頭、1000頭、2000頭、1000萬只以上。商業化畜禽糞污處理企業周邊畜禽糞污年產生量在2萬噸以上。
項目補貼:300-1000萬
申報時間:9-10月份
6、農業綜合開發畜禽良種繁育
申報主體:企業和合作社
項目要求:成立2年以上,注冊資本300萬元以上
項目補貼:300萬
申報時間:11-12月
7、這些重大動物疫病疫苗免費
國家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小反芻獸疫等動物疫病實行強制免疫政策。上述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疫苗,養殖場(戶)無需支付疫苗費用。
因這些重大動物疫病撲殺,補償損失
二、農業補貼
是指一國政府對本國農業支持與保護政策體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對農業生產、流通和貿易進行的轉移支付。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在農村養殖是非常鼓勵的,而且也能夠走向小康,農業養殖補貼的這個費用主要是包括了牛豬雞鴨這些的,只要是能夠達到相應的規模,就可以享受得到了,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相關律師。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