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50例檢驗檢測促進經濟社會創新發展優秀案例。為方便閱讀,認證君整理成上下兩期。本期25例優秀案例如下:
1. 嚴把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質量關,助力復興號開上“世界屋脊”
國家鐵路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依托軌道交通全領域檢驗檢測平臺,構建從零部件到整車、從固定設施到移動設備全覆蓋的鐵路技術裝備檢驗檢測體系,通過動車組產品關鍵零部件檢驗檢測、整車型式試驗、運用考核、解體檢查等系列化質檢手段,為各類高鐵動車組從正式上線到穩定運行提供全領域專業技術服務和質量保障。針對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高海拔、西部地區、長大隧道等各類復雜運行環境,加強檢驗檢測技術創新,結合高原產品特點,量身定制試驗方案、試驗工裝、陪試設備等,嚴把產品質量關,為拉林鐵路順利開通和復興號上線運行作出重要貢獻。
2. 構建全產業鏈檢驗檢測平臺,加快推進工業芯片國產化
為解決我國工業芯片專用標準和檢測平臺缺失,嚴重阻礙國產化進程的難題,北京芯可鑒科技有限公司投資40億元,建成我國唯一工業芯片質量技術研究的實驗室。建立“工業芯片聯盟”,向300余家機構提供專業檢測平臺,共建標準,解決技術難題超過4萬例,形成企業內部432項標準。發布40余項工業芯片標準,通過產品檢測、問題分析,不斷推動國產芯片質量升級。經篩選的40億顆電力芯片應用覆蓋全國,出口68個國家,經歷嚴酷環境考驗,十年運行失效率小于百萬分之一,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3. 創新技術管理,支撐5G發展
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檢測中心緊緊圍繞我國5G發展的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在國際標準尚未完善、設備指標和測試方法未完全確定的情況下,通過與國內5G設備制造企業緊密協作,進行大量的實驗驗證,為我國政府的5G頻譜劃分和指配、技術指標出臺奠定堅實基礎。依托多年射頻測試與系統集成經驗,在技術上積極創新,以多家國產5G綜合測試儀為核心,完成5G射頻測試自動化環境的搭建工作,測試時間縮短三分之二,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無線電設備型號核準測試技術手段,保證了5G通信設備對頻譜資源的科學、有序、高效利用,保障5G通信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4. 創新“企業+行業”技術研發模式,助力車用動力電池高質量發展
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優勢,凝聚行業內優勢資源,通過合作研發和自主設計開發等方式,成功開發多套新型試驗檢測設備,提高了我國試驗檢測設備技術水平。其中,電池系統氣密性定點定量測試設備,檢測限比傳統浸水法高出3個數量級;電池熱失控泄壓閥開啟壓力裝置,可以實時測量電池泄壓閥開啟壓力以及整個熱失控過程泄壓口噴射氣體的壓力,填補了相關檢測設備和技術的空白。
5. 突破關鍵檢測技術,助力大型客機“血管”暢通
大型客機項目是我國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全球多家供應商為其提供系統及零部件等產品。為確保C919使用的標準件產品性能與設計參數一致性,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國家標準件產品質量檢驗中心在C919液壓系統管路選型工作過程中,承擔了標準件體系研究、選型研究、連接技術等科研試驗和國內外產品鑒定試驗等多項任務,對相關國外供應商產品進行全面的性能比對鑒定試驗。通過提供標準技術研究及鑒定檢測服務,提升了國內民機標準件產業的質量技術水平,突破了民機標準件產業鏈中檢測技術瓶頸,為大型客機全球采購產品質量把關,為后續實現民機標準件自主保障打下基礎。
6. 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助力超高清視頻產業高速發展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數字音視頻及多媒體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緊跟時代腳步,建立超高清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牽頭研制我國超高清視頻領域國際、國家、行業、團體標準。累計完成數十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研制。通過檢測、標準聯動,達到檢測支撐標準制定、標準規范產品質量、企業推動行業發展的目標,顯著提升超高清終端質量,推動實現超高清視頻產業高速發展。2020年,超高清視頻產業總規模達1.8萬億元,其中超高清視頻核心環節直接銷售收入超過8100億元。
7. 聯合制定智能家電檢測評價標準,規范智能家電市場發展
針對智能家電產品存在“夸大”宣傳、研發方向“跑偏”、消費者缺乏選購依據等行業痛點,中家院(北京)檢測認證有限公司聯合行業企業、高校、檢測機構,結合空調、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各類產品功能需求,建立“功能+效用+技術”模型,從“安全、可靠、性能、易用、節能”等5個方面,共同研究開發了20余項智能家電產品的智能水平評價團體標準和技術規范,為智能家電提供可執行的標準檢測依據,規范智能家電市場,推動行業良性發展。其中,《智能家居設備無線連接水平評價技術規范》《智能門鎖智能水平評價技術規范》《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智能家電節能技術規范》等多項標準獲工信部百項團標應用示范項目獎。
8. 創新智能終端檢驗檢測體系,支撐互聯網信息安全治理
中國泰爾實驗室通過研發導向創新、服務模式創新、評價體系創新、技術標準創新、檢測對象創新,快速建立針對智能終端APP的檢驗檢測體系。通過獨特的APP檢驗檢測體系,為政府監管提供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支撐政府構建APP治理體系。2021年第二季度以來,互聯網企業開屏彈窗信息投訴量環比下降50%;用戶使用量排名前100的APP應用中,開屏信息關閉按鈕“找不到、關不了”的問題發現率由69%下降至1%;誤導用戶點擊跳轉第三方頁面問題發現率由90%下降至12%,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9. 緊急加強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助力香港防疫抗疫
2020年以來,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香港公司積極履行駐港央企責任擔當,從零開始緊急投建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全力協助香港特區政府防疫抗疫,成為駐港央企、國企中唯一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粵港澳三地互認資質的檢測機構,得到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的高度肯定以及香港社會廣泛好評。針對國際冷鏈物流存在的病毒傳播風險,超前研判,勇于創新,為國際輸港冷鏈物流提供核酸檢測服務,保障兩地經貿發展和人民健康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10. 開發“三位一體”綜合服務評價平臺,支持新型顯示行業快速發展
為支持國內新型顯示行業快速發展,解決上游高端電子玻璃制造瓶頸問題,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研究電子玻璃及智能器件產品相關測試方法,建立檢驗評價—標準制修訂—儀器開發“三位一體”式綜合服務評價平臺,填補國內在顯示用基板玻璃、觸控蓋板玻璃、導電玻璃及智能玻璃等高端電子玻璃一體化綜合檢測和評價服務方面的空白,解決新型顯示鋰鋁硅蓋板玻璃應力性能精確測量、超薄玻璃性能測試評價的適應性以及5G應用蓋板、背板玻璃的介電性能評價等難題,滿足我國電子玻璃行業測試評價急需,為推動我國高端電子玻璃、智能玻璃及顯示產業的質量提升和技術進步提供有力支撐。
11. 多階段測試聯動,保障冬奧會運輸車輛安全
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受北京奧組委委托,對冬奧會選用車輛進行全面系統地低溫性能及復雜應用場景下的性能測試。結合冬奧運賽場周邊環境及歷史溫度進行山路雪地路面模擬測試,研究制定低溫冷起動、低溫下車內升溫性能、低溫續駛里程、低溫濕滑爬坡性能、低溫濕滑駐坡性能、低溫濕滑轉彎性能測試方法,形成2022年北京冬奧會量身定制的交通保障車輛選型測試方案。有效支撐冬奧組委部分車輛的選型確定工作,確保首次選用的氫燃料汽車車型能夠滿足2022年北京冬奧會交通運輸保障需求,對中國乃至世界大規模推廣應用氫燃料電池汽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12. 聚焦汽車工況“卡脖子”技術,助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針對我國汽車檢測領域自主工況缺失這一“卡脖子”問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聯合國內整車及主要發動機企業、檢測機構行業學協會、高校及研究機構組建“中國工況”項目組,歷經3年對全國41個代表性城市的5048輛車進行大規模駕駛數據實時采集,累計采集5539萬公里的車輛行駛數據以及21億條對應城市的GIS低頻交通動態大數據,建立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工況開發數據庫。首次建立包括乘用車工況、輕型商用車工況及各類重型商用車工況等8條工況曲線的汽車行駛工況體系,填補了我國自主行駛工況缺失的空白,為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中國工況建立汽車能耗標準體系,截止2021年6月份,累計完成5項國際標準提案;發布中國工況相關國家標準9項、報批7項、修訂6項。
13. 自主研制測試系統,保障北斗系統及應用安全
國家通信導航與北斗衛星應用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設計研制國內第一套北斗一號用戶設備入網測試系統,以及后續的北斗二號、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產品測試系統;自主開發國內首套農機自動化駕駛測試系統、無人機導航定位與軌跡數字化測量系統、北斗車載終端測試系統、智能駕駛輔助設備測試系統,為北斗系統及應用安全提供服務保障。牽頭起草《北斗衛星導航產品質量檢測機構能力要求(試行)》《北斗衛星導航產品質量檢測機構RDSS能力認定規范》等7項基礎性技術文件,填補了北斗檢測認證文件制度體系中實驗室能力建設環節的空白,為相關北斗檢測機構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共參與起草各類北斗產品標準、方法標準26項,制定北斗衛星導航產品認證實施規則8項。
14. 科技鑄監管利劍 ,創新保食品安全
河北省食品檢驗研究院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圍繞破解檢驗方法缺失、標準缺失等監管難題,積極開展未知物篩查技術、真假鑒別技術等重點難點領域的研究,持續推進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和關鍵檢測技術的進步和升級。近三年,先后承擔國家級科技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81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15項;完成各級政府抽檢監測任務6萬余批次,出具檢驗檢測數據100余萬個。加強科技攻關,全力推動食源性興奮劑檢測技術京津冀“三地”共享,實現對冬奧會全部49項食源性興奮劑檢測項目的能力全覆蓋。
15. 質量檢測創新路 ,大漠戈壁變通途
2020年5月,山西路橋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質量檢測中心在承擔新疆首條沙漠高速公路——S21阿勒泰至烏魯木齊高速公路一期全長33.5公里合同段的檢測任務中,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努力克服沙漠地區無水、無電、無信號、高溫、自然條件惡劣等困難,保質保量完成了試驗檢測任務。圍繞沙漠風積沙的水量、容重、顆粒級配、液限和塑限值、擊實程度、回彈模量、承載比(CBR)、易溶鹽和彎沉值等進行大量試驗研究,最終獲得風積沙的物理力學性質,并研制出提高風積沙抗壓能力的裝置,節省工程成本,取得巨大經濟效益。
16. 建設NQI線上一站式服務平臺,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檢驗檢測中心建設運行集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質量基礎設施要素為一體,同時涵蓋市場監管大數據查詢、檢驗檢測技術公益培訓、實驗室管理、企業標準自我聲明、缺陷消費品召回以及質量惠民惠企服務、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等內容的NQI線上服務平臺——“包檢道”,主要面向重點產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實現檢驗檢測供需雙方資源共享、技術共享和信息共享,努力推動“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用跑”轉變。目前,“包檢道”平臺注冊用戶達到2400家,簽約機構28家,累計為企業檢定校準各類計量器具74萬臺件,其中免費檢測約40萬臺件;受理質量惠民服務19700人次,為企業提供各類質量技術服務和咨詢5840件(次),為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提供基礎數據12350條(次),積極實現檢驗檢測服務“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用跑”的轉變。2021年,“包檢道”平臺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和督查激勵。
17. 打造“中國產中國檢”模式,對標國際支持東北特色農產品出口
大連海關技術中心通過國際合作投標方式將以往分散在美國、日本和泰國的輸韓大米檢測業務承攬回國,形成了“中國產、中國檢”的輸韓大米出口新局面。通過對標國際獲得貿易相關國家官方授權和檢測結果互認的方式,為東北特色農產品出口營造“國內檢、國外認”的通關便利。2016年以來,共完成輸韓大米、糙米和雜糧雜豆等特色農產品檢測200余批次,貨值約3.2億元人民幣。作為韓國官方授權的海外公認檢測機構,獲韓方授權的檢查能力從最初的221項,增長至目前檢測項目覆蓋全部575種農藥殘留檢測,并均已通過資質認定和實驗室認可。采用標準除國標外還包括韓國、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地區標準,并且每年對輸出國要求變化進行動態分析,及時開發新項目實現動態全覆蓋。
18. 構建海上風電用電纜檢測服務平臺,引領新能源檢測技術發展
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2020年超過500萬千瓦,解決海上風電關鍵技術、建立標準體系和配套產業國產化迫在眉睫。作為線纜行業的國家隊,國家電線電纜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經過多年技術攻關,在國際上首次主導制定220kV交流海底電纜、500kV直流海底電纜、35kV耐扭軟電纜等系列標準,建立系統的檢測服務平臺,解決了海上風電用耐扭曲軟電纜和海底電纜系統的綜合性能的檢測評估難題,打破該類產品被外國企業壟斷的局面,助力實現產品的國產化,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為海上風電項目工程的成功實施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平臺已應用在國內各大海上風電項目以及類似工程中,產生的經濟價值逾26億元人民幣。
19. 突破感知系統檢測技術瓶頸,保障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安全
上海機動車檢測認證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瞄準汽車“新四化”趨勢,圍繞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和智慧出行全生態價值鏈,創新開發基于中國交通特征的駕駛場景和行駛工況下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車感知系統檢測方法,有效服務一汽、上汽、吉利、博世、東軟等20余家知名整車、部件及系統軟件頭部企業集團,解決了企業產品設計和研發標定方法依據的技術難點,成為權威的產品認證和評價規則的技術支撐,發揮了破局檢驗檢測技術瓶頸、助力產業產品創新升級、護航社會交通公共安全的積極作用。
20. 創建檢測評定體系,助力機器人產業質量提升
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總部)的運營實體,牽頭成立機器人檢測認證聯盟。在世界范圍內首次建立機器人檢測認證體系,規范了機器人檢測認證產品類別,使我國機器人檢測認證體系更加具體,在中央部委與各地政府產業政策、國家重大專項、招投標、金融信貸、用戶采購等方面得到廣泛采信,廣泛應用于生產制造、巡檢安防、環境提升、物流配送、醫療康復、餐飲加工、信息傳播、教育娛樂等應用場景,促進國產機器人出口至歐洲、北美、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地區,有效提升了我國在機器人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21. 突破關鍵技術 ,助力“換芯”工程
上海華嶺集成電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產高端SoC測試系統”研制,專攻集成電路測試技術國產化,突破國產測試設備、測試工具、測試軟硬件等研發難關,填補了國內高端SoC測試設備的空白。著力打造集成電路測試全過程精細化管控和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12英寸先進工藝晶圓月測試產能超過50000片,先進封裝成品月測試產能超過10000萬顆,服務超過300多家國內外產業鏈用戶,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提供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流程本土化測試技術服務,推動“中國芯”發展和自主創新。2021年榮獲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頒發的“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杰出貢獻獎”獎項。
22. 致力檢測技術創新,助力軌道交通產業升級
上海軌道交通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基于軌道交通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重點開展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服役安全評估工作,對車體結構及運營情況進行缺陷分析,發現車輛可能存在的設計缺陷,推動車輛設計與制造工藝的改進與創新。不斷鉆研軌道交通行業檢驗檢測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以檢驗檢測技術創新促進軌道交通產業質量提升。應用遠場渦流原理,針對軌道交通車輛結構(車體和轉向架)和橋梁鋼結構,開發遠場渦流無損檢測設備并形成檢測規范,為發現母材和焊接結構的深層缺陷提供技術支撐,在上海、廣州、北京地鐵試用效果良好。開發集數據采集、邊緣計算、數據傳輸和服役狀態評估的在線檢測和動態監測技術,應用于“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港珠澳大橋”,滿足軌道交通車輛服役評估和壽命評估的需要。
23. 打造“標準化+”檢驗檢測服務模式,促推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國首家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處的紡織品檢驗檢測專業機構,江蘇省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歸口管理ISO國際標準50項,主導完成ISO國際標準修訂2項,推動完成由我國主導制修訂的標準18項。依托專業化檢驗檢測服務能力和一流的國際、國內標準化工作平臺,以“標準化+”檢驗檢測服務為抓手,與行業龍頭企業互促共進,為產業創新發展添能蓄勢。2015年以來,助力“世界500強”盛虹控股集團主導完成ISO國際標準制訂1項;協助江蘇陽光集團公司等紡織企業主導制修訂ISO國際標準2項;助力羅萊生活科技有限公司獲批承擔SAC/TC302/SC1秘書處工作;服務江蘇省中小企業通過積極參與企業標準“領跑者”活動,走“專精新特”的特色發展道路,促推江蘇省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24. 構建碳排放監測技術體系,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華電電力科學研究院檢測實驗室以發電行業碳排放連續監測為切入點,超前謀劃搭建電力行業首個碳排放在線檢測實驗平臺,研發煙氣二氧化碳排放連續監測技術體系。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攻關,攻克碳排放連續監測技術難以應用于碳交易市場的難題,創造性提出“以碳排放量為依據的流速準確度分級指標控制”技術要求和流速高準確度校準技術,系統解決發電行業碳排放監測應用場景復雜、缺乏技術標準的主要問題,將連續監測碳排放數據準確度提升至5%以內,可降低火電碳排放上千萬噸。為火電廠碳排放連續監測推廣提供技術支撐和標準規范,推動碳排放檢驗檢測領域技術發展及碳排放監測設備研發與應用。
25. 創新開展檢測新技術應用,保障石化重大工程建設,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4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是我國石化領域重大戰略工程,項目總投資1700多億元,是國內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民營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該項目涉及大量高參數、高壓力、材質復雜的壓力管道安裝,管道長度達6000多公里,涉及管道焊口約200多萬道,需要對大量管道焊口進行無損檢測。由于工程進度、檢測難度等因素制約,傳統的射線檢測等方法已無法滿足如此大型項目的實際檢驗需求。浙江省特種設備科學研究院首次把相控陣超聲檢驗技術廣泛應用于該項目,檢測效率提高3至10倍,成本降低約30%,折合檢測費用平均每道焊口降低成本約200元,累計節約檢測成本約1000萬元。按投產后每日產值2億元估算,早日建成投產可多創造出約30至40億元的經濟效益。浙江省特科院因此被授予“2020年度浙江省市場監管安全保障突出集體”。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